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佳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因此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不斷拓展、形態不斷超越、功能不斷健全,調節社會需求與供給的平衡,進而逐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現代化,有效回應社會和個體發展需求多樣化的動態過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的思維方式、世界觀等都會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先進文化的代表,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研究成果,代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前進方向。在我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中,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立足于整體,保證思想政治系統的高質量運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起到提高我國政治站位的影響力,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號召力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就是深層感受新發展格局,找準時代坐標,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灌輸給教育對象,促進思想層面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接受,使其形成對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選擇,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奮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其重要保障。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1年3 月剛召開的兩會中再一次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性,明確了新形勢下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立德樹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根本任務,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方面也是回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因此,只有在新時代新階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才能更高質量的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教育的時代方位都轉向了高質量發展,但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受到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物質利益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影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的改變也明顯增加,加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同領域交織的思想使個體形成多樣化道德思想觀念和價值意識,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狀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說服群眾、掌握群眾,進而團結群眾、引領群眾,必須提高社會認同理論供給的思想性、豐富性,強化理論的吸引力、感召力,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提出新問題、凝練新觀點,產出符合時代需要的高質量思想理論成果。因此,為了應對市場經濟改變人的價值觀念的需要,必須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來緩解和疏導社會心理問題。
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使命,就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指導人,保障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體為了保障教育目標的實現,更好的傳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積極地采用了相關方式方法或者具體實踐手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踐的要求,做出相應的時代性調整,向更加精準化、精致化方向發展,致力于解決人們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中介和渠道也必然會越來越先進、越豐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做出相應針對性的調整,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會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為高效,從而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促進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大發展。
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來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
隨著新時代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上,在新階段也有了新的變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熱捧,成了時代的反光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網絡新媒體來進行整合和延伸的行為,改變了以往面對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單一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更加貼近當代社會人的思維成長和個性發展。因此,要以微信、微博、QQ、快手、抖音等平臺作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教育應緊隨時代大潮,結合網絡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用科學的理念塑造人。再者,用網絡上的熱點迎合思政教學,如,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熱播,拉面哥的“走紅”等,努力在網絡熱點教材的“大浪”中進行“淘金”,營造共同的思政教育話題,拉近思政課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距離,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設。
產教融合在新時代新階段強調的是調節社會需求與供給的平衡。一方面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其基本要求是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養融合、社會服務融合。另一方面是特色育人,即以內容形式創新為重點,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的配合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堅持依托優勢,做亮自己的特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各行業人才要素協同作用的培養體系,使專業課程教材整體化,特色化,從而達到人才供需平衡。滿足社會化的需要,需將專業倫理課程納入教學設計,強化學生的職業倫理,提高專業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度,這樣就避免了各專業技能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脫軌現象,做到了專業與道德相協調。使社會需求與供給服務達到平衡,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內循環的暢通,推動教育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在地國際化就是指“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體學生”“有效提升全體學生國際化和跨文化素養”作為中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必要內容。在新時代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在地國際化不僅只面向學生群體,而是國際化人才培養要引起整個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這是應對人才國際化的客觀需求、增強我國競爭力的現實需要、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保證人才成長的方向,激發成才的精神動力,而且是素質與能力全方位提高的必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在地國際化就是要從“西化”到“化西”,使特色立足于中國,立足于傳統,立足于時代,同時兼容并包外來的先進思想的戰略。即在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針對中國國情弘揚中國特色,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以培養出既能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需求,又能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在地國際化思想層面的戰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塑造國際化人才的世界眼光與中國情懷,推動教育事業實現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