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彬,劉亞蘭
(1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廣東 廣州 510060)
(2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影像科 廣東 廣州 510630)
胰腺腫物是消化系統胰腺的常見疾病,胰腺癌是好發在胰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的1%~2%,病死率卻較高,居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也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1-3]。由于在胰腺癌早期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很容易被患者忽視,且早期診斷難度大、惡化迅速使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無法直接手術或已發生轉移,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胰腺腫物早診早治有著重要意義[4]。本研究回顧性隨機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 年6 月胰腺腫物患者68例,其中胰腺癌52 例,進行對照研究,旨在對比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在胰腺腫瘤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胰腺腫物患者68 例,其中30 例為男性,38 例為女性;年齡25 ~75 歲,平均年齡(55.50±2.32)歲;病理類型:52 例為胰腺癌,16 例為胰腺良性腫塊。52 例胰腺癌患者中,男性、女性各26 例,年齡25 ~75 歲,平均年齡(58.63±9.49)歲。胰腺腫物病例的納入標準:①以腹部包塊、納差、黃疸等癥狀入院;②入院后均行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后行手術取得病理結果;③神態清醒,意識清楚;④均知曉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急性心肺功能障礙者、甲亢患者、過往胰腺手術者、對造影劑過敏者、已接受過腫瘤治療者、腫瘤合并妊娠者等。
1.2.1 高場強MR 檢查 檢查前1 d 囑咐患者流質飲食,檢查當天保持空腹8 h。采用GE 750W 3.0T 超導磁共振掃描儀,體部相控陣線圈。冠狀位T2WI、軸位T2WI和軸位T2WI 脂肪抑制序列,軸位T1WI 脂肪抑制序列主要掃描參數:層厚4 mm,層間距1 mm, ZIPx2,ZIP512,TR/TE:4.1/1.7 ms,翻轉角:15°。采用磁共振釓造影劑高壓注射器靜脈推注,造影劑用量0.1 mmol/kg,注射速度3 mL/s,然后以相同的注射速度加注20 mL 0.9%氯化鈉溶液沖管,使用軸位T1WI 脂肪抑制屏氣序列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掃描范圍從肝上緣至腎下極。
1.2.2 多層螺旋CT 檢查 檢查前1 d 囑咐患者流質飲食,檢查當天保持空腹,檢查前飲用1 000 mL 左右的水,目的是充盈胃和十二指腸。采用聯影UCT780 160 層螺旋CT 和工作站,主要掃描參數:層厚3 mm、層間距1 mm,螺距是1,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250 mA。掃描范圍從肝上緣至腎下極,平掃后采用非離子型碘造影劑高壓注射器靜脈推注,造影劑用量2 mL/kg,注射速度3 mL/s,然后以相同注射速度加注40 mL 0.9%氯化鈉溶液沖管,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MPR 和MIP 圖像后處理。
所有患者的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結果由同組診斷醫師進行閱片診斷,以病理組織檢查報告為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法胰腺腫物以及良惡性腫物的診斷準確率。根據胰腺癌分期標準Ⅰ期(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2 cm,無血管侵犯和轉移)為早期,比較兩種檢查方法早期胰腺癌診斷率。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病理證實68 例胰腺腫物患者中胰腺癌52 例,胰腺良性腫塊16 例,診斷結果為100.00%(68/68);高場強MR 檢查診斷結果是89.71%(61/68),多層螺旋CT 檢查診斷結果是88.24%(60/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n(%)]
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胰腺癌的診斷靈敏度分別為96.15%(50/52)和92.31%(48/52),兩者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胰腺良性腫塊的特異性為68.75%(11/16)和75.00%(12/16),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種檢查方法對胰腺癌和胰腺良性腫塊診斷(例)
高場強MR 檢查診斷胰腺癌50 例(病理檢查16 例為早期),診斷14 例為早期胰腺癌,早期診斷率為87.50%(14/16);多層螺旋CT 檢查診斷胰腺癌48 例(病理檢查14 例為早期),診斷6 例早期胰腺癌,早期診斷率42.86%(6/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比較
在臨床上胰腺腫瘤的表現為黃疸、納差、腹痛、消瘦等癥狀,早期很難和其他消化道疾病鑒別。尤其是胰腺癌早期隱匿性強,無典型癥狀,容易忽視,晚期易侵犯鄰近器官、血管和發生遠端轉移[5,6]。全球每年新增胰腺癌患者大約35 萬人,其中確診時已經發生轉移占40%~50%,可手術根治切除的患者占15%~20%,有30%~40%的患者因腫瘤侵犯血管而無法手術[7]。有數據研究發現胰腺癌的早診率僅為5%,即使經手術治療,患者的5 年存活率仍然低于8%[4,8]。蔡潔[9]等發現2005 年—2015 年我國胰腺癌的總體發病中標率平均每年上升2.78%,總體死亡中標率平均每年上升2.24%;也有研究統計[10],2020 年全球胰腺癌死亡466 003 例,占所有癌種死亡人數4.7%,位居死亡順位的第7 位,可見重視胰腺癌的早診早治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尤為重要。
影像學檢查可無創的發掘圖像中蘊含的信息,評估腫瘤性質,已經廣泛用于各種腫瘤的診斷和評估療效[11-12],目前臨床上胰腺腫物影像學檢查主要以MR 和CT 為主。高場強MR 不僅可以進行多方位、多參數成像,組織分辨率更高,能夠更加明確地顯示腫瘤病灶及周圍組織、器官或者脂肪浸潤和受累程度,還可以水成像(MRCP)顯示胰管走形、擴張,能夠清晰地提供胰管的相關信息。曾艷等研究也同樣表明高場強MR 對胰腺癌大小、位置、強化方式和受侵犯程度顯示良好,可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信息[13]。而多層螺旋CT 屏氣時間短,掃描速度快,不受患者個體因素的影響,減少了運動偽影,還可以薄層重建腫瘤部位,能夠清晰地顯示腫瘤的形態,分析腫瘤表面輪廓周圍組織或血管關系[14],還可以做曲面重建(CPR)獲取較為獨特的斜位圖像,以便或許更多信息,為病灶的定位、定性診斷提供幫助[15]。高場強MR檢查雖然無X 線放射輻射,但對幽閉恐懼癥、呼吸屏氣差和不耐受患者不友好且檢查時間長,容易受運動偽影干擾;而多層螺旋CT 檢查就避免了這些,是一種安全、無創且相對經濟的檢查方法,可作為診斷胰腺癌的放射檢查方式,也可評估腫瘤的可切除性[4,16]。在臨床實際運用中,醫師應充分考慮患者的自身實際狀況,合理選擇檢查方法。
本研究中,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診斷胰腺腫物率為89.71%和88.24%;兩種檢查方法診斷胰腺癌的靈敏度為96.15%、92.31%,特異性為68.75%、75.0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早期胰腺癌診斷率87.50%和42.86%,具有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小,無正常人群參照,將來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開展多中心對比評估,研究高場強MR 和多層螺旋CT 檢查對胰腺腫瘤的診斷價值和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高場強MR 與多層螺旋CT 在診斷胰腺腫物時的診斷效果相當,都可以為胰腺腫物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但高場強MR 檢查對早期胰腺癌的診斷效能明顯高于多層螺旋CT,醫師可在充分評估患者實際狀況下優先選擇高場強MR 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