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遷遷,夏艷麗(通訊作者)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比75%以上[1]。及時規范治療后,雖然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認知障礙發生率較高。研究發現,認知功能具有可塑性,采取干預訓練可以修復損傷的神經細胞,從而改善患者的長遠預后[2]。本研究選取63 例患者為對象,探討了以護理團隊為主導的多學科協作干預訓練的應用效果,為護理實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治療的63 例卒中后認知功能損害患者,根據入院編號奇偶數分組:奇數編號的32例為對照組,以偶數編號的31例為試驗組。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齡46 ~83 歲,平均年齡(61.55±12.3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 ~18 h,平均(12.46±3.85)h;試驗組男性16 例,女性15 例,年齡45 ~86 歲,平均年齡(60.74±11.95)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 ~20 h,平均(11.83±3.26)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并且在醫院倫委員會審批通過。診斷標準: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納入標準[3]:①年齡≥18 歲,術后認知功能損害;②有完整的病歷資料,知曉本研究且簽字確認。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手術禁忌,嚴重肢體病變等。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案。術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遵醫囑用藥,從飲食、運動、睡眠上進行指導,提供有用的建議。待病情穩定后,制定康復鍛煉方案并嚴格執行。試驗組患者開展以護理團隊為主導的多學科協作干預訓練:(1)組建團隊。由神經內科護士和護士長、主治醫生、康復醫生,共同組建康復干預團隊。其中,護理團隊為主導,一方面參考主治醫生和康復醫生的建議,制定干預訓練方案;另一方面由護士長對護士進行培訓,掌握干預訓練的方法。(2)訓練方案。住院期間,干預訓練2 次/d,30 min/次,主要內容包括:①注意力:在患者眼前晃動物品,要求患者緊盯物品的運動軌跡;然后讓患者讀一串數字,讀到某個數字時做出擊掌動作。②記憶力:回憶并復述曾經歷的愉快感事件,要求患者記住家人的手機號碼;將多種物品放在一起,讓患者挑出目標物品;播放一段語音,要求患者復述語音內容。③定向力:辨別方向、顏色、四季、人物關系。④視覺空間:首先識別不同形狀,描述生活中有類似形狀的物體;然后讓患者拼接出目標圖形。⑤執行指令:描述一個動作,要求患者完成;展示圖片或實物,讓患者說出名稱,并簡要介紹特征、完成特定任務等。(3)定期隨訪。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隨訪督促患者的訓練執行情況,幫助患者解除疑問。隨著患者病情好轉,動態調整訓練方案的內容,鼓勵患者獨立完成生活行為,例如洗漱、進食、如廁等。
(1)根據患者表現評價臨床依從性,分為優等(積極主動配合護理操作)、良好(在護士督促下能配合護理操作)、較差(存在明顯的抵觸或拒絕行為)3 個層級[4]。(2)干預前后,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活動能力。前者采用蒙特利爾評估量表(MOCA),包括語言、記憶、注意力等11 個項目,總分30 分,正向評價。后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包括進食、轉移等10 個項目,滿分100 分,正向評價[5]。
使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試驗組臨床依從性優良率96.77%,高于對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依從性比較(例)
兩組患者干預前MOCA 和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MOCA 和ADL 評分均明顯增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OCA 和ADL 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OCA 和ADL 評分比較( ± 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 <0.05。
ADL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31 19.33±4.10 26.57±2.55* 54.38±6.98 71.35±3.49*對照組 32 19.58±4.36 25.13±2.37* 53.92±6.53 68.84±3.87*t 0.234 2.322 0.270 2.700 P 0.815 0.023 0.787 0.008組別 例數MOCA 評分
缺血性腦卒中屬于腦卒中的一種,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該類患者經規范治療后,雖然脫離生命危險,但容易出現多種后遺癥,例如認知功能損害、運動功能損害,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而且會增加心理負擔。相關研究稱,早期開展康復鍛煉,在修復神經功能、提高自理能力上具有積極意義[6]。
多學科協作干預訓練,是康復鍛煉的一種新模式,能發揮出不同學科的智力和技術優勢,為患者提供科學、完善的康復計劃。在此基礎上,突出護理團隊的主導地位,能將干預訓練和護理操作有機結合,避免護理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7]。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依從性優良率高于對照組,MOCA 和ADL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新型干預訓練模式的應用價值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功能鍛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是一個長期的、連續性的過程。多學科協作干預訓練中,通過定期隨訪可督促患者進行訓練,并調整訓練內容,能真正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柏玉亭[8]針對87 例腦卒中患者分組比較,對照組43 例常規護理,觀察組44 例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FMA 和MMSE 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88.64% vs 69.77%),和本文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于卒中后認知功能損害患者,開展以護理團隊為主導的多學科協作干預訓練能提高臨床依從性,改善認知功能,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