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琦
(電子科技大學,四川 成都 611731)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總書記2017年10 月18 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戰略。2018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21年2 月21 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021年4 月29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法律自2021年6 月1 日起施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亮點紛呈,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老百姓享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但與此同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面臨一些挑戰。
部分鄉鎮規劃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整體規劃欠缺,系統性不強,沒有形成有機整體;有的規劃沒有經過科學論證,隨意改動,既耽誤時間,又浪費資源;有的規劃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考量,缺乏可持續性[1]。
一方面,偏遠山區、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口大量流失,空心化、邊緣化、老齡化等問題突出,婦女、兒童、老人成為農村主要留守人群,從業人員數量減少;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于起步階段,人才缺乏,尤其缺少適應鄉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掌握實用技能的技術人才。
鄉村振興建設資金需求量大,資金缺口嚴重制約鄉村振興。第一,雖然國家每年對“三農”領域投入不斷增加,給予農業農村巨大資金支持,但財政支持缺口較大的情況依然存在;第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明顯不足,金融資本投入機制尚未健全,農村資源變資產的渠道尚未打通,農村金融產品供給不足;第三,由于政策不配套和不明朗,加上農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不高;第四,由于主客觀的限制農民群體自身難以投資鄉村振興實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策,但目前鄉村發展基礎仍然薄弱,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容忽視。一方面,存在點面不一的問題,示范區漂漂亮亮,而其他地段依然臟亂差嚴重;另一方面,存在表里不一的問題,硬件基礎改善了,物質條件提升了,但人員素質沒有提高,精神文明沒有同步上升[2]。
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緊緊圍繞習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要求,立足國情和農情,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真抓實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以習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面加強黨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行動自覺,切實加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充分發揮黨委決策、統籌、指導、落實、督導等職能。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航者,應該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引領鄉村振興正確航向,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及時宣傳黨和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讓人民群眾多了解和多支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優選強配村“兩委”班子,把政治靠譜、群眾擁護、工作過硬的優秀黨員群眾選拔為村“兩委”干部人選,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障;黨員干部要當好鄉村振興的“領頭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當先鋒、做表率,做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引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事關鄉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規劃先行,其整體規劃應由政府統籌謀劃,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深度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妥善處理長期目標和短期行為、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等關系,匯聚共識,凝聚力量,結合市場需求和當地優勢,因地制宜,認真論證,精準施策,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人興方能業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第一,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考慮農民利益訴求,關心、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農民能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鄉村振興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支持當地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他們加快成長,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鼓勵這些企業多多吸納本地務工人員就業,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第三,要積極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給予他們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其扎根鄉村,帶動鄉農致富,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排頭兵。第四,要加快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從業水平,讓本地鄉土人才盡快成長起來,安居樂業,運用電商平臺推銷農產品和推廣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3]。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真金白銀,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加快形成政府財政、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農民自有資金的多元投入格局。第一,健全政府財政投入優先保障制度,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不斷適應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第二,提升金融服務功能,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放到鄉村;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措資金。第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制定和出臺相關辦法,在彌補資金不足的同時,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理念、管理和技術。第四,引導農民自身投入,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和宅基地。第五,切實加強監督,管好用好每一分錢,將來之不易的資金用在鄉村振興的刀刃上,防止挪用鄉村振興的各項資金,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嚴厲查處違法違規違紀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智庫、人才基地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強校地之間密切合作。高校應自覺肩負起服務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崇高使命,努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服務和人才支撐。第一,高校要樹立開放辦學意識,主動對接和了解地方需求,專業設置、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要圍繞鄉村振興的主題揚長補短,為鄉村振興提供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建議,發揮智囊團作用。第二,高校要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選派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的教師或管理人員到地方掛職交流,深入一線,指導鄉村振興,大力培訓地方的管理人員、技術骨干,提高本土人員素質和技能;另一方面,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青年骨干。第三,高校的科研課題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動能。第四,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服務農村,幫助農民解決難題。
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融合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二要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結構調整,完善配套體系,壯大產業規模;三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培養致富帶頭人,帶動鄉農共同富裕;四要促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通過對鄉村生產生活功能、現代服務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實現農業與加工產業、休閑旅游、飲食民俗、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健康養生等其他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互動發展,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美麗鄉村”的活力[4]。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一要充分發揮鄉村生態優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改善村容村貌;二要以生態產業化益民致富,通過生態康養、鄉村旅游等形式帶動鄉村居民增收致富;三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既講“面子”、又講“里子”,把生態、環境、村莊等外在美和產業、人文等內在美有機統一起來,讓群眾在家門口“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一要強化教育引導,正確把握鄉風文明建設方向,既要傳承優良文化,守護文化根脈,又要移風易俗,消除陳規陋習;二要創新形式,健康發展農村民俗文化產業,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好節慶活動,用好各類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提升鄉村文化品位。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一要以自治為基,搞好村民自治,加快推進網格化管理,探索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目標的民主管理體制,以村務公開、財務監督、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二要以德治為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評選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新鄉賢,引導和帶動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三要以法治為本,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健全依法決策、依法維權和化解矛盾糾紛機制。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落腳點。首先要提高農民收入,要通過發展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二要減少貧富差距,一方面要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持續縮小農村村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要構建長效機制,以更嚴更實作風和舉措,緊盯短板弱項、聚焦重點難點,確保致富不返貧[5]。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宏偉戰略,任務十分艱巨,但我們堅信:有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有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一定能夠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