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萍,張慧玲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惠州 516300)
腦梗死指的是發展速度較快,發生血管源性腦功能局灶性障礙,而且持續時間超過24 h 甚至導致死亡的一種臨床癥候群,包括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1]。近年來,隨著醫療診斷技術以及急救技術不斷發展,腦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明顯的降低,而如何促進康復期腦梗死患者快速地康復,是臨床上的首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預見性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發生墜積性肺炎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7 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8 例,男32 例, 女26 例; 年 齡34 ~82 歲, 平 均 年 齡(57.49±3.28)歲;發病時間平均(2.13±0.75)d。對照組59 例,男33 例,女26 例;年齡34 ~82 歲,平均年齡(57.83±4.16)歲;發病時間平均(2.15±0.6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1)臥床護理:每天幫助腦梗死患者翻身改變姿勢,以改善血液循環,避免出現壓瘡,盡可能下床進行活動,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進行預防,禁止長時間臥床,在病床上也盡可能采用坐位。(2)排痰護理:指導腦梗死患者主動咳痰,進行腹式呼吸,對于無法主動排痰者,需要定期進行吸痰處理,吸痰的動作必須輕柔,以防止對其氣管黏膜造成損傷。(3)皮膚護理:定期更換被褥、床單和枕套等物,并做好病房內清潔和消毒工作,每天在睡前用溫水擦拭腦梗死患者的皮膚,拭干皮膚上的水后,在患者的骨突出部位涂抹乙醇溶液,避免長期臥床而出現褥瘡。(4)濕化氣道處理:采取氨溴索對機體有濃痰不易排出的腦梗死患者進行霧化治療,5 ~10 mL/次,大約治療3 ~4 次/d,防止發生窒息。(5)口腔護理:指導腦梗死患者使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漱口,時刻保持口腔的清潔,避免滋生真菌和細菌而引起感染,需要進食容易消化以及容易咀嚼的食物。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預見性護理。針對引起墜積性肺炎的原因,制定相關對策:(1)對所有腦梗死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選擇進食方式、食物形狀,必要時加入凝固粉輔助進食。(2)對于留置胃管的患者保持床頭抬高30°,每次鼻飼前回抽胃液判斷是否存在胃潴留,如未消化完全可以適當延長鼻飼間隔時間,必要時遵醫囑給予促進胃腸動力藥物。(3)在護理過程中針對知識較為缺乏的患者,醫護人員加強健康宣教、并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指導患者有效排痰,此外,還要加強護士優質服務宣傳,并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施針對性護理,同時還要制定標準化的流程,提高護理質量。
(1)比較兩組的墜積性肺炎和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2)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2]。(3)采取生命質量測定量簡表評估生命質量,包括4 個維度:環境維度、生理維度、社會維度和心理維度。
觀察組患者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5.17%和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3.4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95%、15.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墜積性肺炎和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n(%)]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神經損傷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對比( ± 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時間點 NIHSS 評分 ADL 評分觀察組 58 護理前 18.42±2.16 36.51±2.44護理后 11.29±1.24# 57.28±4.36#對照組 59 護理前 18.36±2.75 36.72±2.58護理后 14.27±1.35# 45.19±3.27#t 12.429 16.987 P<0.001 <0.001
護理后,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對比( ± 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對比( ± 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時間點 環境維度 生理維度觀察組 58 護理前 19.36±1.45 15.39±1.27護理后 23.49±3.17# 21.57±2.24#對照組 59 護理前 19.24±1.78 15.24±1.36護理后 21.58±2.46# 18.36±1.45#t 3.645 9.217 P<0.001 <0.001組別 例數 時間點 社會維度 心理維度觀察組 58 護理前 18.29±1.36 16.48±1.15護理后 25.78±2.41# 24.31±2.73#對照組 59 護理前 18.34±1.25 16.34±1.27護理后 23.27±1.59# 20.48±2.15#t 6.660 8.438 P<0.001 <0.001
腦梗死作為以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臨床特征的一種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常常突然發病。腦梗死包括缺血性腦梗死及出血性腦梗死兩種,缺血性腦梗死指的是由于狹窄、動力不足或阻塞等原因造成血流障礙,從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3]。另外,壓力過大以及血管老化是造成出血性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原因,而不管是何種原因患者均會伴隨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以及引起相應神經功能缺損[4]。腦梗死的病死率、復發率和致殘率均較高[5]。據衛生部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的腦梗死患者大約為150 萬例,現有的腦梗死幸存者大約為700 萬例,腦梗死的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比例高達43.2%,致殘率高達86.5%,會明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墜積性肺炎主要是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在嚴重消耗性疾病患者中比較常見,此時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各部分機能降低,而且肺部長期處在充血的狀態,容易發生肺部炎癥[7]。除了定期進行消毒,保持病房清潔通風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常規護理方法外,還必須多協助腦梗死患者翻身,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極易造成血流淤滯,血液循環不暢,引起靜脈血栓;對于咳痰不便的腦梗死患者,需要幫助其定期進行排痰,避免濃痰內過度繁殖微生物;注意保持清潔的口腔,防止滋生細菌等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和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護理可以明顯減少墜積性肺炎和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護理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護理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護理后,觀察組的環境維度、生理維度、社會維度和心理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預見性護理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發生墜積性肺炎有較好的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