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影
(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十四戶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31)
節奏訓練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進行對于音樂欣賞和學習的最佳手段。由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教學內容與節奏教學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選取合適的教學難度進行教學,力求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節奏的訓練和學習,以此促進學生進行對于音樂的探究和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將語言、動作、聲音融合在節奏的教學過程中,旨在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節奏中的重點以及要點。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元素融入其中,進而能夠有效調動對于音樂學習的熱情,進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節奏對于音樂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學生能夠通過對于節奏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加深對于音樂的認識和學習,并能夠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探究欲,由此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對于音樂的專業程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等全面的發展和成長。
音樂能夠通過節奏的不同,表達出不一樣的情感。在進行節奏訓練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促進小學生的左腦發育,進而能夠平衡小學生左右腦的發育。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均有所不同,并通過節奏變現出跌宕起伏的情緒。由此學生能夠通過對于音樂的欣賞,并通過感受節奏的變換,進而能夠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關于歌曲獨有的畫面。在歌曲的不斷播放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腦海中進行不同畫面的想象,并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畫面或者情節中,添加自己的創造,進而通過節奏的學習以及欣賞,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3]。
學生對于音樂的記憶是通過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然后再現的過程。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因此對于聲音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對于文字的敏感和記憶。因此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在聽過一兩遍之后,往往能夠進行簡單跟唱。而學生能夠跟唱的原因是因為音樂的節奏能夠輕松的被學生所識記。
音樂是通過節奏以及旋律的不同,進行對于音樂的情感和表述的方式有所差異,學生能夠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對于節奏型的分析,進而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體會。在聽到動聽的音樂時,學生能夠根據音樂的旋律以及節奏,擺動身體,并能夠因此加強學生的樂感。而樂感對于學生進行音樂的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因此由此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超強的吸引力。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樂理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無味的,這就造成小學生很難在上課期間集中注意力。教師秉持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教學原則,教師就可以抓住小學生喜歡游戲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游戲化教學的模式,以此來調動學生音樂節奏的學習熱情[4]。例如:在進行《螢火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模仿劃船的動作、學會移動重心,通過拍手、跳舞等方式,對歌曲的節奏感進行深刻的體會,親身感受節奏的強弱,并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規律掌握,指導學生重拍在哪里。以此加強學生對于節奏的把握和感知。
又如:進行動作模仿大比拼的游戲。教師講解的2/4、3/4 的含義及節奏規律,小學生只能對其進行淺顯的理解。由此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動作感受一下二拍子和三拍子的節奏,并向學生展示,會跳舞的小企鵝和愛啄米的小雞。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觀看教師的動作展示,并引導學生對于動作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并聯想,原來二拍子,可以像小企鵝搖搖擺擺走路,1 強、2 弱、1 強、2 弱。三拍子是1、2、3、1、2、3,就像小雞啄米一樣。在學生能夠進行完全的掌握時,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比賽,看誰音樂節奏聽得好,模仿的動作多。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真切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樂趣,并能夠以此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學習。
節奏可以通過簡單的敲擊以及吹奏等方式進行表現,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運用樂器進行對于節奏的學習。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指導小學生對于節奏的掌握,就要通過讓學生合理的、有效的感受到律動,進而才能有效指導學生可以掌握正確的節奏,并完成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培養。并且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樂器的運用,不僅可以進行對于節奏的學習,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進而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例如:在教師展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展示節奏圖,讓學生明確節奏的強弱等,并讓學生以此作為參考,指導學生進行樂器的演奏。教師在進行樂器選擇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樂器難度的合理選擇。選擇簡單有效的樂器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進行對于節奏的學習。教師在學生進行樂器演奏的同時,要進行正確的指導和培訓,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在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運用樂器可以進行對于節奏的表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樂器進行對于音樂的創作,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音樂基礎上進行改編,也可以自由進行對于歌曲的創新。與此能促進學生運用樂器,展開想象和創造,進而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欣賞[5]。
因為時代的不停發展,所以小學生都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由此造成了小學生對于互聯網有著極大的興趣以及依賴性。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能抓住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樂感的提升,進而加強學生對于節奏的學習,由此提升學生的樂感。
例如:《彝家娃娃真幸?!愤@首歌曲是一首根據彝族民歌音調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是彝家娃娃在節日中狂歡的情境,傳統的音樂教學只能讓學生進行歌曲的聽唱,并不能想象出歌曲所傳達出情感和場面。但是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能夠播放彝家娃娃的舞蹈,一群活潑可愛的彝家娃娃身著民族服裝,在山寨中盡情歌舞的場景。讓學生感受極富民族特色的彝家舞蹈,并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覺和聽覺雙重刺激下,加深學生對于節奏的學習。并且在學生進行觀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對于舞蹈的模仿,進而能夠促進學生在律動的過程中,加強對于樂感以及節奏的學習。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節奏的訓練,對于培養學生進行音樂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進行節奏訓練的開展,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室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此促進學生音樂欣賞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