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林 黃克勇 晏偉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2)
黨的建設由來已久,最早在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就明確提出“黨的組織方面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哪怕是在井岡山斗爭、反圍剿戰斗以及長征艱苦卓絕的戰爭中,黨的建設始終與黨領導的武裝斗爭融合在一起。毛澤東在1939年10 月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第一次深入分析了黨的建設狀況和黨所面臨的形勢任務,首次提出要“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并把建設這樣一個黨稱之為是一個“偉大的工程”。[1]
鄧小平指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江澤民明確提出:“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胡錦濤在2008年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黨的建設工作更富有時代氣息、更富有實際成效。”無論是革命、建設、改革年代,還是新時代,我黨一直重視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既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社會革命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的根本之所在。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三個一以貫之”的提出、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的落實,黨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四個全面”的提法新變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縱觀我國能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根本原因就在于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一心一意抓管黨治黨,確保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全面從嚴治黨使黨的面貌為之一新,以黨風促政風、帶社風、優民風,使黨心民心為之一振。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黨建有力,事業才有根基。黨的建設點多面廣,其內涵十分豐富、非常深刻,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六大建設。那么新時代黨的建設到底具有什么內在特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究。
第一,政治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的全部工作可以分為“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兩大類,前者是后者的價值目標,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證,二者有機統一。[2]黨的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為了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旗幟鮮明講政治是其本質屬性,黨的建設首先具有政治性也是區別于其他建設的顯著特征,譬如經濟建設等。再次,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黨的建設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也體現其鮮明的政治性。此外,我們加強黨的建設必須講政治,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政治敏銳性,提高政治鑒別力,在政治原則、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明顯區別于西方歐美國家。
第二,長期性。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無論是管黨治黨,都是從黨的建設抓起;黨的建設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建設永遠在路上,偉大工程必須一以貫之。縱觀黨的歷史,正是一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奮斗史,在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持之以恒加強黨的建設,這是我們黨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還必須清晰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我們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同時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破壞性。[3]這決定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開拓創新,既要把住關鍵重點,也要形成整體態勢,特別是要發揮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抓鐵有痕的精神,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抓好黨的建設。
第三,系統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我們加強黨的建設的行動指南,其明確規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一方面,從黨的建設的范疇來看,六大建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有機融合,共同構成黨的建設的一個立體化、系統性的整體,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而言,從黨的建設的主體來看,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黨委、基層黨組織分別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中間段”“最后一公里”,這三個不同的“路段”也是一個立體化、系統性的整體,環環相扣。
第四,科學性。首先從“黨的建設”的目的性和落腳點來看,加強黨的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科學執政,就是要深刻把握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提高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本領,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黨的執政活動建立在更加自覺地運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4]另一方面,從學科研究的視域而言,“黨的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的黨的建設二級學科,是一門學科,具有科學性。加強“黨的建設”創新理論研究,探尋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律,構建黨的建設的科學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學說,從而推動“黨的建設”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打下基礎。
第五,規范性。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這個法度就是黨內法規。加強黨的建設是以黨紀、國法為遵循和依據,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黨內法規為主干,崇尚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體現依法治國的精神,任何黨員領導干部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黨紀法規面前人人平等;并且紀在法前,紀嚴于法,黨員不僅要遵守國法,還要受到黨紀黨規的監督約束。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定步伐明顯加快,黨中央先后制定修訂了180 多部黨內法規,出臺了一批標志性、關鍵性、基礎性法規制度,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立起來了,總體上實現了有規可依、制度治黨、依規治黨,黨的建設的規范性日益彰顯。
第六,協同性。我黨歷來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制度治黨,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同時發力,相向而行,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集中開展的各類主題教育就是最好的印證。也正是基于此,我們前進的方向更加清晰,奮斗的腳步更加堅實,我們黨青春永葆的底色更加鮮艷。不難發現,黨的六大建設之間都有十分強的融合性,互聯互通、互促互進,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制度治黨是有機統一的;黨的六大建設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單兵作戰”,必須協同推進、“聯合行動”,這才能確保黨的建設富有成效。與此同時,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也是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沒有脫離政治的業務,也沒有脫離業務的政治;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不能搞成“兩張皮”,顧此失彼、“厚此薄彼”,也必須一體推進,協同創新。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抓好發展強黨建,黨建領航事業騰飛。
第七,全面性。加強黨的建設,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組織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集中整飭黨風,嚴厲懲治腐敗,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全體基層黨組織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決走好這“最后一公里”,確保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在基層不變形、不走樣。加強黨的建設,從黨中央到基層,面向9500 多萬黨員、460 多萬個黨組織,覆蓋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個部門,深入到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有力地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縱觀黨的十八以來加強黨的建設的歷程,探究黨的建設從量、質以及過程,其全面性的特征更加凸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展現出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也體現出了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全面性。
第八,從嚴性。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魄力、決心和勇氣,重點從抓思想、管黨、執紀、治吏、作風、反腐從嚴六個方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加強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六大建設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過程,整個過程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嚴”字當頭。特別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從嚴治黨,提出要“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態度之堅決、言辭之峻切,可謂振聾發聵。這個重大論斷,使黨建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刻領會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真正把黨建工作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真正扛起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責任。[5]
結束語: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面臨的“四種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還要看到,“四風”問題樹倒根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依然突出。[6]可以說,新時代黨的建設的任務還非常艱巨、責任重大。
黨的建設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每一個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黨的建設落腳點在于提高黨組織的領導力、凝聚力、戰斗力,在于提高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準確把握好黨的建設的內在特征,探究其規律,遵循其中的基本原則,更好地把黨建抓緊抓實抓牢,不斷增強黨的建設的自覺性、能動性、創新性,在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進程中書寫美麗華章,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