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威
(遼寧理工職業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7)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個體或群體的心理沖突,促進心理成長、化解心理危機事件,維護與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設,有利于大學生建構積極、穩定、健康的心理環境,有利于構建和諧、向上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大學生。因此,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設是一項必要且重要的工作。
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構設置,有利于高校開展積極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維護與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圍比較廣泛,需要高校全員參與、上下互動、多方面配合協作完成才能到達良好效果,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普查、心理咨詢、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等。“就目前來看,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機構設置略有不同,但基本歸屬學生工作處、團委、思政教研部、醫務科等機構管理,當然還有設置在專業院系中,由學校直接管理的。”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來看,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歸于某一個部門顯得不太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實現良好效果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機構設置。
因此,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圍而言,“可以合理地多設立幾個組織機構,”不同的工作內容由不同的所屬部門負責,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明確的指導。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是向大學生講授心理學理論、普及心理學知識,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因此,可以設置在思政教研部或專業院系,在教育教學方面能夠得到更好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要是開展學生心理活動,如5·25心理健康活動月、心理情景劇等,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主導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由學生處或團委負責,在心理活動的效果性上能夠得到最好的保證;心理普查、心理咨詢、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工作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對有心理困擾的同學進行積極疏導、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同學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這項工作是復雜的,需要學校自上而下通力協作、各部門共同參與才可能順利完成的重要工作。因此,心理普查、心理咨詢、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等方面工作歸屬于心理健康中心或學生處管理更合理。
明確的心理健康工作組織設置,有利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內容做進一步的規劃,更有助于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成才環境,幫助大學生開發潛能,實現自我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明確組織機構設置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多緯度、溫暖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向大學生傳授心理知識的主要渠道。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大學生普及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目前,各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和心理選修課,必修課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選修課安排在其他學期。科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使心理健康教育貫徹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合理開設不同專題內容的課程,使學生能夠持續地心理能力的提升。比如,獲得一些情緒調節、人際交往、職業規劃和心理危機識別的能力,從而實現心理健康狀態的自我調節與維護,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心理訓練為一體的課程,不僅要關注概念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同學們的體驗、反思、感悟過程,也就是要實現這門課程本質的課程目標,即引導學生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面對人生。從工作實踐中發現,“00”后大學生對自我的心理健康狀態的關注程度要高于以往大學生,因此,在開設心理健康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該必須進行心理行為訓練。大學生在掌握到更多的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可以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和人際沖突;在面對各種問題、面對環境的變化的時候能更好地進行合理的調節,減輕心理壓力,消除心理困惑,促進自我心理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要途徑,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使大學生在心理活動參與中,追蹤自我情緒發展、感受自我內心變化、完善人格缺陷。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心理出現困擾、尋求心理咨詢的學生,更需要面對全體學生。
“多渠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從學校層面來講,可以舉辦5.25 心理健康活動月活動,心理情景劇等動員全校學生的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也“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講座、團體心理行為訓練。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初,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室、心理宣泄室、團體輔導室和沙盤活動室等參觀活動,讓學生對心理活動室有初步的認識。”,在校園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傳。從各學院層面來講,可以創新心理主題教育活動形式,開展多元化、多樣式的心理活動。各院系要充分發揮輔導員、心理委員和學生心理社團的作用。“高校輔導員具備豐富的組織學生活動的經驗,經過心理培訓和鍛煉后,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專業知識,能夠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例如,心理主題班會、心理主題演講等。”【3】心理委員是來自于大學生群體,更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他們經過培訓后,“能夠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
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同時,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工作又是一項需要家校合作、師生共同參與的多方聯合、共同發揮作用合力完成的工作。高校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中,一要建立并利用好心理危機的預警防控體系。“例如,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和寢室四級預警體系,在心理危機的預防中,第一級主要是學校負責學生工作的領導,第二級是高校心理咨詢中心,主要人員為專、兼職心理咨詢師,第三級為各學院的領導與輔導員,第四級是班級的心理委員。”在這個體系中,寢室長和心理委員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們與同學們學習生活在一起,交往密切,對學生們的觀察比較及時,一旦有學生出現心理危機,能夠及時向學院和老師匯報,也能夠第一時間利用所學知識實施有效干預。二要充分利用好大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每年新生入學,學校都會安排新生心理測評,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建立心理檔案。對于學生的心理檔案應該做到動態更新,以便較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對于測評結果中為中等程度和嚴重程度的學生的回訪工作,盡可能做到及時。心理健康中心應該按照嚴重程度的不同,將回訪工作合理分配給心理教師、院系心理輔導員,以便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心理陰霾,減輕心理壓力,避免出現危機事件。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個需要多級聯動的工作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是離不開一支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首先必須明確團隊的人員構成。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既要包括具備相應資格的專業心理教師,他們面向學校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的普及,開展心理咨詢以及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專業心理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主導者;同時又要包括兼職心理老師、輔導員和心理委員,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中堅力量。他們從不同的層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在維護與提高學生心理水平上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另外還應包括宿管人員、后勤人員等這些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學校其他工作人員。在心理危機出現時,這些與學生密切接觸的學校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發現、迅速給予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素養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技術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依托于教育者自身心理健康素質的優化,因此,高校應注重專兼職教師業務水平提升。
首先,要注重提升專業心理教師的專業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專業支撐,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學時的專業培訓”的要求,學校每年都應有計劃地為專業心理教師安排學習與能力提升的機會,通過會議交流,學術研討、培訓學校提高其專業能力。其次,要加強對兼職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定期開展兼職心理教師和輔導員的心理培訓。再次,要注重對班級心理委員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該每學期都應該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同時,還應該定期為宿管人員、后勤人員以及普通的任課教師安排心理講座與活動訓練,他們也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確保能夠在工作中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這樣也有利于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本文從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途徑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隊伍的建設三個方面論述了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承載著培育學生身心的重任,不斷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設才能更好實現這一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