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
(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關節科 江蘇 太倉 215400)
下肢骨關節損傷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骨科病,且該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目前,外科手術治療在當前為主要治療途徑[2]。常規康復護理理念得到貫徹落實,各患者在手術后會主動開展各項康復訓練措施,能減少下肢功能障礙。但患者在術后極易出現疼痛、腫脹等異常情況,從而對康復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患者的依從性較差。因此,為了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臨床上給予護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多維度干預下,讓患者正確認識骨關節康復重要性,并能保持平和情緒,可配合各項康復訓練措施,提高下肢關節活動度。鑒于此,本文探討了下肢骨關節損傷康復中綜合護理的作用,并選取了2020 年1 月—12 月收治入組的80 例下肢骨關節損傷者的康復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12 月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就就診的80 例下肢骨關節損傷康復者,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隨機抽簽分為兩組,各40 例。普通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齡28 ~49 歲,平均年齡(38.52±2.57)歲;試驗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29 ~51 歲,平均年齡(40.02±2.8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下肢骨關節損傷;②知曉同意研究;③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依從性較差者;②溝通障礙者。
普通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方式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用藥,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護理,最后囑咐患者在手術后臥床休息3 d 后,可以根據自身的病情情況以及恢復狀態進行下床活動以及運動。試驗組給予綜合護理,其主要內容為:(1)心理護理:絕大多數的患者在下肢骨關節發生損傷后,日常行動都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從而引起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地與之交談,促進自身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同時對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進而消除患者心理的負面情緒,最后可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臨床上成功案例,告知家屬多鼓勵患者,從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保持高度配合,提升依從性。(2)認知護理:護理前對患者及家屬的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做到熟悉的了解,然后再根據患者及家屬能理解的程度為其講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以此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知度,同時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以此促進患者及家屬能夠主動積極地配合接受康復訓練相關項目,最終提高康復效果。(3)康復功能訓練護理:護理人員在患者手術后第3 天,掌握關節康復情況后,指導其下床活動,比如對膝關節以及髖關節做伸展的康復訓練活動,待到患者在手術后第7 天,可指導患者做上肢肌肉訓練,并通過利用坐位體位、半臥位體位等進行髖關節外展以及伸屈等相關訓練活動,同時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患者康復訓練的難度逐漸增加,最后,當患者在進行康復運動訓練時,護理人員可告知家屬對患者進行鼓勵以及支持,從而提高依從性。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膝關節伸展以及髖關節伸展活動度;(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平衡功能,采用FMA 量表評價,滿分為20 分,分值越高說明平衡功能越好;(3)統計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以及總滿意率,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護理后膝關節伸展以及髖關節伸展活動度優于普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關節活動度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關節活動度對比( ± s,°)
組別 例數 膝關節伸展 髖關節伸展試驗組 40 57.64±10.28 58.94±10.69普通組 40 48.67±8.24 43.67±8.29 t 4.3060 7.1390 P 0.0000 0.0000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護理后平衡功能評分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平衡功能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平衡功能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40 7.89±1.58 13.64±0.24普通組 40 7.84±1.46 9.21±1.16 t 0.1469 23.6523 P 0.8835 0.0000
試驗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7.50%高于普通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下肢骨關節損傷在現階段時有發生,致病原因與交通事故、摔傷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且患者發生下肢骨關節損傷后,不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3-4]。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就是外科手術,比如髓內釘固定,同時,為了更有效地使患者康復,在患者術后會對其進行康復訓練,從而使患者的關節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到未發生損傷之前的狀態[5],但是,絕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后極易出現腫脹、疼痛等異常癥狀,并且有些患者的疼痛耐受性較差,從而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以往臨床上對下肢骨關節損傷患者治療后常采用常規護理,其主要以臥床休養為主,但有研究證實,該護理方式不利于患者的下肢骨關節恢復[6]。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醫療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從而有很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表示,下肢骨關節損傷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臨床效果顯著[7]。它主要是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前,對患者及家屬的教育程度等進行了解,然后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其心理負面情緒;同時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為患者指導訓練中所產生的問題,從而提高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積極配合接受各項康復訓練項目[8]。在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經護理后,膝關節及髖關節伸展活動度顯著優于普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平衡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試驗組護理后其平衡功能評分高于普通組,同時,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普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解決了護患糾紛,提高臨床效果[9]。
綜上所述,下肢骨關節損傷存在一定康復難度,經過綜合護理干預后,有效改善了關節活動度,提高了下肢骨關節肢體平衡,也保持了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