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南陽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科學教育曾被稱為常識教育,它所傳遞的是一種不依賴于具體情境的、客觀存在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其特點是將事實性知識傳授擺在首位,忽視幼兒探究事物的過程和方法。隨著幼兒園科學教 育的改革和發展,傳統科學教育活動只重知識傳授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的轉變,但科學教育實踐仍多停留在目標描述層面,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內容框架體系和目標體系。受制于幼兒的發展和學習特點以及開展科學活動所需具備的師資條件和物質條件,當前幼兒園科學活動開展并不十分理想。第一,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不高,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生活活動和游戲是當前我國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和載體,將科學教育活動融入生活活動和游戲具有相應的難度,其準入門檻較高,因而相對受到忽視。第二,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缺乏,且所提供的資源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尤高,而當前我國幼兒園教師的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欠缺,這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第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存在課程隨意化、碎片化的現象,其主要表現是將教材當作課程,并忽視教師、環境等在課程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幼兒園科學教育開展模式有待調整和優化,仍將事實性知識的傳遞作為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科學活動中的幼兒親身探究、動手操作不夠,使幼兒無法深刻領會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質和內涵。
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和核心素養發展的科學活動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支撐。具體來看,一是科學活動實施者需要具備科學理性精神和科學素養,二是幼兒園需要具備開展科學活動所需的良好文化氛圍和制度保障,三是幼兒園需要具備開展科學活動所需的物質條件。深度學習是多維度、多層次的,通過科學活動來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不僅是幫助幼兒接受知識或事物的事實性概念,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幼兒對探究過程以及事物背后機理的洞悉,因此,科學活動也應該是多維度和多層次的實踐體系。
第一,以科技節為依托,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科學發現室和科學活動區,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活動。幼兒園通過創設科技節,充分挖掘科學活動資源,通過主題引領、環境創設、區域活動、親子制作、科技展演等途徑,引導幼兒觀察探索諸如光影變幻、水的流動、力的大小、聲音的奧妙、色彩的絢麗等自然現象。不同年齡幼兒的思維和經驗水平都不同,其深度學習也就有不同的層次和意涵,科學活動應該以幼兒的思維和經驗水平作為實施的基本依據,在目標設置、內容選擇和實施途徑等方面都應該有所區別。小班幼兒側重對現象的探索,如讓幼兒觀察顏色和聲音的變化,著重讓他們獲得關于事物的事實性知識及覺察到相應的變化。中班幼兒側重于通過動手操作去進一步感知事物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如讓幼兒通過力的變化去改變水的形狀和流動方向、制作不倒翁等,幫助幼兒逐步建立起事實與其原理之間的科學認識。大班幼兒則側重于通過初步的設計探究現象背后的原理,并通過對現象原理的掌握來還原對事物的具體認知,如通過改變光線的距離和方向來探索物體成像的區別、探究土豆發電、摩擦生電等,幫助幼兒不斷拓展科學視野與科學經驗,讓他們能夠通過自我探究活動來改變或呈現相應的科學現象。
第二,探究科學原理,制作和投放適合幼兒開展科學探究的活動材料。科學領域中相關事物都以相應的科學原理為依托,聲、光、色、力、電等概念背后都蘊含著復雜的科學原理。諸如此類的概念和事物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內容和起始對象,因而科學活動中材料的設計和投放也要以其相應的原理作為選擇的主要依據。例如,根據光影成像的原理和規律,可以設計皮影等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光線傳播的現象與原理;根據物體運動發生的條件,設計和投放玩具魔力車和皮筋等,讓幼兒感知和理解力的相互作用以及物體運動的規律與發生條件。諸如此類的材料或活動,都是建基于某一科學原理而發生的,通過對科學原理的探究而將日常現象轉換為科學活動,可以有效建立起日常生活與科學之間的有機聯系。基于科學原理而制作和投放的科學活動材料,其本身就蘊含著具有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屬性,能夠引導幼兒逐步專注于事物探究的過程、對事物科學原理的理解以及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系統認識。
第三,拓展科學活動思路及范疇,將其滲透和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游戲活動。日常生活和游戲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途徑,科學活動在設置專題活動之外,還要將其有機地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中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內容涉及科學教育,如植物的生長變化、天氣和季節等,引導幼兒去發現、探索、認識這些日常的現象,即是對科學的初步認識和探索。日常生活不僅提供了廣闊的科學教育場域,還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教育素材,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聯系的科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此外,游戲活動也是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諸如物體的溶解、熱的傳導、磁力的相互作用、物體的沉浮等,就可以通過外在形式的變化來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將科學活動拓展到日常生活和游戲領域,即是充分利用兩者的特性,促使幼兒的認識從經驗走向理解,幫助其學習從表層走向深入。
教師是幼兒園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意識、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提高幼兒園教師的科學教育施教能力,一是需要基于自身的教育實踐,通過對科學教育的思考和分析,借助自我學習,不斷加深對科學教育作用及其具體內容和開展策略的認識;二是需要加強教師的培訓,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科學教育理論準備和思維視野,讓科學教育真正成為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發展的活動。此外,家長是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應該通過與家長的合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實施創設良好的家園環境。將幼兒深度學習作為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即是借助不同的活動形式來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和思維品質,進而提升幼兒學習和發展的質量。科學教育旨在引導幼兒認識和理解現象背后隱藏的規律,是引導思維走向深入和高階的重要形式,因此,借助科學教育來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