章 敏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腦梗死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局部組織缺乏血液供應,以腦部組織缺血、缺氧及病變壞死為表現一類癥狀,患者以神經功能缺失等癥狀為主。腦梗死發病原因可歸為下述幾點: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椎-基底動脈等血管閉塞[1]。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而言,病情危急且臨床致死率、致殘率偏高,并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疾病。對臨床收入腦梗死患者相關治療干預上,常見為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治療,藥物溶栓安全性高,但起效時間緩慢,再通率低,為此取栓術成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首選干預措施。且國內外研究證實Solitaire FR 支架取栓技術效果明顯。但取栓期間,栓子易碎、移位及支架機械損傷原因下,取栓失敗率偏高。隨著國內抽吸導管發展,支架聯合抽吸技術共同作用下,能提高血管開通率,適用于更為復雜病變[2]。為此,本文就顱內支撐導管聯合支架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情況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20 年3 月—2021 年4 月 收 入80 例 急 性 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58 ~79 歲,平均年齡(65.3±4.8)歲;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齡59 ~80 歲,平均年齡(66.3±4.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納入對象病情進展加快,且伴有口角歪斜、肢體活動障礙等,疑似合并顱內大血管閉塞等;②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其中;排除標準:①對造影劑過敏者;②經頭顱CT 后,提示出血及大面積梗死等;③伴有出血病性腦血管病史、出血傾向者。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急診入院啟動綠色通道開放靜脈通路,完善臨床各項生化檢查。CT 病室評估患者顱內血管。對照組予以支架取栓治療,麻醉后經股動脈腦血管造影檢查,右側股動脈置管并常規消毒、麻醉,穿刺后放置8F 導管鞘,主動脈弓、疑似責任血管造影檢查,評估側支循環,在導絲引導下將指引導管置于責任側頸內動脈C1 段遠端,微導絲帶引下將微導管穿過血栓,經微導管置入Solitaire FR 支架,指引導管側孔接50 mL 注射器抽吸完成,取出并回收支架,造影明確閉塞血管血流情況,取栓成功后,將動脈鞘拔除,加壓包扎、止血,術后常規予以抗血小板藥物。觀察組顱內支撐導管聯合支架取栓,股動脈穿刺后8F 導管鞘置入后,在導絲引導下將指引導管置于責任側頸內動脈C1 段遠端,5F Navien 導管置于頸內動脈巖骨段,在0.014 mm Transend 微導絲引導下,可將Rebar 18 微導管穿過血栓,經DSA 明確血栓位置,將Solitaire FR 支架經微導管輸送后,經血栓位置釋放,支架錨定作用下,5F Navien 導管輸送血栓近端,Solitaire FR 支架釋放5 min 后,50 mL 注射器連接5F Navien 導管,持續抽吸并將支架、微導管及Navien導管輕輕拉出。依據DSA 結果評估血流狀況,決定是否再次取栓。
(1)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3]評估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總分為45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2)比較兩組院內及出院后30 d 不良腦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1 個月,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1 個月觀察組 40 36.63±4.15 20.56±4.26 10.15±3.26對照組 40 36.56±4.11 26.96±5.15 15.96±3.36 t 0.076 6.056 7.849 P 0.940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15.00%,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院內及出院后30 d 不良腦血管事件比較(例)
國內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且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生活及其飲食習慣變化,腦梗死整體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且趨于年齡華。相關調查結果提示,我國第一致殘、致死首要病癥為腦梗死。急性腦梗死因疾病進展快,臨床發病率、致殘率及復發率偏高,患者腦組織一旦血液受阻,腦細胞死亡速度約為190 萬個/min,因此,快速且有效治療方式開展,往往與患者預后起著積極臨床意義。靜脈溶栓作為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常見且主要干預措施之一,藥物中含有重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尿激酶等,快速恢復患者閉塞血流,優勢為簡單、迅速及醫療費用偏低[4]。但歐洲協作組急性腦卒中Ⅲ的數據提示,靜脈溶栓治療安全有效,但因時間限制導致臨床治療存在局限性。為此,對急性腦梗死、病情進展較快患者,首選手術干預。
顱內大血管急性閉塞再通治療中,支架機械取栓成為其中常見且有效干預方式,明顯提高血管再通率。目前臨床醫學者關注問題中,如何短時間內取得血管再通,降低醫源性損傷,操作技術整體要求上,選擇簡單操作、一次性再通率較高及醫源性血栓逃逸偏低、對血管損傷較小技術。但目前實施單純支架機械取栓、抽吸導管治療中,其存在缺點難以克服,為此,2 種干預方式聯合應用下成為1 項合理支持方法,但目前缺少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證據支持[5]。Solumbra 技術其代表為抽吸結合支架機械取栓技術,與血栓近端非接觸性持續抽吸下,有效降低血栓逃逸風險,但無法對頸總動脈血栓加以控制,且支架取血栓期間,無法避免血栓逃逸。Solumbra技術聯合顱內支撐導管,此時近端球囊引導管下,對動脈血流控制,接觸性抽吸技術下借助抽吸導管吸力、支撐力,將血栓、支架與抽吸導管形成整體,進而利于導引導管撤出,發揮良好開通效果[6]。文章研究指出,經顱內支撐導管聯合支架取栓干預下,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顯著,相比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栓清除率往往與術后預后及復發關系緊密,5F Navien為理想抽吸導管,基于中間導管頭端塑性、支架“錨定技術”能迅速通過困難、耗費時間長的虹吸彎部位,達到病變位置,成為取栓抽吸開展重要依據[7]。同時該導管直徑小于大腦中動脈平均管腔直徑,操作中能有效控制近端血流,降低破碎血栓隨著血流沖洗所形成新的血栓風險。Solumbra 技術通過非接觸性抽吸能提高取栓效率,其非接觸性抽吸優勢為固定血栓近心端及支架遠心端,二者聯合形成整體,保障血栓完整性,血栓逃逸性[8]。文章表2 得出,顱內支撐導管聯合支架取栓下術后不良腦血管事件整體發生率偏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者聯合干預下,對血栓清除率偏高,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提高血栓再通率,術后復發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顱內支撐導管聯合支架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效果顯著,神經功能恢復,且整體并發癥率可能偏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