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 江蘇 南通 226000)
開胸手術為臨床常見術式,具有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等特點,容易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術后康復[1]。對開胸手術患者術后應用氣管按壓可形成刺激,從而誘導咳嗽,幫助排痰,利于緩解氣道狹窄、阻塞等癥狀[2]。有研究表示,實施有效的呼吸訓練可增加肺通氣、提高機體肺功能,為減少開胸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重要手段,個體化呼吸訓練根據患者呼吸功能及呼吸習慣制定最佳呼吸訓練措施,利于提高其鍛煉依從性[3]。本研究將按壓氣管誘導咳嗽排痰結合個體化呼吸訓練用于開胸術后患者中,旨在評價其對患者肺功能及排痰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開胸手術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1 ~72 歲,平均年齡(46.57±2.18)歲,肺癌手術16 例,食管癌手術13 例,賁門癌手術5 例,其他6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2 ~73 歲,平均年齡(46.68±2.25)歲,肺癌手術17 例,食管癌手術12 例,賁門癌手術7 例,其他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簽訂同意書。
對照組術后行常規氣道護理,應用扣背排痰法,排痰前給予沐舒坦2 mL+慶大霉素2 mL+0.9%氯化鈉溶液2 mL 稀釋后行霧化吸入;隨后協助患者取坐位,護士手指并攏,手背隆起,從肺底由下至上叩擊患者背部,并指導其咳嗽,促使痰液排出體外。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按壓氣管誘導咳嗽排痰結合個體化呼吸訓練,具體措施見下:(1)按壓氣管誘導咳嗽排痰:患者取坐位,護士立于患者右側,指導其深呼吸,當吸氣停止后以右手大拇指垂直按壓患者胸骨上窩處,刺激氣管以誘導排痰,同時左手從下至上對患者背部進行叩擊,震動氣道,促使痰液排出。按壓時注意力道,避免造成損傷。(2)個體化呼吸訓練:根據患者呼吸功能、呼吸習慣制定最佳訓練方案,術后1 d 開始訓練,于早、中、晚各時段訓練30~40 min,以患者不疲勞為宜,呼吸訓練包括縮唇呼吸、深慢呼吸訓練、深呼吸等。縮唇呼吸:取坐位,雙手扶膝,嘴唇略鼓起,呈吹口哨狀態,鼻孔吸氣,吸氣后屏氣,然后縮唇呼氣,吸氣2 ~3 s,呼氣4 ~6 s,3 次/d,練習30 次/min。深慢呼吸訓練:以瓶子或氣球練習吹氣,持續3 ~5 s,6 ~8 次/min。深呼吸:應用深呼吸訓練器HXQ 與吸氣管連接,患者手托住訓練器,正常呼氣后含住呼吸器,緩慢吸氣,慢慢提升白色活塞,當其上升至目標容量后保持吸氣5 ~10 s,然后平靜吸氣,活塞降到底部時松開吸管。針對每項鍛煉方法制定標準訓練流程,并制作分解圖譜及演示視頻。
應用肺功能測定儀對兩組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氣量進行測評,記錄兩組血氧飽和度。記錄兩組干預前、干預后排痰量及有效深咳嗽次數。記錄兩組術后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使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氣量、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氣量、血氧飽和度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 s)
每分鐘最大通氣量/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1.81±0.65 2.52±0.92 64.13±1.27 93.65±6.28對照組 40 1.75±0.61 1.86±0.67 64.21±1.32 75.51±4.61 t 0.426 3.668 0.276 14.727 P 0.672 <0.05 0.783 <0.05分組 例數用力肺活量/L血氧飽和度/%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90.23±1.07 96.78±1.78對照組 40 90.28±1.12 92.31±1.32 t 0.204 12.757 P 0.839 <0.05分組 例數
干預前兩組排痰量、有效深咳嗽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排痰量、有效深咳嗽次數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痰情況比較( ± s)

表2 兩組患者排痰情況比較( ± s)
分組 例數日排痰量/mL 日有效深咳嗽次數/次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12.34±1.78 30.45±3.85 11.54±1.52 21.36±3.78對照組 40 12.41±1.85 18.79±2.13 11.59±1.56 16.79±1.92 t 0.172 16.760 0.145 6.817 P 0.864 <0.05 0.885 <0.05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由于開胸手術可破壞胸腔膜的密封結構,促使負壓消失,不利于患者咳嗽排痰,加上術后疼痛影響導致患者不愿咳嗽,而氣管插管也可一定程度損傷器官黏膜,影響患者咳嗽排痰功能,使得呼吸道分泌物聚集,引發肺部感染,故開胸術后實施有效的咳嗽排痰護理十分重要[4]。
常規護理多應用濕化氣道、翻身扣背等方式促進排痰,但排痰效果不理想,此外常規護理中常用鼻導管吸收呼吸道分泌物,該方法對呼吸道黏膜損傷較大,容易增加患者痛苦,降低依從性[5]。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按壓氣管誘導咳嗽排痰,可持續刺激氣管,促使黏附于氣管壁的痰液脫落,從而促使痰液排出體外,痛苦較輕,患者容易接受,利于提高排痰效果,減少肺部并發癥[6]。
開胸手術屬創傷性應激手術,容易造成細小支氣管痙攣,損害或堵塞呼吸道,加上術后引流管對胸膜的刺激,可導致患者呼吸肌肌力下降、肺容量減少,使得分泌物滯留呼吸道,引發肺部感染[7]。呼吸鍛煉可調動患者呼吸肌群運動,有效改善呼吸肌收縮、舒張功能,從而提高肺活量、肺部通氣,促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排出,維持呼吸道暢通,降低肺部感染風險。本次研究根據患者呼吸實際情況、呼吸習慣等制定個體化呼吸訓練方案,使其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呼吸訓練,利于提高其訓練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訓練效果[8]。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氣量、血氧飽和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肺通氣,促使肺功能恢復。觀察組干預后排痰量、有效深咳嗽次數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干預措施可幫助排痰,增加有效深咳嗽次數。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措施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分析原因可能為個體化呼吸訓練可幫助患者有效呼吸,改善肺通氣功能,按壓氣管誘導咳嗽可幫助患者有效咳嗽,促進痰液排出,從而降低肺部感染風險,減少并發癥發生[9]。
綜上所述,按壓氣管誘導咳嗽排痰結合個體化呼吸訓練可改善術后患者肺功能,也能促進排痰與有效深咳嗽,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