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大同 030000)
何為知識共享,筆者認為,知識共享就是在一定的平臺,用戶將知識分享給需要的人群,但是原創者也通過一定的機制,將知識的效益最大化,從而實現雙贏的結果。
通過知識共享,大眾可以彌補自身知識的缺陷,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觀,以更為全面的觀點去認知世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已經擺脫單純依靠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局面,如今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通過知識共享,可以將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聯系起來,人類交織在一起,人際交往變得愈加緊密,社會隨之也不斷地向前發展。
圖書館的知識共享主要來自內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內部共享是圖書館內部人員的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取知識,在自身獲得提高的同時,也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外部共享是指不同的圖書館之間、圖書館員與讀者之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圖書館的存在,為大眾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知識共享平臺,促進信息交流,提升自我價值。
作為知識共享的重要平臺,圖書館的建設尤為重要。自圖書館出現以來,它一直擔任傳播知識文化的重要角色,館藏圖書記錄著社會的演變與發展,這些文字也見證著文明的延續。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讀者可以在這里與前人跨時空交流,也可以與館員、其他讀者探討問題,進行知識共享,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web3.0,進入了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信息充斥著大眾的生活,而且現代社會的節奏快、壓力大,大家去圖書館的時間越來越少,社會之中充斥著浮躁的氣息,大家很難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讀書,再加上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自媒體為大眾不自覺的傳輸細碎化閱讀理念,越來越多地人們選擇在手機、電腦、平板等移動終端去了解信息,這些已然成為了大眾進行知識共享的重要途徑,在坐公交、地鐵或者私家車的時候,打開軟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瀏覽最近發生的事件,或者在社交軟件上發表自己的疑惑,從評論之中來尋找自己問題的答案,或者去百度、微博去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識,因為這樣可以花最少的時間來獲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借助這些平臺也促進了知識共享。
拿微信公眾號來講,它囊括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會根據最近發生的事件做出梳理,然后對于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價,一篇公眾號的文章短小精悍,既可以學習到知識,也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一首歌的時間就可以讀完。最重要的是,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這樣更具有針對性,而且會把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在受眾的面前,這樣既客觀真實又不乏趣味性,在不知不覺當中實現了知識共享,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這也是近年來微信公眾號愈加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
傳統的圖書館文獻還是以紙質文獻為主,將所有的書籍數字化是一個極其繁瑣復雜大的工作,也不是所有現有的館員都可以投入這項工作之中,這無疑增加了工作難度,再加上有一些古籍因為年代久遠不足以支撐數字化,所以全部數字化幾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再者,國內的圖書館大部分屬于自我建設,合作意識相對薄弱,信息的承載量不足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通有無、知識共享,而且作為一個龐大的地標建筑,要完善設施是極其龐大的工程,有的甚至需要閉館改造,由于自身建設緩慢的原因導致用戶越來越少。
圖書館的知識儲備有限,與海量知識來源的新媒體是無法比擬的,而且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用戶的分享欲望,在這些自媒體軟件紛紛共享自己的知識,解決別人的問題。比如在朋友圈和微博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提出問題求救網友,在短時間內就有人回應,自己的問題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答,這樣既促進了社交,也增加了自身的樂趣,同時也促進了知識共享。綜上所述,硬件和軟件的匱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圖書館的發展。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作為知識的聚集地,圖書館肩負著傳遞文化的重任,所以它涵蓋的知識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才可以承載它所肩負的使命。作為公共文化傳播機構,圖書館具有思想教育職能、文化教育職能和豐富大眾文化生活的職能,它的館藏是具有科學性、教育性和文化性的。
新媒體環境之中傳播的知識相對而言,可靠性大大降低,拿百度來說,大家都有權利編輯百科詞條,這樣就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而且網友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無法保證編輯的詞條的正確性,這樣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權威性,這樣低門檻的編輯,很容易出現問題,2019年6 月18 日,百度百科出現了“嘲羊群眾”,是一條含沙射影非客觀評價張藝興的詞條,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張藝興工作室發布微博并且@百度官方賬號百度知道與熱詞課代表的同時也發布了律師函保護藝人權利,隨后百度百科致歉才平息了此次風波。雖然新媒體為我們帶來了海量信息,但是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圖書館承載了一個國家抑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是探索這個國家或者城市文化意義的鑰匙。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機構,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安靜整潔的場地、完善的設備與資源、種類繁多的書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中為讀者營造了良好的知識共享氛圍。讀者可以在這個相對靜謐的環境之中暢游書海,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而且閱讀圖書館的紙質文獻,可以帶來雙重享受。指尖觸及文字,散發墨水的清香,精心設計的排版、插畫以及注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我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文章、了解作者,按照自己的節奏與作者對話,而用移動終端閱讀電子書刊則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因為我們的電子設備不僅僅可以閱讀,還有其他的功能,用來社交的QQ、微信、微博等,這些功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們閱讀的連貫性、思維的連貫性,沒有營造出良好的知識共享氛圍,導致我們閱讀效率低下。顯而易見,圖書館提供的閱讀環境是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快餐式的電子閱讀無法比擬的。
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應該開展網絡技術培訓課程,提高館員的信息化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搭建學習平臺,館員可以進行學習和交流,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知識共享,同時自身的工作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這個互聯網技術爆炸的年代,固步自封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只有積極融入時代,才能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價值。與此同時,圖書館館員也要引導讀者自身進行數字信息檢索,掌握基本檢索技能,適應互聯網信息社會。
志愿者年輕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90 后甚至00 后成長于新媒體時代,他們在網絡檢索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他們進行基礎培訓后,他們可以很快的引導讀者,鞏固自己學習到的知識,也促進了知識共享,這樣一來,館員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進程。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果僅僅依靠圖書館自身的知識儲備顯然是不夠的,為了更好地促進知識共享,增進館際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技術如此發達,筆者認為可以建立數據庫,將不同圖書館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實現知識的互通有無,然后運用互聯網技術,分析大數據,從而更精準的了解讀者的需求。與此同時,館際之間可以開展“聯誼”活動,吸引讀者眼球,促使其積極參與。搭建館際知識共享平臺,相互借鑒,可以做到取長補短,同時各自得到讀者的積極反饋,反思自身的不足,完善圖書館的服務體系,以便更好的履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職能,促進國民整體文化水平進步。
生活在web3.0 時代的我們,數字化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作為知識共享的重要平臺的圖書館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推進自己的數字化進程。
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自媒體軟件蓬勃發展,可以建立圖書館的自媒體賬號,從分運用自媒體的影響力來搭建數字化的知識共享平臺。首先,建立年輕有想法的團隊,可以很好的運營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結合當下時代潮流,深入當下讀者的心里,充分運用自身的創意,吸引讀者眼球,提高活躍度;其次,如果有條件,可以開發圖書館專屬的app,呈現部分虛擬化,這樣那些短時間無法進入實體圖書館的讀者也可以切身感受;再者,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研發小游戲,在通關過程中,也了解了圖書館的歷史,最后勝利通關者將此內容轉發朋友圈可以獲得具有紀念價值的禮品,在不知不覺之中搭建了朋友圈這樣的知識共享平臺,寓教于樂。
2019年7 月16 日,故宮博物院舉辦了“融古鑠今 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布會”,推出了7款數字產品,讓大家一起見證數字故宮的成長之路,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已經在探索數字化開啟了自己的步伐,同樣作為文化傳播機構的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也是一間不容小覷的事情,如何利用豐富的館藏圖書資源,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在原有的方式進行優化,成為數字圖書館的重要使命。
在新媒體磅礴發展的時代,作為文化傳播機構的圖書館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只有積極融入網絡時代,為讀者搭建緊跟時代潮流的知識共享平臺,才能更好的為讀者服務,在時代洪流之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與此同時,也要警惕互聯網的不良信息,在海量信息進入的同時利用網絡技術提前進行知識過濾,不可盲目的汲取所有的信息,致力于為公眾打造良好的平臺,畢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