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然而,教材里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太過遙遠,學生往往對之缺乏共情,更遑論歷史思維的形成。要想解決這一問題,以“時”入“史”,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所謂“時”,即指時事新聞,“史”,即指高中教材里的歷史知識,以“時”入“史”就是用當前社會發生的事情與歷史上的事件做比照,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熟悉感,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要想使學生快速進入這種熟悉感的狀態,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時事新聞放到課堂導入中去。課堂導入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在正式講授內容之前的一個小“誘餌”,它能夠安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激發興趣、明確教學目的、做好技能鋪墊和知識準備以及溝通師生感情等,可以說,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鳳頭”。將時事新聞恰當的引入課堂導入中去,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課堂導入中使用時事新聞,其重點在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時事新聞的內容選擇需要與學情具有一定的匹配度。所謂學情,是指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家庭環境、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了解和掌握班級的基本學情是進行時事新聞進入課堂導入的第一步,其選擇要與實際學情相適應,不能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興趣所在和接受程度。只有這樣,時事新聞進入課堂導入才有價值,才能發揮作用。
時事新聞的選擇一定要注意與課堂內容的關聯度。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極為豐富、知識點多,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很重要,將時事新聞融入其中,使之與課程的內容講解息息相關。脫離課堂的導入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無效學習,要與教學內容相呼應,對教學起到導入作用,將現實與歷史相鏈接,水到渠成進行教學活動,幫助達成教學目標,要時刻記得時事新聞的選擇只是為了導入課程內容,不可過多過雜、舍本逐末。時事新聞的材料內容貴精不貴多,要能與本課學習目標與內容緊密聯系,與課堂中其他輔助工具、材料相匹配,不能貪多導致“大雜燴”。
時事新聞的內容選擇要極其慎重,歷史的涉及范圍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科技、文教、體育、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幾乎涵蓋各個領域,而現代社會新聞消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錯誤使用帶來的后果難以估計;其次,歷史是人類不斷成長的印記,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寶藏,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發展的經驗和規律,所以時事新聞的選擇一定要體現人文關懷,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對人性的充分尊重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歷史課堂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國歷史,也能去認識其他各國的國情與動態,這是進行人文教育不可錯失的機會,要讓今天的歷史課堂充滿人情味。
時事新聞在教學活動中使用頗為常見,新聞選擇恰當、課程設計得當的教學效果還是十分顯著,對教學工作也起到了好的助推作用,從它的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文字新聞、圖片新聞和視頻新聞。文字新聞一般引用新聞消息,兼具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等特點,成為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用最多的新聞體裁;圖片新聞包括新聞漫畫、新聞圖表以及傳達、解釋新聞內容的照片等,其中新聞漫畫又是新聞,也是漫畫,既體現新聞的信息傳播價值,還符合漫畫的視覺傳播規律,生動幽默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視頻新聞則大多選用電視新聞或權威媒體發布內容,來源必須真實可靠,視頻通過聲音、畫面為傳播信號,甚至特定場合還能通過直播的形式向學生傳達新聞內容,直觀性強,容易使其感同身受并產生共情。
例如在第16 課《兩次鴉片戰爭》一課導入時,就可選擇視頻新聞導入,向學生播放2021 年3 月26 日公安部在北京召開的關于校園禁毒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截取片段。毒品犯罪一直是我國嚴厲的打擊對象,近些年來陸續出現校園周邊涉毒現象,國家積極整治處理,大力清掃周邊娛樂場所,致力于實現“學生不吸毒、校園無毒品”的工作目標,視頻導入內容明確向學生表明了毒品的嚴重危害以及國家對禁毒的決心之堅決,又以校園為主題,且時關切學生日常生活,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態度。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就是一場由毒品引發的侵略戰爭,對兩次鴉片戰爭的學習從學生對毒品的了解切入,更容易把握戰爭性質,明確大量鴉片流入對我國的巨大傷害,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
有人將歷史比作星空,閃閃發光卻又遙不可及。事實上,歷史源于現實,歷史學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讀史可以明智,能夠觀察客觀規律、了解興亡交替,從而更好地為現實服務。如何把握現實與歷史的關系、如何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一直都是高中歷史教學中著重把握的問題。將時事新聞導入高中歷史課堂就是將現實拉進歷史,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觀兩者的異同,看歲月的變遷。通過拉進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夠真正感受歷史,歷史對學生來說也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需要去了解和走進的過去與曾經,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情,達到以“時”入“史”的教學目的。
《歷史學習方略》中指出:“由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這是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要想完成這樣的目標,導入式教學有著先天的優勢。因為導入式教學的精短化和形式的多樣化,卻又非正式講課內容,是最易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餌”,“因為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中生的身心還處在發展階段,認知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對外界事物好奇心較強,將時事新聞導入高中歷史課堂,能夠引導學生們去追根溯源,尋找相關的史料來佐證歷史事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用時事新聞去吸引學生,更能提高他們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政治時事更加敏感,迅速聯系實際,以更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這不僅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也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當下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讀書好,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要學會用心去體會世間百態,新教材的內容編寫可見一斑,而不是只會“死讀書”“讀死書”。時事新聞導入歷史課堂給了學生接觸“天下事”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事事關心”的能力。
時事新聞導入高中歷史課堂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機會。教師在查找與課本知識相匹配的新聞資料的過程中,既能對課本內容深入分析,對教材更加熟練地運用與取舍,同時也能開拓視野,對“同課異構”的借鑒與創新以及對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和傳遞都有顯著的發展,這使得教師自身素質得到提升,反過來對教學的幫助更甚。
小結:綜上所述,時事新聞導入高中歷史課堂對于教學工作而言意義重大。教師在進行導入時一定要注意時事新聞的選擇,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再者,時事新聞雖呈現形式多樣化,但實際應用難度很大,新教材包含內容又多,如何找到一個契合的切入點仍需要教師不斷深挖教材、時刻關注新聞時事,才能有更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