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媚,馮亦興,鐘襯珠,葉麗芳,肖丹丹(東莞市寮步醫院內一科 廣東 東莞 523400)
心力衰竭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主要是因為左心功能異常,導致心肌收縮能力降低,心臟負荷增加,進而心排血量下降,肺循環壓力增加等,其為漸進性疾病[1-2]。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會有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癥狀,會反復出現,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需要加強診治[3]。臨床對此階段的治療,主要是以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等支持干預為主,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因病癥反復發作、治療費用等因素的影響放棄治療,會增加病死風險,需要予以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本文分析對于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應用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40 例,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試驗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52 ~78 歲,平均年齡(60.29±7.13)歲,病程2 ~7 年,平均(5.31±0.74)年,住院時間73 ~89 d,平均(79.28±1.36)d。對 照 組 男11 例,女9 例,年 齡51 ~78 歲,平均年齡(60.34±7.17)歲,病程3 ~8 年,平均(5.29±0.71)年,住院時間73 ~90 d,平均(79.32±1.3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此次研究所納入的患者均經過相關檢查確診;②患者病史資料完整者;③精神認知正常,能良好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④心功能Ⅱ級以上者,且患者治療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其他臟器功能衰竭者;③病史資料不全者;④合并精神障礙或視聽障礙疾病者;⑤自愿退出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輸液指導、病房巡視、病情清潔等常規護理干預內容。試驗組患者接受集束化護理,主要內容有:(1)心理護理:患者因病情重、年紀大、住院時間長等因素的影響,會有較重的負性情緒,易抵觸治療。為此護理人員需要每日利用30 min 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可通過微信交流、同伴聚會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負性情緒。此外還要注重對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讓其對疾病有正確認知,能夠提高治療依從性。(2)基礎護理:終末期患者,患者活動能力會有明顯下降,需要做好預防跌倒處理,病房內保持無積水,患者臥床時升起床邊防護欄,于病房內的尖銳物品用泡沫塑料進行包裹,保障患者肢體安全。此外患者終末期患者各臟器功能處于衰竭狀態,為此需要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另外還要及時清除患者口鼻處分泌物,避免發生嗆咳情況。患者進行呼吸機治療時,需要觀察患者呼吸頻率變化,掌握吸痰指征,吸痰時間不超過5 s,保持呼吸道通暢,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情況,及時予以高流量氧氣吸入,同時解開上衣領扣,避免出現口咽干燥的情況。(3)水腫: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水腫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通過飲食干預方法來為患者補鉀,嚴格限制鈉鹽、水分攝入量,做好相應的營養搭配,提高患者食欲;而在進行補液治療時,也需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利尿劑的使用盡量選擇上午,避免夜尿次數增多影響睡眠。(4)皮膚護理:此外患者長時間臥床也存在大小便失禁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嚴格按照醫囑給患者導尿,注重對其維護;另外還要保持會陰部、肛周部清潔工作,定期更換床單、被套,提高患者舒適度。若發現患者水腫較為嚴重,可采用氣墊床的方式來減少皮膚接觸面壓力,避免壓瘡并發癥發生。
(1)記錄兩組發生低鉀血癥、心律失常、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例數,并進行分析和比較。(2)使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變化,包括社會功能、生理職能、軀體功能、精神、活力5 個維度,每個維度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4]。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護理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功能試驗組 20 87.24±5.19 88.33±5.16 89.31±5.26對照組 20 69.26±5.37 68.14±5.29 68.33±5.14 t 10.767 12.218 12.758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精神 活力試驗組 20 88.17±5.46 89.13±5.32對照組 20 69.31±5.28 68.31±5.13 t 11.105 12.580 P 0.000 0.000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內科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好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心力衰竭的患病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已成為世界各國亟需解決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5]。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結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可逆的病理損害,常伴有水腫、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患者臥病治療時間長,易增加并發癥發病概率,需要輔以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6]。
以往的常規護理措施,對患者的身心狀態關注度不高,僅為患者病情服務,無法滿足患者的合理的需求,易引發護患矛盾,讓患者不能充分信賴護理人員,從而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護理效果堪憂[7-8]。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接受集束化,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并發癥等方面的護理,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多種途徑讓患者釋放自己不良情緒,再加上護理人員以及患者家屬對其關心、鼓勵和支持,能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通過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幫助患者了解疾病轉歸的意義,主動參與疾病管理中,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助于病情及時控制,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水腫、大小便失禁、壓力性損傷等是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通過體位轉變、皮膚護理、背部按摩等方式能有效減少壓瘡事件的發生,通過飲食指導,增強患者機體所需營養,增強抵抗力,能有效控制病情,且通過飲食干預也可降低患者水腫風險,避免加重病情;此外還要注重對患者的吸痰護理、口腔清潔、個人衛生指導等護理干預,提升患者治療舒適度,充分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有助于其各方面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9-10]。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經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肯定該護理方法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將集束化護理應用于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治療護理中,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發生風險,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值得應用。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還需今后增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這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