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山東省青州市彌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青州 262500)
濕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具有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凈化水質和土壤等功能。而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家大力建設濕地公園,通過利用濕地功能,弘揚濕地文化,建立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以供人們觀賞、游玩,從而達到休閑娛樂的目的。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濕地公園旅游越來越迎合大眾的消費觀念,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發展濕地公園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為當地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但也給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發展濕地公園旅游一定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濕地,在濕地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為人們提供休憩、游玩的場所,因此,探究旅游活動對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影響實踐研究勢在必行。希望在保護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讓濕地公園彰顯其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
通常來講,我們都是通過土壤的緊實度來判斷土壤的強度,土壤的緊實度通常受到土壤的質地、含水量等影響。濕地的土壤適合很多植物的生長,其中,土壤的緊實度是影響植物生長率的重要因素,土壤緊實度越高,植物生長的空隙就越小,生長機會就越少。而研究發現,越靠近游道邊的土壤植被覆蓋率就較低,這就說明土壤的緊實度較高,而造成土壤的緊實度大多是由于游客反復踩踏所導致的。
另外,土壤的酸堿度也是反應土壤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土壤的酸堿度也就是土壤的PH 值,研究發現,土壤的PH 值越高,越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而影響土壤的酸堿度的重要來源就是一些生活垃圾常年累月的堆積,例如,游客隨手扔的塑料袋、廢棄紙屑等不可降解的垃圾,長期埋在地底下,就會造成土壤的酸堿度失衡,改變原有土壤的內部結構,從而影響PH 值。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由于滯留的垃圾,以及汽車排放的尾氣,都有可能會造成土壤硬結,土壤有機營養成分流失,從而導致土壤表層的植物生長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雖然我國加大了對排污系統的改造,使得濕地公園的水體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一些游客不遵守游客守則,直接將一些廢棄污染物扔進生態湖里,就給濕地公園的水質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我們都知道水質的重要性,能夠改善周邊的土壤環境,調節一方的氣候,且濕地公園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供植物的生長,還吸引著各種動物的休憩,其中,鳥類動物最為豐富,他們在生態湖中嬉戲玩耍,也為生態公園帶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供游客玩賞。
研究表明,影響水質污染的重要來源是生活污染源,其中包括:旅游廁所產生的廢水,交通運輸帶來的灰塵,垂釣區域帶來的垃圾,人們向水里投放的重金屬物品,生態公園附近居民的生態廢水等。其中,一些固體廢棄物未經過有效處理或一些生活廢水未進行處理就直接排放于地表水水體中。從整體來看,人們旅游活動的重要區域的水質遠遠要比其他地方的水質差,且水體渾濁。另外,一些游客會在生態湖中劃船觀賞,在湖中隨意丟棄廢物,也給水體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濕地公園的土壤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和破壞,隨意的踩踏土地使土地的密度變小,緊實度增加,從而影響植被的生長,造成地表裸露,而植物與土壤是相輔相成的,失去植被保護的土壤也會造成土壤的營養成分流失,變得更加脆弱,也大大降低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在面對外界污染源的侵害變得更加不堪一擊。
另外,濕地公園會為了迎合人們的欣賞種植一些花草樹木,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養護,定期的噴灑農藥等,這也會給土壤帶來一定的污染,造成大量重金屬的堆積,破壞了土壤內部環境,從而使土壤的生態功能變得紊亂。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地底下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微生物環境遭到破壞。其次,濕地公園周邊的工業區也是造成濕地公園土壤污染的重要來源,使土壤結構發生改變。
旅游活動產生的廢物垃圾里邊包含了一些有害物質,在滲入濕地公園的土壤的同時,也會給周圍的水體質量造成一定的破壞。濕地公園的水質自身有一定的凈化功能,但當水中的有害物質不斷增加的同時,就會造成自身凈化功能減退,使水面的懸浮物增多,從而滋生更多的有害細菌。另外,受旅游活動的影響,丟棄的廢棄物,以及向湖中的動物投放一定的食物,都會造成濕地公園的水質PH 值升高,渾濁度也不斷增加。其次,水質中的微量元素如:磷、氮等含量的增加,也會加劇水體的富營養化。
為了方便游客玩賞,在濕地公園內會建造一些景點或建筑,景點的改造也會給水環境問題埋下一定的隱患,使得水域面積減少,從而破壞了水質的生態平衡,不斷弱化濕地公園水體的自凈能力。其次,許多濕地公園在水域區域也設置了休憩和觀賞節點,這就造成水面的延伸,在此期間,會更多地使用硬質護岸,從而擾亂了水、陸之間物質的交換循環。
在開展旅游活動時,往往要對舊的景觀進行修繕,需要擴建多年失修的殘舊景觀,經過一番整改,能使濕地公園變得更加美觀,使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加靚麗,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另外,正確的開發生態旅游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為開發旅游業,會在濕地公園中種植大量的植物,并定期地進行澆水、養護,這要比植物自己生長的速度快了很多。經過工作人員的一段時間的培育,漸漸的綠地成蔭,花草樹木郁郁蔥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該濕地公園的空氣環境,使得自然景觀變得越來越美,令人耳目一新。旅游活動在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提高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在濕地公園的生態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生態功能不同對生態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建設。例如,濕地灘涂資源豐富的區域大多是生物棲息地最多的區域,所以,應將此區域劃為重點保護區域,盡量減少旅游活動。在生態環境能力較強的地方,可以進行適當的開發和建設。另外,相關工作人員應該為游客科普一下重點保護區域,增加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當地政府可以呼吁濕地公園附近的農民退耕還湖,力求恢復生態文明。其次,在開發建設生態公園時,應注重低碳環保建設,盡量是“少人工、多自然”,堅持自然美,多種植一些綠色植被,景觀建造的時候盡量就地取材,從而創建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濕地空間。
濕地公園是游客游玩的重要景點,因此,要加強生態產業的發展。首先,應根據生態環保的設計原則,完善相關的旅游設施,充分利用濕地公園的生物資源,發展現代化的農產品和養殖業加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的污染。其次,重點保護群落體系的動植物,這對改善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在開發濕地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提高對群種生物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從而促進濕地公園的水體質量優化,游客也應加大生態保護意識,從而實現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旅游活動對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主要包括土壤環境和水環境,其中包括負面影響和正面影響,鑒于此,本文提出一定的改善策略,希望能減少旅游活動給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