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琴,王 海,王月萍
(寧波市錢湖醫院康復科 浙江 寧波 315121)
神經源性膀胱屬于脊髓損傷中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是指神經機制紊亂,造成下尿路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尿失禁、尿急、尿頻、尿痛等癥狀[1]。因脊髓損傷的程度不同,導致排尿功能障礙不同,出現排尿異常以及充血的狀態[2]。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目前治療該病的方法以藥物、手術為主,但該方法不能確保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創傷較大。因此合理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采取間歇導尿及膀胱功能訓練聯合電針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康復科住院130 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根據抽簽分組法分為兩組,各65 例。對照組男55 例,女10 例,年齡31 ~59 歲,平均年齡(39.88±3.09)歲;觀察組男49 例,女16 例,年齡33 ~62 歲,平均年齡(40.58±2.1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神經源性膀胱診斷標準者;②心肺功能無障礙者;③年齡18 歲以上者;④無嚴重慢性疾病者;⑤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訂同意書;⑥基本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18 歲以下者;②基本資料不完整者;③溝通障礙者;④無法接受間歇導尿者;⑤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實施間歇導尿訓練。患者取仰臥位,露出外陰部,用一次性導尿管插入導尿管處,進行導尿;根據患者的殘余尿量,判定間歇導尿的時間以及次數,正常間隔時間為4 ~6 h。評定患者膀胱的容量以及逼尿肌的壓力。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實施間歇導尿及膀胱功能訓練聯合電針治療。間歇導尿與對照組一致。膀胱功能訓練:上半身脊髓損傷患者,通過擠壓陰莖、陰蒂,刺激排尿功能、皮膚神經以及膀胱反射,達到排尿目的;還可熱敷腹部或聽流水聲音等措施提升訓練的效果以及作用。馬尾神經損傷者,通過按壓下腹部,對排尿增加壓力;通過屏氣,將腹部的壓力轉至膀胱,刺激排尿。電針:患者排尿完成后,取關元、三陰、腧穴,進行消毒,用一次性0.25 mm×40 mm 的無菌針灸針刺入腧穴,三陰穴進針1.5寸,關元穴進針1.5 寸,連接電針治療儀,持續電波刺激,留針25 min,1 次/d,14 d 為1 個療程,持續2 個療程。
(1)觀察兩組患者殘余尿量、最大排尿量指標[3]。殘余尿量數值越低越好;最大排尿量數值越高越好。(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4]。包括心理、主觀感受、生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3)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0.0 版本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膀胱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最大排尿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膀胱功能比較( ± s, mL)

表1 兩組患者膀胱功能比較( ± s, mL)
最大排尿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5 152.46±83.16 69.24±35.92 167.08±44.79 288.65±61.21對照組 65 153.98±83.22 122.98±60.67 168.57±45.04 221.46±53.82 t 0.104 6.145 0.189 6.646 P 0.459 0.000 0.425 0.000分組 例數殘余尿量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心理分組 例數主觀感受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5 1.49±0.33 5.98±0.88 1.79±0.32 5.62±0.57對照組 65 1.56±0.47 3.67±0.75 1.85±0.42 3.27±0.54 t 0.983 16.107 0.916 24.130 P 0.164 0.000 0.181 0.000分組 例數生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5 1.62±0.31 5.69±0.85對照組 65 1.69±0.34 3.78±0.65 t 1.227 14.391 P 0.111 0.000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逼尿肌以及括約肌的活動出現障礙[5]。而脊髓損傷可直接損害延髓結構,破壞下尿路功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嚴重者可導致癱瘓或截肢[6]。神經源性膀胱誘發病因有腦癱、腫瘤、酗酒、腦血管疾病、椎間盤突出、糖尿病等因素,還可伴隨性功能異常以及肢體運動障礙等癥狀。通過逼尿肌的反射,導致膀胱壓力增加,阻止尿路尿液輸送,若不及時控制,會導致多種并發癥發作,如尿結石、尿路感染、腎積水、腎衰竭等[7]。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以及控尿,降低逼尿肌壓,避免上尿路阻塞,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故本次研究選擇間歇導尿及膀胱功能訓練聯合電針治療神經源性膀胱患者。
據調查,長期的間歇導尿可緩解患者的尿潴留,但該方法長期進行,會導致患者膀胱無尿,導致膀胱鍛煉無法進行,不利膀胱功能恢復,且導尿管與集尿袋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無法自理[8]。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膀胱功能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皆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該結果原因。間歇導尿術可以保持膀胱功能處于平衡狀態,利于膀胱容量以及膀胱功能的恢復;還可提高排尿功能,從而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膀胱功能訓練可緩解患者尿頻尿急癥狀,減少患者緊張心情,放松患者緊繃狀態,從而達到排尿效果。電針治療可改善膀胱功能的障礙,其中電流可刺激神經元,調節神經活動,針刺可緩解局部壓力以及局部微循環,協調逼尿肌和括約肌,改善膀胱功能障礙[9]。三者相結合治療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會使患者病情康復,避免對其他部位的損傷,創傷小,安全性高,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緒以及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以及自理能力[10]。通過上述結論可得,間歇導尿及膀胱功能訓練聯合電針治療方案,可有效緩解患者膀胱功能障礙,改善患者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提高自理能力,降低腎積水、尿結石、尿路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臨床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間歇導尿及膀胱功能訓練聯合電針治療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排尿障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對其他部位的損傷,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