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力
(越秀區文化館,廣東 廣州 510000)
21世紀互聯網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重視,互聯網化和信息化也得到了運用和發展,而新媒體就是基于互聯網上的另外一種信息平臺,可以通過互聯網創造出網絡、游戲、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正因為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新媒體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隨著互聯網的普及5g 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網絡平臺被人們提起,越來越多新的傳播形式和新的推廣方式開始出現。在語言方面,就有戲劇,民歌的流行,戲劇帶有一定的傳統藝術色彩,而民歌則富有自身地域的民族色彩。廣義上,民歌指的是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狹義上更偏向于口頭創作的歌曲,在流傳上不斷地進行加工,形成具有民族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歌曲,是各個民族地域文化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廣東省,客家山歌作為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但是由于時代的轉變,使得客家山歌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所以本文將會重點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以客家山歌為例,探究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與保護,希望對客家山歌的討論能夠幫助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載體中山歌的一種,是“漢族傳統歌曲活化石”,客家山歌自唐代起,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在廣東主要分布為深圳、河源、梅州一帶。現在客家山歌主要是以我們文化館人員組織教學或者是社區活動等等進行傳播和發展,主要可以圍繞中老年人開展。
客家山歌擁有自身的文化歷史,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技巧,在音調和情感上也非常具有感染力。除此之外,客家山歌在廣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很多游客都會選擇在廣東旅游時體驗客家山歌的文化。
客家山歌的劣勢主要是歌詞內容缺乏創新,對于現代人來講,很難體會到歌詞中所表達的真實情感,也就無法引起共鳴。流傳下來的傳統的客家山歌與過去老一輩人的生活作息、日常活動、勞動工作息息相關,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巨變,生活條件也明顯改善,所以無法切身體會到歌詞的內容。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再次成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并且我國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我國政府也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呼聲越來越高,使得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社會條件越趨于完善。在新媒體方面,我國的抖音、快手等發展也相較于成熟,有直播行業,網紅行業等,為客家山歌提供宣傳推廣平臺,能夠讓更多人引起對客家山歌的興趣,從而就有更多的人去學習、創新,最終起到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娛樂興起,很多年輕人也更向往潮流的東西,因為客家山歌歌詞內容缺乏創新,在生活上很難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所以很多流行音樂的發展影響著客家山歌的傳承。并且客家山歌的傳承和保護有很大的地域性,除了廣東本地人,外省人很難對客家山歌有相關的學習和了解。
當前的客家山歌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個體傳承、群體傳承以及相關音樂者的傳承。作為越秀區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我們文化館開展的主要是群體傳承,通過傳授歌唱技巧和舉辦活動來擴大傳承人群。但是因為人們整體生活條件的改善,傳統的客家山歌發展行業蕭條,所以不論是在傳承人數,還是傳承方式都出現了問題。傳承人數的范圍縮小,青年人不愿意參與,傳承方式傳統,局限于師承以及老一輩音樂藝術家,作曲家的創作。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農耕也由原來的人工變為了機器種植,耕田。所以老年人一般能夠理解客家山歌所講述的勞動的喜悅,以及相關的生活環境,也更能夠欣賞客家山歌所傳遞出來的濃厚情感。在越秀區文化館工作的十年間,我發現傳播客家山歌文化的受眾大多是中老年人,青年一代遠離了家鄉,田園,從小接觸的環境使得很多青年對客家山歌過去的創作文化了解得不全面,無法理解,也很難與過去的作曲家,音樂者的創作內容產生共鳴。除此之外,由于現代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而客家山歌轉型緩慢,使得客家山歌的歌詞創作出現了斷層,老一代音樂家無法從青年的角度來進行創作,而青年人也無法理解客家山歌的魅力以及不愿加入客家山歌的新時代創作中。
當前利用新媒體進行的推廣、保護手段單一,在平臺的推廣渠道的方面,整體亂而沒有秩序,尤其是新媒體短視頻等APP 上,主要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在推廣方式上缺乏創新,平臺間的整合互動性不強,致使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還是以傳統方式為主。
其實客家山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更是藝術的欣賞品,作為音樂傳承的一種,需要一定的音樂技巧的學習。所以相關的客家山歌音樂人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設免費的教學視頻課程,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學習客家山歌,另一方面客家山歌視頻講解的發起人也可以根據大家的學習態度,以及創作進行評價和了解,對那些有較好的音樂基礎,并有長期學習和創新客家山歌意向的人進行進一步的培訓學習,讓更多的人加入客家山歌的創作中。與此同時,通過大量青年人的加入也可以舉辦更多的傳統民歌比賽活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學生可以欣賞客家山歌,對客家山歌的文化進行普及。
在客家山歌傳承方面,當前客家山歌傳承方式單一,不利于在互聯網環境下發展。客家山歌要盡快通過互聯網平臺對新的傳承方式進行創新,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客家山歌,盡可能地擴大喜歡客家山歌的受眾,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創新,自主學習客家山歌,了解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所以通過以上的總結描述,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刪選對客家山歌產生興趣的群眾,然后進行培訓,除此之外,開設線上線下活動,也可以從冠軍的隊伍中進行再次指導。通過多種活動的舉辦,來擴大受眾,并從這些受眾人群中尋找合適的角色進行階段性培養,傳承我們的客家山歌文化。
1.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音樂學習觀念。在將客家山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學生對客家山歌的認知偏見梳理科學的音樂學習觀念。因為受現代電子科技的影響,學生習慣了聽流行和西方音樂,對我國傳統民歌曲目不夠重視。并且因為多年來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影響,學生對傳統曲目的認識和觀念也較為狹隘,影響了包括客家山歌在內的多種傳統藝術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欣賞價值觀念,更加全面地認識和了解我國豐富的音樂類型,與此同時加深傳統民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只是一種音樂形式,而個人的發展中不應該局限于一種音樂形式的發展,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文化能力。從學校的角度來講,更應該豐富自身文化曲目,針對客家山歌文化,更應該從曲調、唱腔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都對學生進行介紹和指導,融合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2.科學選擇客家山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教材是學校教學的依據,所以在編寫教材或者選擇教材的過程中,要以科學作為支撐。首先客家山歌數量眾多,所以一定要進行科學的篩選,最好能夠對客家山歌的創作環境,以及曲目創作背景有具體的介紹,在曲目的音律選擇上要優美明快,內容積極向上,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對傳統客家山歌的看法。除此之外,也可以將新時代所創作的客家山歌融入教材。
3.開展客家山歌課外實踐。課堂教學固然重要,然而客家山歌作為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實踐教學更為重要。所以高校要讓學生積極地進行課下時間,可以帶領學生體驗客家文化。我們的越秀區文化館就有相關的客家山歌歷史和資料,高校可以與越秀區文化館合作學習,資源共享。作為一名聲樂專業的老師以及公共文化領域一線的文化館人,我從2013年就開始研究如何教授中老年人的聲樂,現在被調到非遺部門工作,我也希望用我自身的力量去傳播我們的客家山歌,用音樂去影響我們的新一代青年。
在客家山歌版權保護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主要是很多歌曲創作、節目組標識等沒有對客家山歌加以說明。所以要進一步監督,如果作曲人的作曲靈感大部分來自客家山歌或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有特別的標注說明。
結語: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距離傳統文化的崛起,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傳統文化的崛起,不僅僅包括了我們的文學作品的崛起,更多的應該是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大家的視野,傳統的文化能夠被大家認可和喜歡。客家山歌作為廣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典型的因為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不能夠針對客家山歌的特點再次進行推廣和宣傳,傳承與保護,那么終有一天客家山歌也會成為絕唱。
本文初步探討了傳統非物質文化客家山歌線下發展現狀,分析了客家山歌當前的技藝,讓人們對客家山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側重分析了客家山歌的優勢,劣勢以及在當下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機會與危機。只有搞清楚客家山歌當前的發展狀況,才能夠對癥下藥。除此之外,我們還針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讓大家在了解客家山歌的基礎上,更加地關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發展,關注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當大家越來越認可和接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諸如客家山歌的傳統民歌,才算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