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萃
(鯉城區實驗小學,福建 泉州 362000)
梨園戲作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戲曲文化,在展現當地人們生活方式和面貌、傳承當地人們傳統美德和智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現如今科技、信息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流行音樂的盛行,包括梨園戲在內的傳統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很大沖擊。伴隨著很多人成長的戲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利用課堂教學活動促進梨園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值得人們深思。基于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在充分利用好自身教學載體和優勢作用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在梨園戲文化與自身教學活動融合的具體策略,促進傳統文化以及優秀思想的傳播,音樂教學也得以全面、可持續的高效發展下去。
梨園戲在閩南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與閩南地區第一次移民高潮相伴而生,還見證了唐宋時期泉州市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在隨后的一段歷史時期中,泉州因其自身卓越的地理位置及其日漸興盛的海外貿易活動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極大地帶動并促進了當地歌曲、民俗戲曲文化的繁榮景象的出現。在這經濟穩定、歌舞升平的盛世局面下,泉州的戲曲文化圖景也就此打開,梨園戲也因此得到快速迅猛的發展。直至明清時期,雖然梨園戲一度在經濟衰退局面的影響下退出宮廷舞臺中心,轉而在民間、民俗活動中廣為流傳,但其影響力并未有所衰微。并且隨著同一時期泉州地區海外移民活動的開展梨園戲也隨之走出國門,踏上國際歷史的舞臺,在海外華僑聚集地廣為流傳。隨后,梨園戲又經歷了漫長的衰敗、崛起跌宕起伏的歷史發展進程。盡管如此,它本身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仍促使其在閩南文化中廣為流傳,永不腐朽。
梨園戲歷經數千年的滄桑洗禮在現當代的戲曲藝術領域中仍舊占據不可撼動的重要位置。這不僅體現在國家行政和文化部門、地方政府,乃至專家學者、學術團體對其倍加重視并加大了投資力度,其他各類藝術團體以及梨園藝人還將梨園戲作為畢生事業進行深入探究。國家的重視、社會的支持以及梨園藝人的薪火相傳是梨園戲得以延續不絕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它本身蘊含豐富的文化與情感內涵是值得廣泛推崇以及傳承發揚的。
盡管梨園戲有著輝煌的歷史,在近代或是現當代都備受推崇,然而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多元文化因素傳播等方面因素的因素,梨園戲仍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發展困境中。這種困境主要體現在戲種受眾人群的缺乏,劇種人才的匱乏以及梨園戲自身文化形式的局限等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娛樂方式的轉變。過去以劇場、戲院為中心的娛樂中心已經被現如今的電影院、網吧、酒吧等娛樂場所取代。這些困境的產生導致梨園戲文化逐漸趨于邊緣化,給梨園戲的長遠、全面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多元價值理念的沖擊直接影響著現代年輕人的就業理念乃至人生理想。以戲曲為首的傳統文化在他們眼中顯得沒有那么崇高,他們也很難樂于花費過多的心思對其進行深入探索。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梨園戲專業人才呈現日漸匱乏的發展趨勢,難以梨園戲文化的發展難以有足夠的支撐力量。除此之外,梨園戲本身很多的戲種是用方言演唱出來的,雖然會有相應的字幕提醒,但是方言之外的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聽不懂而難以獲得良好的聽戲體驗,進而對此失去興趣。如何解決這些困境是梨園戲在今后發展進程中需要解決和深入探索的問題。
盡管梨園戲在現如今發展的過程中遇到諸多阻礙,陷入發展瓶頸中,但是它作為閩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展現閩南民眾優秀精神氣質的文化載體,在傳統文化中仍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不能被磨滅和遺忘的。因而從課堂教學活動入手,促進梨園戲等戲曲文化在課堂上的深入滲透和全面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小學音樂課堂是學生感知音樂知識起始階段,注重梨園戲文化在課堂上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從小接觸到戲曲文化,認識到音樂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感受現代音樂與古典戲曲文化的不同,以及各自蘊含的獨特魅力之處,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自身審美意識的提升以及音樂素養的發展。同時,課堂教學也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有力載體。將梨園戲文化融合到課堂上能夠增加其本身的受眾面,促進其更為廣泛地流傳、傳承和發揚。梨園戲本身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其所展現的優秀精神品質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有著較大的引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滲透戲曲背后的發展、變遷歷史能夠增強學生對這一古典藝術形式的認知,從中受到精神蘊藉,進而對促進自身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產生重要的促進意義。
現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的音樂學習素材和內容十分廣泛,除了不同形式的兒歌、民歌、流行歌曲之外,其中不乏戲曲類教學內容的存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鉆研,將蘊含其中的梨園戲文化內涵或是與之相關的戲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并針對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價值、蘊含寓意等內容進行深入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古典戲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對促進其深入發展和全面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以四下第四單元“學戲曲”這部分內容為例,本單元介紹了戲曲角色的劃分、京劇的腔調等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本課的知識內容為切入點引入梨園戲相關知識的介紹,介紹它的發源地、產生時期、語言特點、唱腔的特色以及代表作品等等,并讓學生通過對比的形式感受梨園戲與京劇的不同,增強學生對這一文化內涵的深刻感知和理解。如此,便充分挖掘了蘊含于音樂教材和課堂中的梨園戲文化因素,奠定了二者融合教學以及文化傳承的基礎,音樂教學課堂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起來。
梨園戲作為以古典戲曲形式存在的藝術,在語言表達、思想傳達以及藝術表現形式方面均與現代歌曲、藝術有著很大不同,對于年齡較小、認知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鑒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創編戲曲的形式進行教學,將與梨園戲有關的音樂教學內容或是梨園戲戲曲本身的內容編寫為簡單、容易傳唱或表演且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簡單歌謠、劇本等等,讓學生通過學習這種通俗易懂的學習感受梨園戲本身蘊含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內涵,在深刻理解相關知識基礎上逐步提升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例如,《陳三五娘》作為梨園經典劇目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它本身同時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教師在教學梨園戲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以此為載體,通過對其中片段內容的摘取、錄用,讓學生深刻了解梨園戲。鑒于故事本身的內容比較復雜,教師可以將其中一個片段或是情節的內容進行改編,改寫成簡單易讀的故事讓學生閱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戲曲的取材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深刻認識到戲曲內容的豐富性。如此,通過對戲曲內容的改編和再創造,增強了學生對單調、枯燥戲曲內容的理解,對提升梨園戲教學效果、促進其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進和創新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開展梨園戲與小學音樂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注重多元化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采用,將學生喜歡的游戲法、情境法等方法積極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多樣化情境以及豐富的游戲活動中感受到梨園戲文化的深刻內涵,感受古典文化帶給人的藝術熏陶,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實現二者融合教學的全面、深入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將情境法引入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梨園戲的戲曲片段,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戲曲中都有哪些人物角色,不同角色的扮相有何不同,戲曲的語言特色有何特征等等,在直觀情境中感受戲曲文化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索欲望。如此,便將枯燥、單調的教學內容與具象化、生動的課堂情境結合了起來,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促進了梨園戲教學成果的提升以及傳統文化的全面發展。
戲曲本身是一項表現形式和內容多樣化的藝術,教師應在完成基本的教學活動之余引領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了更好地推動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促進梨園戲文化的傳播,學校教育可以與外界的民間藝術團體、學術研究中心等取得聯系,在贏得他們支持的基礎上共同開展、舉辦以弘揚梨園戲文化為主題的表演等多樣化實踐活動,并利用歲時節慶、民間禮俗活動的契機對其進行全面宣傳和弘揚,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透過這些多樣化的活動感受到梨園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對促進其傳承和發揚產生重要的促進意義。
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的契機如端午節、中秋節等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慶祝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表演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節目,同時將梨園戲這一戲曲文化引入進來,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形式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同時,邀請社會上一些專門的藝術團體或是梨園戲愛好者參與進來,貢獻出更多優秀的梨園文化曲藝作品,營造濃郁的藝術傳播氛圍,實現課堂內外教學的銜接以及課堂教學的拓展。
總之,開展以傳承發揚梨園戲文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順應教學改革、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在充分把握自身學科優勢特征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梨園戲曲文化與自身教學活動融合的具體策略,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支撐和知識傳播載體作用,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