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梅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院CT/MR 室 福建 泉州 362000)
隨著現代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愈發關注,伴之醫療診斷手段的不斷豐富,MRI、CT 等高端的影像學檢查成為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種診斷率非常高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對頭部、胸部、腹部以及四肢的軟組織、滑膜、肌肉部位進行檢查,特別是對于腹部器官的一些占位性病變有著非常高的分辨率;它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對于惡性腫瘤的定性診斷,可以和病理組織穿刺活檢相媲美。但是,MRI 也有其不足:(1)檢查價格較高。(2)檢查人群有所局限,例如對于體內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是對狹小的空間感到恐懼的患者都不宜進行MRI 檢查,以免在檢查過程中出現意外。(3)檢查并不全面,例如像是鈣化的顯示、急性出血的顯示、肺部檢查等。(4)檢查時間較長。此外,MRI 釓對比劑的不良反應等因素影響,MRI 檢查護理風險問題日益受到關注[1]。依托飛利浦1.5T、飛利浦3.0T、GE1.5T 磁共振檢查設備,筆者所在科室收治MRI 檢查患者日行達一二百例,檢查量較大,特別是在日常檢查中相當部分患者有焦慮不安的心理負擔。
在MRI 檢查過程中給予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是控制護理風險,保證患者能夠順利安全完成磁共振檢查的重要保障[2]。本研究選取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MRI 檢查的預約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心理干預,探討其對患者焦慮情緒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5 月本院接受MRI 檢查的患者3 002 例,其中平掃2 370 例、增強掃描632 例。隨機分為試驗組(2 002 例)和對照組(1 000 例),分別進行優質護理(給予心理干預)和常規護理。試驗組中,男1 220 例,女782 例,年齡19 ~81 歲,平均年齡(54.28±8.78)歲,美國焦慮自評量表平均得分(44.71±8.22)分;對照組中,男610 例,女390 例,年齡18 ~79 歲,平均年齡(52.49±8.02)歲,國焦慮自評量表平均得分(44.08±9.23)分。兩組患者的檢查部位、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明確檢查目的并能充分合作;②能夠閱讀和理解問卷內容。
檢查期間,兩組患者都施以常規護理措施。(1)核對患者基本資料。(2)詢問患者的藥物過敏史以及手術史,對于有心臟起搏器以及金屬植入物的患者,禁止行MRI 檢查。(3)囑咐患者不要將金屬物品帶入機房中,比如:監護儀、磁卡、輪椅、手機和輸液泵等。(4)告知患者在MRI 檢查的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5)對做胸部、腹部檢查的患者,采取示范的方式讓患者充分掌握屏氣的做法,并指導患者做適量的屏氣訓練,屏氣約15 s/次左右;如果患者屏氣不佳,可采取捏鼻子的方法,囑咐患者聽指令,在吸氣末用單手捏住鼻子、合閉口唇,掃描結束松開手正常均勻呼吸。(6)檢查中、檢查結束后都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異常反應,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試驗組患者加用心理干預:分時段預約、檢查前專項宣教和屏氣訓練、指導正確檢查體位、進行安全檢查等。措施如下:(1)采取分時段合理預約MRI 檢查的方法。對于頭、頸椎、腰椎及膝關節檢查預留10 min 左右,對于上下腹、盆腔等體部檢查預留30 min,對于心臟、乳腺、鼻咽、頸部等部位增強掃描預留40 min 左右,保證有較為充足的檢查時間,使患者掌握自己的檢查時間,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減少緊張情緒。(2)檢查前做好詳細充分的宣教。告知不適合磁共振檢查的人群有:①體內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②對狹小空間感到恐懼即幽閉恐懼癥的患者;③體內有不明金屬物質進行相關部位檢查的患者;④危重的病患者;⑤發熱患者;⑥神志不清、躁動不安患者。同時,耐心解釋MRI 檢查是在較為密閉狹小空間,加上較長時間的射頻噪聲,會產生一定的心理不適感,但是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情況下是能夠正常承受的。告知患者檢查流程、注意事項及檢查時間較長等內容,護理人員都要態度和藹、語言溫和,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心理護理和疏導,緩解其焦慮不安情緒。(3)營造舒適有序的候檢環境,保持安靜整潔。分為簽到區、更衣區、候診區和休息區,候診區寬敞明亮,各功能區標識明確,檢查前10 min 引導患者到更衣室取出身上所有含金屬的物品,包括手機、鑰匙、打火機、項鏈、手鐲,戒指、助聽器、假牙、發夾等,更換上干凈的棉質檢查衣進入候診。(4)耐心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使患者在腹部檢查過程中能夠持續屏息20 s,保持腹部不動,跟隨護理人員的指令進行活動,最大程度地減少呼吸偽影,以采集到最佳的掃描圖像。(5)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處于正確、固定的體位,幫助其處在舒適的功能位,并適當為患者加蓋被褥以防著涼。并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對于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如小兒、體弱、膽小者,可令其家屬更衣缷掉金屬物品后進入檢查室陪伴,增加檢查患者的安全感,釋放消極情緒,減少焦慮恐慌[3];對于兒童患者比較好動,要注意固定好留置針和連接管,老年患者應選擇彈性好的血管穿刺,推注對比劑時要緩慢;對于幽閉恐懼癥患者,要側重于心理疏導,耐心解釋,并讓其家屬陪伴。(6)患者交待清楚后護理人員離開機房,要合力關上外門,因為機房外充斥著各類的電磁波,這個厚厚外門的主要作用就是隔離外界的電磁波干擾,讓機器真正做到依據患者的實際成像而采集最佳信號,進而得到準確的醫學診斷,同時也防止檢查過程中其他人員誤入、擅入而造成檢查中斷甚至發生意外。(7)檢查中及檢查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自覺反應,對于增強掃描的患者更要密切了解是否有不良反應,一旦發現患者有咳嗽、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應立即停藥,馬上扶出機房外進行對癥處理,及時注射地塞米松、腎上腺素等,并吸氧治療,若有所緩解后仍應觀察至生命體征平穩后才讓其離開,如無緩解應通知急診科室協助進一步搶救。(8)檢查結束后,協助患者及時更衣,穿好自己的衣服,對使用增強劑的患者囑其留觀察30 min,無不適方可離去,并告知多飲水以促進腎臟代謝,如有不適時及時聯系。
(1)記錄兩組中發生惡心、頭痛與心悸等不良反應的患者例數。(2)比較各組的圖像偽影發生情況、焦慮情緒發生率。(3)利用筆者所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表,評估兩組對護理效果的滿意程度(最高100 分,最低0 分),得分≥90 分為比較滿意,60 ~90 分(不包含90 分)為一般滿意,得分<6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5%低于對照組的1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試驗組患者焦慮情緒及圖像偽影發生率分別為5.79%、2.45%均低于對照組的31.20%、22.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發生率比較[n(%)]
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97.45%高于對照組的82.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MRI 檢查作為一種安全又比較先進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軟組織成像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由于檢查患者對相關知識缺乏了解等原因,臨床中[4]常有一部分患者出現緊張、煩躁不安、手足出汗、心慌、胸悶、口干、頭昏、頭痛、震顫等焦慮癥狀,甚至出現幽閉恐懼癥狀,造成MRI 檢查時間延長,成像效果不理想,甚或無法完成檢查。而實施心理干預,針對患者的焦慮情緒給予耐心、詳細解釋和心理疏導,[5]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對確保影像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焦慮情緒及圖像偽影發生率分別為2.49%、5.79%、2.45%低于對照組的17.20%、31.20%、22.50%,試驗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7.45%高于對照組的82.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MRI 檢查中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檢查患者的心理耐受力,使患者的焦慮情緒明顯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滿意度較大提高,有助于提高檢查準確率。心理干預可作為MRI 檢查患者的首選護理模式,當班護理人員從護理技能、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方面對患者給予積極干預,通過自己良好的語言、神情、態度和行為去影響患者的感受與認識,明顯提高了患者檢查時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舒適感,焦慮情緒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滿意度和依從性提高,有效提升了醫院的整體醫療護理服務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