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方
(廣東省韶關市廣東北江中學,廣東 韶關 512026)
器樂教學,作為演奏列為“課程標準2017”模塊3:演奏是以樂器為媒介表現音樂、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是培育學生藝術表現素養的重要途徑。演奏模塊的教學包括器樂相關知識以及合奏、重奏、獨奏等多種內客和形式。學生通過鑒賞和演奏優秀器樂作品,激發演奏興趣,學習演奏方法,積累演奏經驗,增強合作意識,體驗器樂的藝術感染力和情感表現力。
“器樂”是從音樂的表現形式而言的,是相對于“聲樂”來說的,是指用器物演奏表現音樂的形式。樂器則是演奏音樂的器物,因此從這兩個概念的定義來說,器樂教學和樂器教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體現在兩者都是通過樂器來進行音樂學習活動的。但又有區別,這個區別則是從其教學內容和目標而言的。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因此,器樂教學不僅是學一件樂器的演奏,它還是音樂學習的工具。學生通過樂器這種方式學習音樂,在學習過程中培育音樂素養,更好地體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進而達到激發興趣、豐富情感、涵養美感、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課程目標。
音樂實踐能力,是學生音樂素養的重點,主要包括音樂表達與表現能力、音樂欣賞與審美能力、音樂創造與想象能力、音樂交流與合作能力。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器樂相對于其他模塊有更強的實踐性,尤其是在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方面。在器樂教學中,讓學生發揮個人音樂特長,參加各種各樣的表演及演出活動,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心理適應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與他人良好溝通合作的能力等。在器樂興趣小組活動,或表演及演出活動,無論是合奏還是獨奏都要求與同伴合作,這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生在團隊中的相互依賴、共同合作的能力。可見,器樂教學對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突出作用。
對提高學生音樂水平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大腦,是人的智囊,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腦偏理性,右腦更感性。左半球是管人的右邊的一切活動的,一般左腦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邊的一切活動的,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理解數學和語言的腦細胞集中在左半球;發揮情感、欣賞藝術的腦細胞集中在右半球。左右腦平衡的人稱為全腦人。許多科研成果表明,當學生學習與演奏樂器時,由于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使得反應更加靈敏,智力得到開發,而且對左半球與右半球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同時,學生在演奏器樂時,美妙音樂影響其情緒,情緒又影響著荷爾蒙的分泌,進而影響其大腦分析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因而,通過演奏美的音樂不但能激發與影響學生的情緒,促進智力的開發,而且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由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小學音樂教學分會主辦,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杭州市濱江區教師進修學校、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承辦,上海音樂出版社、大連音樂教育科技產業園、《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協辦的“2019年浙江省第三屆課堂器樂教學研討活動”,于2019年12 月10-12 日在杭州錢塘實驗小學舉行。來自浙江省各地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代表、教研員、杭師大、浙江音樂學院部分教師共300 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大家從各具教學風格、特色的課例的研討中,達成了對器樂教學的一些共同認識:一是強調音樂性,二是凸顯創造性,三是體現綜合性,四是注重合作性。這個對器樂教學作了恰到好處的概述,我將之稱為器樂教學的“四性”。下面我結合落實“課程標準2017”作些闡述。
在器樂教學中突出音樂的審美體驗,加強對音樂表現力、實踐能力、音樂興趣的追求,而不是機械、枯燥的技術練習。“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內容要求提出:“感受器樂作品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美感,了解和認識不同類型樂隊及常見樂器等知識,積極參與演奏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習并逐步掌握樂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較完整地演奏與自身技術水平相當的曲目,并較準確地把握和表現樂曲的內容與情感,具備識譜能力,較熱練地視譜演奏,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教學提示指出:在演奏中要結合對優秀器樂作品的賞析,激發學生演奏樂曲的興趣與欲望,演奏曲目的選擇應與高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及演奏能力相適應,學習演奏應注重以聽覺為先,在聆聽體驗音樂的基礎上,熟悉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演奏樂曲的興趣與欲望,演奏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應盡可能融于演奏實踐中,力求做到藝術性與技術性相統一。
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思維和編創能力,借助樂器降低學生創作和表現的操作技術難度,彌補我們傳統音樂創作中,學生苦于不能自己表達,苦于缺少創作的方法而導致音樂編創成為形式,淪為枯燥的數字(簡譜音符)和節奏的排列組合的不足。“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內容要求提出:在獨奏中,深入理解作品題材、風格及表現要求,發揮樂器特點,自信、有表現力地演奏樂曲。“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教學提示指出:有條件的學校,可嘗試探素基于現代科技手段創新的非傳統樂器,豐富樂器種類及樂隊表現形式。
器樂教學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可采用樂器為演唱伴奏,演奏欣賞曲的主題音調等;可采用各種演奏形式,以學生普遍學習樂器的合奏為主,鼓勵學生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在普遍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特長;可采用各種樂器和各種表現形式相結合,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編創音樂和表現音樂,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培養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打破以往教學中傳統器樂教學的單一局面。“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內容要求提出:“樂器種類的選擇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因人、因地制宜。樂隊的類型、規模及組合方式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以齊奏和小型合奏為主。鼓勵學生學習地區和民族特色樂器,組建相應樂隊。
“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內容要求提出:在合奏中正確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按樂譜要求準確奏出自已的聲部,關注不同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根據指揮要求,適時調整自己的演奏,在演奏中獨立承擔一個聲部的演奏任務,并與其他聲部配合默契地合作演奏,能夠對所奏樂曲的結構與風格、情感與意境做初步分析,根據自己対作品的感悟,發表對作品藝術處理的意見,并能對自己、他入或集體的演類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課程標準2017”對演奏的教學提示指出:合奏曲的排練要循序漸進,可通過分聲部練習,為合排、精排打好基礎;合排時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排練效率,“課程標準2017”強調了合奏,是基于合奏不僅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夠有效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合作、溝通交流、尊重、理解他人等社會性發展,這也是通過音樂進行人的教育的內涵之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當然也是器樂的源泉。為此,每學期我都擠些時間帶領學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從中獲得素材,培養情感,以新穎方式去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熱情和創造活力。如,我在準備為學校民樂團學生排練由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源的同名管弦樂曲改編的《瑤族舞曲》時,先帶學生去我市的乳源必背瑤寨去觀光采風,并觀看了當地歌舞團表演的節目。當學生們看到瑤族演員在竹竿上跳起歡快有趣的舞時,大家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之中,一起歡跳。在夜幕降臨之際,同學們還和瑤族同胞一起圍著篝火旁隨著樂曲歌唱著、歡跳著、旋轉著……氣氛越來越熱烈,感情越來越奔放,情緒高漲,高潮疊起。回校之后,我給民樂團學生《瑤族舞曲》總譜并看錄像,同學們一看錄像,立刻被那歡樂場面和迷人的音樂所吸引、打動,紛紛拿出屬于自己樂器部分的樂譜進行練習,很快就彈拉吹奏出來了。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意境進行二度創作。學生回憶起在瑤寨參觀采風的情景和切身體驗,創作靈感一觸即發,所演奏的《瑤族舞曲》充分表現了該曲的思想感情且頗具新意境,效果相當好。我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激發學生音樂創造熱情和創造活力,使學生體驗“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語)。向著音樂創造之路前進!
從當前高中音樂課程計劃來看,還不可能過多地帶學生深入生活,所以,我按照創造性思維具有獨立性、主動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從欣賞入手。為學生創設刺激創造性思維的情境,培養學生多方向、多角度理解音樂、選配樂器、表現音樂的習慣,以發展思維的獨特性和新穎性。如,上高中音樂欣賞課美國歌曲之王福斯特作詞作曲《故鄉的親人》時,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要學生為老師伴奏。我先讓同學們感受一下我演唱時的強弱對比、面部表情,思想感情,爾后讓他們用豎笛隨著我的情緒上下起伏、強弱對比來為老師伴奏。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故鄉的親人》已有一些概念。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進一步根據自己的理解思考進行歌詞創作。同學們一下子活躍起來,躍躍欲試。有的思念的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的思念的是故鄉的一草一木,有的思念的是鄉土人情,有的學生甚至想到已經畢業了的學校與老師。同學們思親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迅速升華,凝聚在筆端,寫出一首首摯情昂揚的好歌詞。如,“坐在那彎彎曲曲的河邊,無憂無慮,在那里有我的親朋好友,我終日在懷念,離開親人,離開朋友,讓我寂寞,離開我那親愛的故土,使我更加懷念。
想象是人類的一種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心理學上把它具體分為創造想象和再創造想象。創造想象,是指在過去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重新改造和組合,創造出新表象的心理活動;再創造想象又稱再現想象,是指按照對已有事物的描述和表現,再創造出這個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動。音樂教學具有這兩種心理活動,是開發學生想象力的好學科。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樂器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在音樂廣闊的天地里翱翔,豐富想象力。
器樂教學進課堂不僅是音樂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使器樂訓練有機地滲透于每節音樂課之中,這對學生將來的藝術熏陶、能力的提高、素質的培養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能真正將器樂教學落實到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并不多,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者,這是一個較為漫長而復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