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四川省蘆山中學,四川 雅安 625600)
所謂群文閱讀教學,就是指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系列、一組或一群文章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的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認識的閱讀教學形式[1]。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教學體系的完善,這種閱讀教學形式也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各階段學校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建設性的教學成果。然而,在現階段的我國學校教育中,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將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為了能夠確保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基于教材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實踐方法進行探究。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深入,群文閱讀在目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正處于穩步推進與實施的過程當中,但從現階段的實際的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可以發現該閱讀教學形式仍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亟待解決,大致可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的語文老師往往會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單篇閱讀教學的延伸與拓展上,而忽視了教材內部閱讀文本,以及教材文本與課外閱讀文本之間的關聯性,使得群文閱讀缺乏橫向與縱向之間的關聯,導致學生在群文閱讀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內容較為單薄,缺乏綜合性和深入性。
由于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較強的教學學科,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本閱讀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對學生人文情感以及思想感情的深化同樣也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為了確保高中生能夠通過語文教學實現全面發展,語文老師在實際的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認識到關注學生個性化閱讀解讀的重要性。但從目前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的老師往往會忽視強化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重要性,而是常以老師的理解和認識向學生進行灌輸,導致學生在群文閱讀學習中表現較為被動,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閱讀探索需求。
高中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門經過長期探討和鉆研才被創編而來的教學材料,可以說,教材才是最適合高中生閱讀與學習的資料,這就充分表明了教材在群文閱讀中所表現出的獨特價值與優勢[2]。目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主要分為必修版和選修版,必修版的文本閱讀內容較為固定,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語文知識的基礎性、完善性以及教學性;而選修版的文本閱讀內容則相對較為靈活,是隨時代發展而靈活變換的,所關注的是學生語文知識的廣泛性、靈活性以及創新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便滿足了當代學生的基本發展需求。因此,在高中群文閱讀教學中以高中語文教材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有效的拓寬學生的語文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內容,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還能夠為高中群文閱讀教學明確教學發展方向,從而在確保高中群文閱讀教學滿足高中生認知發展特點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更加長遠和持續的發展與成長。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教學內容不僅僅涉及基礎的語文知識教學以及閱讀欣賞的文章,其中更有單元導讀、課后研討、梳理探究、名篇導讀等多個教學版塊,其教學資源是較為豐富的[3]。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以高中語文教材為基礎進行拓展和延伸,不僅能夠有效的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推動語文老師實現可持續性教學改革發展。
所謂單元主題式閱讀教學,就是指老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以組織和選定單元主題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與學習的教學形式[4]。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這種形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滿足群文閱讀的教學需求,還能夠促使教材與群文閱讀內容保持高度契合,從而在深化學生閱讀學習效果,發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高教學目的。
以人教版高一語文教材上冊中的第一單元為例,在本單元學習中,主要涉及文本閱讀篇目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戴舒望《雨巷》、徐志摩《再別康橋》以及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通過觀察本單元的文本閱讀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老師便可清楚的將單元主題制定為“學習詩歌”,并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學習活動。在教學這一單元時,老師要在課程開展前,適當為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現代詩歌有關的一般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單元四篇詩歌橫縱之間的關聯性。首先,老師可根據學生實際的閱讀學習情況和認知發展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閱讀學習小組,并要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原則;其次,在劃分閱讀學習后,老師就要為各個學習小組布置不同的群文閱讀學習任務。如,第一組,概括詩歌內容、第二組,掌握詩歌結構、第三組,體會詩歌思想、第四組,分析詩歌格式;最后,在學生的合作閱讀學習結束后,老師就要要求個學習小組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并針對各個小組的學習問題進行完善和補充,并將各個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掌握本單元的閱讀知識結構,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本閱讀篇目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具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5]。但正是由于其形式和內容較為復雜和繁瑣,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規避這一教學問題,老師就必須認識到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確定閱讀主題的重要性。老師可從教材閱讀文本中所傳達的人文精神以及思想感情入手,強化教材閱讀文章之間的關聯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內外拓展,從而在深化閱讀教學內涵的同時,進一步的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人文感受能力,進而更好的發展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和王羲之《蘭亭集序》時,老師就可以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悲”情為人文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以及探索的方式自主的發現“悲”情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認識到“悲”中之靜、“悲”中之積極、“悲”中之感悟、“悲”中之大愛以及“悲”中之人生態度,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悲”是一種復雜的人生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展,為學生推薦《紅樓夢》《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茶花女》等課外閱讀書籍,進而在擴大學生閱讀視野,豐富學生閱讀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更加長遠和持續的發展。
在人類文學歷史發展過程,誕生了許多燦若星辰的偉大作家,可以說,他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精神財富。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老師也可以作者為群文閱讀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從了解與認知作家的相關信息出發,構建一個完整、立體的文學認知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家多元化的寫作風格,嫻熟的寫作技巧、精巧的語言表達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從而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基礎上,有效的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深化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品質。例如,在教學《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阿Q 正傳》等由魯迅所著文章時,老師就可以作家魯迅為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主題,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聯系,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閱讀《朝花夕拾》《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魯迅作品,從而在梳理學生語文閱讀知識結構的同時,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魯迅先生,理解魯迅先生所傳達的思想和精神。
總結: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閱讀視野的擴大以及文化品位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語文老師必須要認識到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思想與教學觀念,積極主動的探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策略,從而確保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實現更加綜合且全面的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