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陽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又稱急性腦梗死,本病屬于臨床急診常見腦血管急癥,其主要因血管突發(fā)破裂或者患者體內栓子脫落移動至腦部血管引發(fā)阻塞,導致短時間內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損傷[1]。本病主要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病情進展速度快等,若患者未能夠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容易遺留后遺癥或造成終身殘疾,且臨床病死率也較高[2]。因此臨床多采用靜脈溶栓療法實施急救,而優(yōu)質護理干預是保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溶栓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86 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 例。均經過患者知情同意,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等檢查證實;②自愿作為受試者對象,承諾完成全部研究;③均符合溶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血管變異者;②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③患者存在精神功能障礙,無法正常進行言語交流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開展病情監(jiān)測、飲食指導、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方法:(1)組建靜脈溶栓治療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成員包括專科醫(yī)師、責任護士、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師及康復科醫(yī)師等;責任護士積極學習集束化護理相關知識。(2)干預前評估患者綜合情況,分析其當前存在的護理問題,并通過查詢萬方、知網、維普等數據庫,檢索相關研究文獻,并參考權威書籍,制訂臨床護理路徑。(3)具體干預措施:①心理疏導:護理人員以熱情主動的態(tài)度接待患者,向其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管床醫(yī)師等,并告知相關檢查方式及地點,幫助患者快速熟悉住院環(huán)境及治療方案;溶栓治療前,全面講解操作詳情、注意事項,并列舉成功治療案例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治療后宣教腦卒中康復鍛煉的作用及必要性、解答患者疑難問題,并通過播放舒緩音樂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心理負擔。②生活指導:針對Barthel 指數偏低者,護士保持耐心指導其開展穿衣、進食、排便等基本生活訓練;協助并督促患者開展各項肢體功能訓練、語言康復鍛煉等,注意保證患者安全;并指導患者對患側肢體持重、移動能力進行訓練,使其充分利用殘存功能以適應當前機體狀況。③并發(fā)癥預防護理:護士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正確進食方式,防止發(fā)生誤吸;定期翻身拍背(1 次/2 h);行動不便患者,注意加強會陰部位的清潔消毒,必要時采用高吸收性尿墊,降低泌尿感染發(fā)生率;護士定期對病區(qū)進行消毒、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并加強患者自我防護意識,減少院內感染的發(fā)生;長期臥床者,教會家屬按摩并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以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預防血栓形成。
(1)運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 評定量表及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情況,NIHSS 分值越小、Fugl-Meyer 分值與Barthel 指數越大表示患者恢復情況越佳[3]。(2)統計兩組血管再通率及吞咽功能障礙、肺炎發(fā)生率。(3)護理滿意度:自制調查表,85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 ~85 分基本滿意,60分以下不滿意。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護理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 顯著低于對照組,Fugl-Meyer 評分及Barthel 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 s,分)
NIHSS組別 例數Fugl-Meyer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3 16.49±3.24 11.18±2.71 25.36±3.27 68.34±4.30對照組 43 16.38±3.15 14.31±2.47 25.39±3.28 57.92±3.15 t 0.160 5.598 0.042 12.819 P>0.05 <0.05 >0.05 <0.05 Barthel 指數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3 54.29±4.76 87.23±5.39對照組 43 54.31±4.78 69.32±4.58 t 0.019 16.604 P>0.05 <0.05組別 例數
護理后觀察組血管再通率79.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8.14%,其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及肺炎發(fā)生率分別為0、4.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58%、20.9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0.70%,高于對照組的7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存在溶栓治療認知不足、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導致其往往心理負擔過重,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溶栓治療的順利開展,進而延誤治療時機[4]。故積極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必要。
臨床護理路徑的運用,是傳統護理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強化護理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注重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而傳統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則是根據規(guī)范化的醫(yī)囑開展工作,缺乏針對性,護理重點模糊,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不強,所以難以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精心的護理服務。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干預前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顯著低于對照組,Fugl-Meyer 評分及Barthel 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血管再通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率及肺炎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臨床護理路徑是貫穿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的標準化護理模式,是常規(guī)護理計劃的綜合和改進,增強了預見性護理,關注患者心理、生理、社會支持等全面康復。臨床護理路徑能夠集眾所長、相互彌補(例如優(yōu)化住院環(huán)境、強化心理干預等)以制定最佳護理方案,從而促使療效提升,并對護士全面落實上述護理方案起到促進良好作用。此外,該護理模式開展后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對腦卒中溶栓治療的認知水平,并對影響溶栓治療期間護理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相應解決措施。組建腦卒中快速行動團隊,護理人員全程陪同,確保各環(huán)節(jié)緊密協作,從而為患者溶栓治療爭取寶貴時間,有助于血管再通率提高[5];同時,該護理模式還重視對患者開展的護理評估(例如吞咽功能的評估),有助于護理人員執(zhí)行能力提高,從而減少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情況,使患者因誤吸而引發(fā)的肺部炎癥發(fā)生率也隨之降低。
綜上所述,在實施靜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后,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促使其肢體功能恢復,還能顯著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助于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升,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此方法可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