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華
(呂梁市高級實驗中學,山西 呂梁 033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學生美術核心素質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美術教學應當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教師要充分重視美術核心素質教育對于綜合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學科特長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能力。然而,受到傳統社會條件的制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等,不利于美術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為了保證美術教育課堂順利推進,必須重視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觀察能力和美術鑒賞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體系中對于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和科學技術體現等,是一種可以傳遞和升華到客觀世界感性知識和經驗的意識形態。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對于文化理解內涵的定義是指從文化的角度感悟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藝術概念。
在高中時期,學生的智力呈現出一種飛速發展的狀態,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趨于成熟,對各學科學習內容的理解能力不斷增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強。然而,縱觀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每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高中時期是學生學習成績的分水嶺,有的人對于外界事物充滿好奇,有的人則認為高中生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習成績。所以,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及鑒賞能力發展呈現出顯著特點。在心理方面,高中生對于情緒掌控能力逐漸增強,不會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但是情緒較為敏感,如果心理壓力不能得到及時釋放,會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此外,高中生性格特點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活潑開朗、有的人多愁善感。
美術鑒賞是高中生的必修課。高中美術鑒賞課主要是借助圖像獲得知識和信息,從而表達學生內心的感悟和想法。高中美術鑒賞課需要鑒賞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很好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領悟。因此,高中美術鑒賞課需要學生在具備豐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了解中外美術作品特征。美術鑒賞課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循序開展。新課改對于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將高中美術列入高考范圍,提高了美術鑒賞課程的重要地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
文化素養與美術鑒賞二者密不可分。深厚的文化素養能豐富學生的美術鑒賞體驗,而學生在進行美術鑒賞活動的過程中也提升了文化理解能力。美術作品中凝聚著作者的思想與態度。例如人美版高一的《美術鑒賞》教科書中的中外美術作品,不管是傳統中國畫還是西方現代畫,都需要一一鑒賞,其中包括中外美術家的生平故事、畫作風格、美術語言和美術形式等,而對這些特點的了解都需要學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知識。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才能鑒賞繪畫作品,否則鑒賞就會趨于表面化。在如今的信息技術時代,美術已經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中,需要人們利用美術鑒賞中的知識去認識生活中的美術,例如,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品、家具用品、廣告圖等。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在社會發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同時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美術鑒賞最終的目的也是通過美術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不同時代的文化。由此可見文化理解素養在藝術欣賞中的重要性。
為了響應新教育理念的育人要求,構建高效鑒賞課堂,教師應當具有教學反思能力。只有認識到以往鑒賞課學生不感興趣、參與度較低的問題,重視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增強對班級學生的藝術學習情況了解,才能使課堂施教更具適宜性、實效性。從而吸引學生的關注,促進他們積極思考,使其參與課堂活動,展開欣賞、觀察、分析、類比等,使其感受不同的美術形式、多元文化影響下的藝術作品具有怎樣的差異性。從而促進高中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西方美術作品的了解。
高中生正處于較為關鍵且特殊的身心發育階段。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獨立、自主意識變得愈發強烈,應提升美育教育的效率,關注鑒賞課堂,使學生獲取多樣化的文化知識,在藝術學習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從而開闊他們的知識視域,使其具有綜合學習意識。助力高中生的認知升級,使其透過藝術作品這一特殊載體,感受不同國家文化、藝術家的發展歷程與內心情感。在增強美育教育有效性的同時,滲透情感、德育以及人文教育,讓美育與智育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教師認識到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識圖能力、審美意識、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應引入分層教學,展開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個性引導,使其展開美術探究性學習。讓鑒賞課與高中生的現實生活、邁向高校繼續深造學習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他們的未來成長與發展夯實基礎。
提升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構建生動、趣味性課堂。因此,可引入情境教學法,加強對信息化教學輔助工作的應用,為學生打造智慧課堂。同時,需避免單純向學生傳授鑒賞技巧,應使其自主觀察,讓他們具有分析意識,獲取圖像中的有效信息。使其不僅能夠從藝術創作中汲取美術知識,也能感受作者、作品所傳遞的思想或情感。這便需要教師深研美術鑒賞教材,使學生更好地獲取、表達自我觀感,讓他們形成沉浸式學習體驗。在對優秀藝術作品的鑒賞、點評中,使學生具有多感官體驗,為后續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奠基。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形成美術表現力,教師還應擁有靈活授課、創新引導的意識。美術表現作為視覺能力發展中的關鍵一環,在以往的教學中易被教師忽視。很多教師習慣以知識灌輸的方式進行鑒賞課教學,造成美術表現與藝術欣賞的相互分離。例如,在“人民形象,時代風”的教學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為學生講述畫作誕生的時代背景、畫家的生平履歷及其作品的主要特點,讓學生進行記憶性學習。這不僅易導致高中生對美術欣賞不感興趣,也有礙于他們美術表現能力的發展。
培養高中生的審美意識,還應使其具有審美判斷能力。簡而言之,就是當學生觀賞藝術作品時,能夠從藝術、現實的角度進行整體感知,分析藝術作品中的情感、闡述自我理解、進行合理的評判。這就需要建立在學生已具有一定審美意識的基礎上,繼而對畫作進行認真觀察、細節分析與美的感知,豐富他們的藝術體驗,使其具有人文素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能夠以包容、開放的視角看待藝術作品,感受別樣之美。從而在師生互動、見解分享中,助力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讓他們具有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避免鑒賞課過于循規蹈矩。
例如,在中國傳統民居與民間美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教學的方式,展示不同民族的裝飾圖案、民居特色,在提取美術元素中,讓學生了解民族藝術。如以蒙古包中的云紋與羊骨雕制的工藝品、北京的四合院與年畫、陜西窯洞與剪紙藝術等為代表,讓學生觀看相關藝術表演的短視頻,展開對比學習,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與民間美術文化,培養他們的審美。
總之,美術鑒賞是一場審美的盛宴,能使人獲得極大地審美體驗和藝術修養。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意蘊與內涵,幫助學生真正學會鑒賞方法,在生活中可以自主鑒賞,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鑒賞習慣,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提高美術鑒賞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鑒賞能力,需要美術工作者不斷地進行理論探索,對美術鑒賞課程進行完善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