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工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按“專業群”編制人才培養實踐方案,是適應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代進步,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的需求驅動高職院校重新定位。在“雙高計劃”等政策的有力引導之下,布局高水平專業群成為新時代我國高職教育的重點建設任務,目前已取得明顯進展。高職發展逐步從原先若干重點專業的建設模式轉向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重點專業群[1]。但在當前的認識與實踐中,專業群建設同樣也存在一些認識偏差。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職專業群的重點建設目標,明確其發展現狀與重要意義,從而把握系統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重難點,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轉軌、追高”。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的新背景之下,各類交叉、融合的就業崗位不斷問世。一方面,就業市場日新月異,為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寬闊的空間。另一方面,產業鏈崗位群所輻射的新行業技術、新職業工種、新崗位結構、新就業規則等變化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標準。高職專業群建設改變了以往面向單一行業、單一崗位的職業人才發展方向,轉而以培養“專多能”型的學生為人才培養目標[2]。所以,基于產業鏈構建專業群,有利于職業教育不斷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使高職教育向培育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現代化方向發展。
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要與產業鏈、崗位群實現有機對接,傳統的專業建設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構建專業群是依托校企融合,打造復合型專業生態圈的過程。在專業群建設環境下,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校企雙主體的辦學關系進一步深化,釋放出專業潛在的內生動力與院校的辦學活力。系統體系構建過程中,高職院校的類型教育的辦學內涵實現了豐富和發展,同時又為企業以自身資源帶動推進未來人力資本儲備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較于傳統的專業建設,專業群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擴展,為打造特色專業提供了新的方向定位。圍繞各項經濟發展戰略,面向當地產業集群,專業群發展為職業技術教育帶來新的主題與機遇。新技術專業能夠針對性地服務于技術研發創新、產業鏈換代升級,具備更廣闊的崗位普適性和職業發展前景[3]。這種就業上的顯著優勢也會反過來改變學生對傳統熱門專業認識,吸引更多優秀學生選擇核心專業,為專業培養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
組群邏輯存在問題主要體現為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群的構建之初并沒有明確對應的產業領域,導致后續人才培養的目標松散籠統,不能有效指導專業建設[4]。具體而言,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出現問題:1)專業人才培養不符合市場人才需求規律;2)專業群的共性課程與專業個性課程建設缺乏系統、科學的設計;3)基礎專業設置盲目、無序,系統性關聯度低。組群邏輯關系不清導致專業群的共享性與規模化效應無從體現,妨礙了系統自我提升、融合發展的造血功能的形成。
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無論是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還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校企雙方密切合作。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有主動對接產業的意識,但建設模式封閉,專業群結構僵化。“清一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鏈、崗位群對接時存在著諸多不適應[5]。校方作為主導,并沒有建立維護雙方長期穩定合作的有效機制,不能滿足對合作企業提供精準服務的要求。導致行業、企業參與專業群建設的動力不足,未能有效融合雙方的比較優勢,形成和諧雙贏的良性競合關系。
以現代職教體系來看,職業教育只有突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類型特色,才能夠滿足產教融合與類型教育的新要求。部分職業院校盲目照搬普通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自身卻不具備相應的職教資源。在經費資源短缺的條件下,共享資源渠道銜接遲緩,專業課程資源庫建設落后,開放性意識淡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導致按照產教融合要素組建的專業群人才培養缺斤短兩,進一步拉大了高職畢業生與普通教育畢業生之間的競爭實力差距。
從發展定位來看,構建專業群首先要理清產業與專業的邏輯關系,以系統化戰略思維確定好群內專業的部署安排。在頂層設計上,專業群的構建要遵循學科建設的基本邏輯,充分體現人才培養、面向產業、技術創新這三大目標。從人才培養方面看,專業群建設遵循辦學本源性和知識體系遷移規律,圍繞核心理論、技能、素養,凸顯專業建設全過程的價值引領功能,為國家發展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要切實履行高職院校辦學職責,回應求學者對自身職業發展的個性化訴求。從面向行業、企業的角度出發,專業群建設要以對接產業鏈、崗位群的人力資源需求為邏輯起點,切實履行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責。專業設置應堅持系統設計的原則,體現科學性、整體性,與市場接軌,與產業兼容。從促進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專業群系統要進一步形成具備自我提升、融合發展的造血功能的新生態,精細研制包含創新內容的微課課程組,為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以適應未來新職業崗位需求打下良好基礎[5]。
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不斷下方支持專業群建設的“紅利”,為專業群有效運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態環境。為確保各項政策的順暢執行,應由政府部門牽頭,落實校企雙主體,打造“政、校、企”協同的一體化人才培育體系。以校企雙主體為核心就是要以校企合作產業學院為載體,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將教學、培訓、科研緊密融合。學校主導基礎教學和科研創新,企業投放社會資源,完善實訓基地、科研平臺等教育基礎設施,合作共同體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教學資源、開展教學與培訓。針對目前教學運行管理體制與企業市場組織管理之間存在的分割現象,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成立專業的管理隊伍,探索與產業學院相適應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
隨著“1+X”證書制度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開發“1+X證書”特色專業課程。首先,開發體現專業優勢的課程群組主要依托院校的師資力量,應通過“雙派雙引”、“引派結合”,主動對接生產過程。在此基礎上,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打造一只具備課程研發能力的教師團隊,共研專業課程項目,提高核心專業課程的水準[6]。其次,應發揮職教聯盟的積極功能,挖掘與梳理群內專業課程的獨特優勢,整合專業群內各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支持智慧共享的課程體系,促進職業教育機構之間優質教育資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情況進行分析,推進教材開發和教法更新。最后,應積極引入行業龍頭企業參與證書培訓認證工作,提高職業技能與產業鏈技術技能標準與崗位規范的適配性,提高行業企業對等級證書的認可度。
依托校企現代化生產性實訓基地,組織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有創業意愿、有專業基礎的學生提供優質的創業服務。推動各類技術研發平臺開放實訓設備、優質實訓課程、校企師資資源,為學生營造創新創業的活躍氛圍,提高其參加挑戰杯、互聯網+等國內創新創業大賽的積極性。以合作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研發、產品制造為主題,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比賽項目,以賽促學,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在技術研發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成果轉化過程中體驗到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不足,及時拾遺補缺[7]。此外還能夠滿足學習者對所學技能的多樣化期望,從而增加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動機,提高自身的“創客”意識。
從專業建設過渡為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主動順應“時勢必然”的重要策略。高職教育鏈通過核心專業的帶動和專業之間的依賴、促進能夠形成合力,更好地對接產業鏈。高職教育主體應肩負起專業群發展重要使命,以整體規劃的系統思維加強核心專業統領若干專業的生態化專業群的結構與實踐課程體系建設,處理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個性化職業發展需求與當地經濟與業態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協調關系,培養更多高質量標準的復合型人才,凸顯職業教育面向外部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