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英霞,魯桂華(通訊作者)
(1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門診部 上海 200433)
(2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液科 上海 200433)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臨床腫瘤患者支持治療、靜脈化療的首選護理方式,減低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疼痛,防止因化療藥物損傷血管[1]。但PICC置管因留置時間較長,會出現皮膚局部過敏、導管移位、導管堵塞、局部感染等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少數PICC置管術后患者因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汗液、刺激、過敏體質等因素會引發手術局部皮膚過敏,輕者出現皮膚瘙癢,中度則表現為皮疹外水皰、瘙癢等,嚴重者可出現急性敗血癥,對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2]。本文分析腫瘤患者PICC 置管后應用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PICC置管腫瘤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觀察組腫瘤類型:肺癌13 例,消化道惡性腫瘤7 例,神經外科腫瘤15 例,其他5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21 ~73 歲,平均年齡(46.2±5.1)歲;對照組腫瘤類型:肺癌13 例,消化道惡性腫瘤7 例,神經外科腫瘤15 例,其他5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21 ~73 歲,平均年齡(46.3±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各種腫瘤的診斷標準,經臨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臨床特征明確診斷[3]。排除標準:過敏體質、急慢性感染性病變、血液系統病變、精神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皮膚破潰者。
對照組予以換藥、健康指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全程優質護理:(1)建立靜脈治療小組,培養PICC置管專科護理人員,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對其操作流程進行嚴格規范,嚴格考核,降低因護理操作不當導致的患者皮膚局部過敏的出現。(2)增強評估:置管前全面評估患者的機體狀態,對于過敏輕微者,告知其置管導致的不良反應,同時置備預防過敏用藥,后予以置管操作,防止出現醫患糾紛,若發現嚴重過敏體質者,則停止為其置管。(3)局部用藥:對患者的身體狀態進行嚴密監測,若出現過敏反應,需及時通知皮膚科醫師會診,為患者提供抗敏藥物,對于產生濕疹水皰者,可外敷艾洛松和硼酸水,若產生皮膚潮紅者,可擦涂艾洛松,同時覆蓋無菌紗布,1 次/d 更換,若產生皮膚瘙癢,可外涂處理地塞米松注射液,可外敷3M 透明膜。(4)健康指導:患者的飲食為清淡飲食,不可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增強皮膚表面清潔,穿柔軟、棉質貼身內衣,炎熱夏季需減少運動,避免因大量出汗導致穿刺處感染。(5)心理護理:多與患者交流,結合每位患者的過敏特點,分析原因,耐心解釋,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介紹治療方法,使其對治療、護理有一定的認識并取得相應的配合。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護理效果。護理效果評估標準[4]:優:患者的過敏臨床特征完全消失;良:過敏面積縮小超過2/3,過敏反應改善顯著;無效:過敏臨床特征無變化。
采用SPSS 21.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優良率9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例)
護理后觀察組發生液體滲漏和疼痛、血栓、皮膚局部過敏等PICC 置管并發癥發生率1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本研究觀察腫瘤患者PICC 置管皮膚局部過敏的原因分析和干預護理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液體滲漏、疼痛、血栓、皮膚局部過敏等PICC 置管并發癥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張曉松等[5]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本研究總結了腫瘤患者PICC 置管后皮膚局部過敏反應主要源于以下4 點:(1)評估缺陷:置管前評估患者的過敏耐受度、過敏情況等全面檢查缺陷,未分類評估潛在性風險,未采取必要的預防方式;(2)環境影響因素[6]:患者的過敏反應多在夏季,因夏季氣溫普遍偏高,汗液會在敷料部位大量聚集,患者穿刺部位的感染概率大大增加;(3)導管刺激:目前,對于PICC 置管腫瘤患者使用的主要為硅膠材料,在進入機體時,機體自身因自主免疫機制,會產生免疫反應,免疫系統會生成大量淋巴細胞,患者皮膚局部出現水腫等過敏反應[7];(4)護理不當:護理人員因操作水平較差,專業技能缺陷,引發患者產生醫用黏膠相關性皮膚受損[8],導致皮膚出現局部過敏反應。部分PICC 置管術后腫瘤患者由于過敏體質、汗液刺激、過度活動、高熱高溫、潮濕環境、化療藥物毒性反應引發的皮膚免疫力下降等誘因影響[9]。3 M透明敷貼具有不透氣、不透水、黏貼牢固等特征,因此作為PICC 換藥首先敷貼,但局部皮膚過敏患者正是由于貼膜不透氣導致的過敏皮膚癥狀得不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換膜間隔時間過長,亦或外固定膠帶黏貼時間過長引發[10-11]。本研究對腫瘤患者PICC 置管皮膚過敏患者予以全程優質干預護理,包括置管前充分評估、提高護理人員的PICC 置管技能操作水平,遵醫囑預防皮膚過敏用藥、健康指導等護理方式,尤其是心理護理,多與患者交流,結合每位患者的過敏特點,分析原因,耐心解釋,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心理,介紹治療方法,使其對治療、護理有一定的認識并取得相應的配合,顯著降低了PICC置管皮膚局部過敏的發生。
綜上所述,PICC 置管維護不良、導管自身刺激、環境影響、評估缺陷等均為PICC 置管皮膚局部過敏的因素,臨床予以全程優質護理,可降低PICC 導管皮膚局部過敏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