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華
(江西省石城縣文化館,江西 贛州 342700)
石城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作為當地人文房使用和文人來往相贈。以天然色彩圖案豐富、制作技藝精良、發墨快而細膩好用著稱于世,曾是進貢硯品。清﹒曾興仁《硯考》譽之為“花蕊石硯”。因硯石產于龍崗鄉,清道光四年版《石城縣志》又稱之為“龍崗硯”。書中記載:“龍崗硯,出邑龍崗村深澗中,溫潤縝栗,土人探取水底潛藏者琢成。”2010年,石城硯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稱號。2021年6 月,《石城硯制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石城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及本省瑞金,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南北同經長71.8 公里,東西緯寬53.7 公里,象一個翡翠啞鈴,鑲嵌在閩贛邊巍峨蒼翠的武夷山脈西側,是贛江之源頭。下轄11 個鄉鎮131 個行政村,約30 萬人口,為純客住縣。這里低山丘陵,光熱水充足,林竹茂密,溪流如網,梯田疊翠,夏無酷暑,冬少嚴寒,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民風純樸。年均氣溫18.5℃,氣候冬暖夏涼。農業盛產煙葉、白蓮,地下資源有鉭、鎢、稀土、瓷土、螢石、硯石、礦泉水、地熱等20多種礦產,被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中國溫泉之城”。
江西省石城縣,為贛南十六個純客住縣之一,處于江西進入閩西粵東的必經之地,素有“閩粵通衢”之稱。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盛產文房四寶之筆、紙、硯三寶。石城硯石原料產于龍崗鄉新龍村楓樹下小組境內一山場黃石山,別名叫“豬仔峽”,面積約2.6 平方公里。黃石山中硯石儲量豐富,石層層次清晰,石質溫潤如玉,呈條塊狀,現處開發初期,是石城硯制作原材料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天然寶庫。
石城硯石,據1993年地礦部測定為綠泥絹云母板巖。硬度為莫氏3-4度,石質密度為0.01-0.03,自身吸水率為0.22%。硯石是億萬前海相沉積的以泥質為主少量粉砂質碎屑的沉積巖,經過高溫高壓后形成的淺變質或微變質的巖石,具有天然生成的紋理,含軟的泥和硬的硅,硯石剛中帶柔。對硯石礦體產生影響的主要是色澤花紋、硬度、節理構造(裂隙)的發育程度,色澤花紋和硬度影響硯石的質量,而節理發育程度則影響硯石石材的成材率。硯石巖性為微變質粉砂質綠泥絹云母板巖和綠泥石絹云母板巖,具紫灰色、暗紫紅色夾黃灰色、紫色等條紋,變余粉砂質結構、顯微鏻片變晶結構,塊狀、板狀、條帶狀構造,微層理發育,主要礦物成分為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白云母,少量赤鐵礦等。
石城硯石,石品獨特,多有石眼、金絲銀線,含褐、黃、綠、紅等五彩繽紛之色,有云紋、木紋、水紋、竹紋等各種紋理,呈山水風光、花卉蟲魚、飛禽走獸、人物神像等天然奇特圖案。也有和其它名硯一樣的眉紋、青花、金星、石眼、金絲、銀線、冰紋、黃膘、火烙、黃凍、魚腦凍、黃凍斑、玉帶、彩帶、墨漬、散點青花、小雨青花等等。每方硯石不一樣,層出不窮,形態各異,百態千嬌。切開后,可見天然山水圖案、人物、飛禽、走獸、游魚等,其刷絲如畫中的皺法,以披麻皺法居多,規范生動,細膩分明,酷似一幅天然山水畫。
(一)石城硯的技藝特點。石城硯的制作包括有切料、相石、設計、圍邊、雕刻、開堂、打磨、上蠟、銘款、配匣等十道工序。
1.切料:制作的要點一要看好硯石的形狀、石質、花紋、方位,在開坯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留天然圖案,裁出好的硯坯。
2.相石:要認真地審視、多角度地觀察、多層面地思考,從表及里認真揣摩,看懂看穿,一旦有了好感要窮追不放,直到有了創作的沖動,方可罷休。
3.設計:根據石料的圖案、紋色、形狀選取,要點是依石成形,視紋設飾;認真審視紋理、色彩,確定硯堂的位置,尤其要注重天然紋理與石色的提煉與利用,盡量做到用工越少越好,求其天趣自成。
4.圍邊:石城硯的切邊是根據實際要求來進行,切邊主要是把棱棱角角切掉,使硯的線條流暢,看了使人賞心悅目。
5.雕刻:雕刻體現何種風格,是粗曠古拙還是細膩柔和,再采用相宜的雕刻手法根據設計的圖案,采用各種雕刻手法,如淺雕、浮雕等,達到充分表達創意;
6.開堂:開好硯堂是一方硯成功與否的關健,不但要平正,而且深淺要適度,墨池與水池的比例要得當,硯堂的周邊應有一定的弧度,使在研磨時墨水不易冒出為好。制作時,先要開好硯堂,再整理外形,做到內外兼顧,注重硯臺的穩定性與靈動性,使其能生動活潑,富有生機。
7.打磨:分粗磨與細磨,粗磨要求將磨處磨得平正,可采用粗細磨石進行,由粗至細。細磨則要求做到精細,無一疏漏處,而且在選用的砂紙上,也應由粗到細一般可細一千目至二千目。在制硯這行里有句這樣話:“三分做七分磨”這是前人的經驗之談,很值得我們深思。根據我們石城石有較多的“金線”“銀絲”,經砂紙磨后反有時會有些突出感,如果處在墨池中,還要用細嫩的油石,再進行輕輕地細磨,直到平正為止。
8.上臘:當細磨完成后要進行上臘拋光的處理,上臘的作用是使硯的圖紋、色彩達到更清晰更明亮,有助于硯的觀賞與保護。上臘后要趁熱拋光,拋光時要用布使勁地反復地擦,把余臘去盡,硯堂中更要擦盡,只留一層極薄的膜,這樣就不會影響下墨,讓使用者不要再進行退臘處理,可直使用。
9.銘款:起到點題和立意作用,提升對硯面意趣的啟迪。因石城硯的創作采用了一硯一款,無一雷同的治硯手法,故對每方硯都有一個主題,一個名字,既要有文人雅氣又要能兼顧到大眾的愛好,盡可能做到雅俗共賞。
10.配匣:好馬配好鞍,也是配匣的目的所在,可以更好的保護硯臺,也是方便攜帶,增加美觀度。硯為中國特有的傳統產品,硯盒配制當然要求有品位,高檔的數其紅木盒、次之為錦盒。石城硯目前的銷路多為禮品,所采用的包裝是長方形的木盒或仿紅木盒,盒內加薄板按硯的外形鏤空、加支架、襯絨布,再將硯置以其間。這樣有很好的固定性與防震功能。盒外再加手提袋更便于攜帶,這樣既美觀大方又時髦風尚。
(二)石城硯的藝術表現特點。石城硯的制作特點體現在設計與雕刻上。由此,石城硯分為兩大類:一是隨形硯。特點是依石成形,視紋設飾,因硯鐫題,力求自然天成。設計時,要認真審視硯石的紋理、色彩、圖案,確定硯堂的位置,注重天然紋理與石色的提煉與利用,盡量做到用工越少越好,求其天趣自成。二是雕硯。特點是構思精巧,精雕細琢,雅趣橫生。雕刻的要點是依石雕形,巧色利用,巧紋利用,采用淺雕、浮雕、鏤雕等雕刻手法,以求充分表達創意。
(三)石城硯成品呈現出石品美、技藝美、意境美等特點。石品美,石質溫潤如玉,叩之有木聲和金屬聲;色彩五彩繽紛,有褐、黃、綠、藍、橘紅等色;紋理應有盡有,有云紋、木紋、水紋、竹紋、山紋等,還多有石眼、黃凍斑、金絲、銀線、玉帶等;石質、顏色、紋理、圖案,盡顯天工之巧。技藝美,設計和刀法都非常精巧,有切料、相石、設計、圍邊、雕刻、開堂、打磨、上蠟、銘款、配匣等十道工序,巧色利用,巧紋利用,呈現各種山水風光、花卉蟲魚、飛禽走獸、人物神像等,傾注了制硯藝術家的智慧和心血。意境美,石城硯根據硯石所呈現的花紋、顏色、圖案配以相適的詩句、銘款等,彰顯和諧,顯現意境,融書畫硯于一體,富有天然雅趣。
(一)石城硯在當代文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石城硯已成為藝術家們的寵愛之物,成為饋贈親友的高雅禮品。以天然色彩圖案豐富、制作技藝精良、發墨快而細膩好用等特點,受到過蘇東坡、唐邦佐、孫軼青等古今雅人名士鐘愛使用。其硯藝作品《中國印硯》2008年送國家體育場(鳥巢)永久陳列,《五龍金珠》硯、《江山如畫》硯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所珍藏使用。2000年,研發制作的石城硯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展覽、展出了200多方石城硯,國家文物收藏界專家們對石城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石城硯享譽藝壇,多次在國家級、世界華人藝術大賽中獲金獎、銀獎、銅獎。參加各類展覽交流活動二百余次并受到各類媒體的關注報道。特別是2016年11 月應臺灣成美文化圓邀請在臺南市成美文化節展示石城硯精品30 方,為兩岸文化交流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
(二)石城硯在當代文化交流中的價值體現。石城硯具有高度的藝術創造性,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漢族客家人運用聰明才智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創造性使本土資源服務于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推進了縣域內外、省內外甚至中外、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現在:一是具有高度的藝術創造性。每一件石城硯作品,都是制硯師根據硯石原料的特點,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制作,巧奪天工,具有較強的藝術性。二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民族傳統文化。石城硯源于北宋末,世代相傳,是漢族客家人運用聰明才智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創造性使本土資源服務于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推進了縣域內外、省內外甚至中外、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三是具有很高的觀賞、實用價值。在當今,書法和書畫愛好者進行創作時,仍用它研墨。因為用它研出的墨與瓶裝墨汁相比,在運筆的感覺和墨色的效果上甚不相同,用石城硯研出的墨運筆書畫更具明快感。這說明石城硯在當代仍具實用價值。石城硯石天生質麗,瑩潤細膩,制作精良,融書、畫、硯于一體,發墨快而不損毫,保濕利筆,歷來是文房佳品。近年來,石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本著“秉承傳統,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質”的原則,積極幫助傳承人開展生產性保護,參加各地硯石文化交流活動,召開研討會,大力提高硯臺的產品品質和審美價值,提升其社會認知度,也使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發展。
石城硯以溫潤如玉,撫之如小兒肌膚,呵氣可凝珠露,發墨快而不損毫鋒,貯墨不涸不腐,遇嚴寒而不凍結的特點。石城硯石的石品豐富、石色斑斕、花色奇特明麗,獨具天然石畫,畫面呈現的日月星辰,山水花卉、人物肖像、鳥獸蟲魚等栩栩如生,且千萬方無一雷同,妙趣橫生,加上隨形隨意的精工雕藝及恰到好處的妙語銘款,其欣賞性、審美價值出類拔萃而名傳九州乃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