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職業教育在我國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1.2 萬余所中職學校、1200 多所高職學校,年招生總規模近1100 萬人,全國在校職業學生將近3100 萬人,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累計共向社會輸送了數以億計的畢業生,培養了大批技能人才和培訓了數以億計的城鄉勞動者。
我國職業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服務于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極大地改變了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結構,促進了國家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我國現階段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已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產業結構需要調整,企業需要轉型升級,高素質、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發展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建設的生產服務型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對比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培養應偏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職業教育到底是什么類型的教育?國家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直到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才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教育體系的一種類型。從這開始才明確了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地位,正式確定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
盡管一直以來中高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持續平穩,職業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始終超過90%以上,連年跑贏本科,但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見和歧視:第一、傳統觀念里職業教育是“次品教育”,2018年以前職業教育的學歷教育層次只有大專,職業教育是“斷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空間不暢;第二、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教學模式、課程教材體系不能很好地適應發展需要等問題。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接受職業教育的學員已經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定位、規劃和方向有明確的目標,而職業院校教育按照職業需求為導向來設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訓實驗等,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具有鮮明的職業性。
職業教育培養的學員要求既具有大學程度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具有高級的技能:能夠進行技術指導、將設計圖紙轉化為所需實物和運用設計理念或管理思想進行現場指揮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主要服務于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隨著地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和定位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職業教育的規模與發展速度主要取決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產業結構變化,所以職業教育要充分挖掘自身內在的價值和本區域經濟的發展,使之更有效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
對比普通教育偏重學術性知識的傳授,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實用型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設置的專業群對產教融合要求更高: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及辦學規模與產業調整升級的需求相融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與職業崗位標準相融合;職業教育實驗實習實訓條件與生產裝備水平相融合;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及內容與生產工藝流程相融合;職業教育教法與企業的項目和案例相融合。
在以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只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屬于斷頭教育,職校的學生基本沒有向上拓展的通道。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學生需要具備未來所需知識和技能是一種整體的且跨學科的方法、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職業教育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正是瞄準這個目標來開辦,使學生能夠以符合文化和當地情況的方式進行決策和行動來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當前院校的學生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和社會生活。與之相適應,職業院校學生要提升自己,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觀念。終身教育是職業教育非常重要的特點,它符合時代、社會及個人的需求,它強調人的一生必須不間斷接受教育,時刻保持應變能力。職業教育的終身學習促使教育者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解決工作中出現新問題,也要求受教育者不斷學習來滿足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能使受教育者職業發展得到更大的空間,實現自身價值。
目前職業教育在大眾的認知中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沒有被打通,受教育者畢業后不能進入到更高一層次學習,要提升職業教育在大眾認知中的地位,打通職業教育上下縱向發展通道是必由之路:首先要明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探索向上本科層次、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向下要融入義務教育,加強職業啟蒙教育;第二,要按照職業教育的性質,將職業教育體系內的所有概念應確立為“類型+層次”的形式,要明確職業教育不是教育層次而是一個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體系層次是指各層次職業教育、多層次職業教育,主要包括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本科層次、碩士層次和博士層次)等;第三,要縱向貫通職業學校體系建設,使職業教育學生可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向上發展。
探索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定位和特色,普通教育是以基礎知識和學科知識為主的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實踐應用和專業技能為主的教育,構建大眾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內橫向溝通機制,探討打破學科界限和專業界限,形成按崗位和職業定義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起一套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等值融通(如1+X 證書)的整體性框架,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協調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教學相互溝通的局面。
要想提高職業教育人才質量,必須匯聚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兩極-企業和學校兩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同時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政府和市場是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兩大不可缺少的助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首先既要尊重市場在產教融合中的決定作用,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統籌作用,明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學生等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第二,要設計學歷教育與1+x 證書制度并重的多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和具有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提升的途徑研究和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職業教育能否成功的指南,職業教育需要構建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充分條件,更是職業教育堅持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要求“理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重點突出做中學、做中教”;二是要倡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增強專業教學的職業性,推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經驗;三是進一步明確公共基礎課實踐性教學要求,強調提高實踐性教學的實效,并對課時安排與實習形式做出具體規定,強化實踐教學課時保障,同時職業教育在學生實習時要強調實習崗位與專業對口,崗位工作內容與專業學習內容對口;四是職業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支持和保障。
職業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能力要求比較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與講授專業相對應的行業企業職業素質、具備寬厚的企業職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第二,既要能很好的教書育人,又要具備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第三,要求雙師型教師能根據行業特點對職業及職業崗位群進行分析,能調整和改進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能加強對學生進行行業、職業知識等方面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具備專業開發和改造能力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需要懂得企業和行業管理行動規律,具備企業、行業管理和技術創新能力,并能具備指導學生參與企業、行業管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做事認真負責的工匠精神。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打通了職業教育發展通道,實現了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引領、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打通職業教育縱向發展通道,構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橫向銜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構建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德藝雙馨的雙師型教師,更多更好的為國家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