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王 艷,盧懷美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胃腸甲乳外科 四川 雅安 625000)
直腸癌是原發于直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直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原發性肝癌[1],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多采取手術聯合輔助化療治療,但直腸癌病灶深入盆腔,解剖結構復雜,增加了手術難度,即使順利完成手術,術后也會容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等并發癥。醫護一體化護理以患者需求為中心,通過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協作干預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本文探討醫護一體化護理措施對直腸癌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術后疼痛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2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直腸癌患者80 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34 ~70 歲,平均年齡(50.29±2.61)歲,具體類型包括腺癌21 例、黏液腺瘤19 例;干預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36 ~72 歲,平均年齡(51.31±2.50)歲,具體類型包括腺癌24 例,黏液腺瘤1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0 年版)》[2]中所述的直腸癌診斷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②限期或擇期手術患者;③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直腸癌病灶發生遠處轉移;②術后造瘺口明顯感染;③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心肝腎重要臟器嚴重疾病、抗凝治療、腫瘤根治術失敗,術前嚴重營養不良或腸梗阻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術前進行清潔灌腸,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進行飲食和早期下床活動指導,做好傷口護理。若有造口需注意造口周圍皮膚護理,指導患者掌握更換造口袋的技巧,并協助其掌握感知便意的技巧,促進規律排便。干預組采取醫護一體化護理。具體方法:(1)組建醫護一體化責任小組。根據分級責任制護理模式分配管床,以學歷、職稱和年資將病房管床護士分為護理組長、高級、初級責任護士3 個級別,病區醫生分為主任醫生、主治醫生和住院醫師3 個級別。醫護一體化責任小組需包括至少1 名高級責任護士和主治醫生,每個小組負責分管10 例患者。患者住院期間始終由同一位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負責干預,保證其治療期間發生的任何問題均有專人負責跟蹤處理。(2)定期查房。每天早上7:45 責任護士查房了解患者基礎和專科情況,醫護人員8:00 集中交班,隨后醫護人員一起查房,護士檢查患者生命體征、引流和傷口情況、出入液量、心理狀態和疼痛程度,主治醫生介紹患者病情、已做的診斷檢查項目和治療效果,隨后護士協助醫生查體,聽診腸鳴音,觀察胃腸蠕動和傷口愈合情況。最后由主任醫生剖析目前診療情況并擬定后續治療方案。(3)疼痛干預。術后進行預防鎮痛干預,雙氯芬酸鈉栓直腸內給藥以緩解術后疼痛。病房休養期間可根據患者的喜好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多與患者聊天,講述治愈病例和術后護理的重要性,或讓其讀書看電視,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4)胃腸功能護理。術后送至病房時和術后3 d 進行血電解質監控,并注意觀察患者引流量、顏色和腹脹情況,維持血鉀穩定,為恢復腸蠕動打好基礎。合理使用制酸劑,防止腸外營養干預期間發生應激性潰瘍。合理使用甘油灌腸劑對肛門進行刺激,促進肛門排氣排便和腸蠕動。術后12 h 可先讓患者少量飲水,1 ~2 h 后若無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可重復飲水。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和臨床康復指標。(1)疼痛程度以NRS 數字評分法評定,0 分為無痛,10 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對比兩組術后1、5 d 的疼痛評分。(2)胃腸功能恢復采取胃腸功能問卷(MSKCC)評估[3],包括便頻、便急、排便感覺異常、排便受飲食影響4 個因子共17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以1 ~5 分評分,理論總分85 分,分值越高說明胃腸功能越好。對比兩組術后1、5 d 胃腸功能評分。(3)臨床康復指標包括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0.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干預組術后1、5 d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 胃腸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術后5 d 胃腸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及胃腸功能評分對比( ± 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及胃腸功能評分對比( ± s,分)
MSKCC術后1 d 術后5 d 術后1 d 術后5 d干預組 40 3.63±1.42 2.18±0.70 42.08±2.42 61.42±4.18對照組 40 5.59±1.30 4.41±1.02 41.28±3.39 52.25±2.27 t 6.439 11.401 1.215 12.193 P 0.000 0.000 0.228 0.000組別 例數NRS
護理后干預組患者肛門排氣、首次排便、尿管留置、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康復指標對比( ± 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康復指標對比( ± s)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h 首次排便時間/h 尿管留置時間/d干預組 40 2.05±0.62 3.70±0.70 1.61±0.28對照組 40 3.70±0.64 5.40±1.18 3.52±1.06 t 11.711 7.837 11.018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干預組 40 1.37±0.71 4.60±1.14對照組 40 3.16±0.79 7.50±1.17 t 10.658 11.228 P 0.000 0.000
直腸癌手術引起的術后心理應激、疼痛、機體損傷、行動不便以及留置引流均可導致患者機體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4],從而對術后恢復和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傳統術后鎮痛方案對阿片類藥物依賴性較高,但會引發各種副作用,不利于預后恢復。此外,腹部手術創傷和麻醉會阻斷患者部分神經支配,引發胃腸神經功能紊亂,對胃腸功能產生消極影響[5]。因此加強患者術后護理干預有重要意義。
直腸癌患者術后常規護理側重于生理干預,忽視了患者心理需要,不能及時緩解或疏導患者負面情緒,不利于術后康復。醫護一體化護理則從患者需求出發,通過醫生與護士相互配合協調,從而提高護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1、5 d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5 d 胃腸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肛門排氣、首次排便、尿管留置、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為:(1)醫護一體化護理的實施過程中,醫生和護士從全方位、多角度參與到直腸癌患者醫護計劃中,醫護之間的專業特長和主觀能動性得以優勢互補,體現了“1+1 >2”的協作效果。通過責任制全程管理、定期查房、集中討論等措施,可解決患者治療和護理難點問題,并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可能發生的危險事項,從而保證患者術后康復的安全性。此外,早期活動指導和疼痛干預能在重視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對患者自護能力、心理因素進行護理和指導,幫助患者緩解術后疼痛,提高依從性和康復信心;(2)胃腸功能干預能增加腸蠕動,促進排氣和胃腸功能恢復。腹部、背部按摩熱敷和飲食指導能改善胃腸道血運,刺激胃腸神經,起到加強腸蠕動、調理血氣、促進肛門排氣的作用。醫護一體化護理的無縫連接能及時準確的反應患者實際病情,一方面,護士能通過觸、聽、扣、視掌握胃腸蠕動狀態,醫生則能根據實際病情擬定后續干預治療方案,如合理使用甘油灌腸、手法按摩、加強鍛煉等,從而縮短患者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護理可降低直腸癌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