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紅敏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史各莊鎮秦各莊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當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現狀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作業量大,占滿了學生的休息時間;作業沒有與課本內容緊密聯系,與學生日常生活也聯系不緊密,學生感受不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會覺得作業內容單調、乏味;作業布置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性;作業缺乏層次性,沒有彈性;作業缺乏應用性,學生不能感受到其實用價值,從而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也遏制了學生個性發展;教師沒有及時批改作業,沒有評價,學生沒有動力;等等。
除此作業的布置內容和方式以外,當下我們的作業評價標準也比較單一,主要考察作業的正確率和完成的時間。而這樣的評價標準是建立在學生的個體差異之上的,教師可能會因此忽視學困生在完成作業上的努力,沒有對他們的付出進行及時評價,挫傷了這些學生的積極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了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個學校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對學生和家長是一種新穎的嘗試,對于學校教師而言,更是一種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學會利用線上學習的優勢,在提升自身的同時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不斷進步。
一方面,一部分的家長和學生認為返校后無論什么情況,教師都會“從零開始”教學,所以于線上數學學習意識上不重視,認為現在聽不聽無所謂,返校后再學就是了。另一方面,部分老師每天也只是推送一些資源和布置作業,沒有更多地與家長和學生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和家長對于線上數學學習更是不放在心上。
直播課堂中,教師點名連麥,有些學生要不就是回答“老師,我這邊網絡很卡”或者“老師我要回答的都給剛剛那個同學說了,我沒有什么好說的了”,要不就是既不接聽也不拒絕忽視的狀態。課后交作業的數量總是參差不齊,有些人是大半夜才交作業有些人是第二天才補交作業而及時上交作業的學生中,基礎題不會做,老師評講過后的題目答案不全或者還未訂正比比皆是。
在之前的學標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基本上是:上課靠老師抓聽課效果,下課去接送班做作業。家長在其中發揮的監督作用極小。現在進行線上數學學習后,幾平是靠家長全程監督。但家長幾乎還是老辦法,一問三不知:不知道聽課了沒有、不知道作業做了沒有不知道怎么溝通,上班沒辦法監督在家學習的孩子,下班只是動動嘴巴問候”作業完成了沒有”實際上做出具體行動措施的家長很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到:“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的評價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筆者曾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所任教的兩個四年級班級進行了一次調查,兩個班一共74 人,共發放問卷74 份,收回74 份。
經過處理分析,有高達96.7%的學生認為數學作業是很有必要做的,然而只有大約10%的學生喜歡寫作業,更多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業,尤其是不喜歡做綜合性試卷。可以發現,學生還是知道寫作業的重要性的,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絕大部分的學生并不愿意寫作業,這無疑是目前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矛盾。
傳統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戰術,搞“大水漫灌”。因此,作業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作業內容越來越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注重重復與模仿,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則被忽視了。作業的過程越來越注重作業本身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作用,缺少學生、教師與作業的情感態度的真實互動。有的教師追求作業的千篇一律、工整規范,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問題、困惑、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需要等應是作業的生長點。在應試教育下作業演變為“教的補充”“教的強化”,自然也就成了學生的沉重負擔,無助于學生的真正成長,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
因此,這樣精心設計的作業,看似形式豐富,大部分卻是教師拿來就用的試卷練習,是一種低層次的作業布置,并沒有達到對學生的育人效果,只能讓學生不堪重負。
與往屆學生不同,很明顯,經歷疫情返校以后,現在的學生對于學習和作業有了全新的體驗和認識。首先,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了網上學習,并且光明正大地用起了平板或者手機;其次,作業不需要教師面批,上傳到釘釘或者QQ 作業上教師就能批改了。因此,當這些學生返校以后,已經在家舒服地進行過線上學習的他們,一旦在教室進行規范化的線下教學,他們會覺得不適應。經過筆者的觀察,部分學生的行為規范和紀律意識有明顯的退化跡象。另外,根據筆者了解,因為家長的工作等原因,很多家長并沒有時間一直陪著孩子學習,當他們把移動設備給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默認孩子只會用它來學習,卻不知道很多孩子用這些電子設備來娛樂。甚者有的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還會利用這些設備查找作業答案。因此會出現有些學生線上學習表現很好,線下測試就一落千丈的現象。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學生也慢慢回到了校園。然而我們的學生坐在教室里,心里卻還在想著手機里的節目和游戲。在當下線上教育平臺興起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報名學習網上課程,想在線上進一步輔導孩子的學習,然而有些學生卻仗著有網上課程“兜底”,課堂聽課效率低下,作業完成不認真,這些問題都是線上學習產生的網絡依賴造成的。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認識到了學習和認真完成作業的重要性,但是當缺乏監督的時候,大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的意愿并不強烈。
根據筆者的經驗,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還是能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但是當回到家面對父母額外的作業時,他們普遍抵觸心理很大。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兼班主任,也已經無數次接到了家長這方面的求助電話。家長的一廂情愿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情拒絕。
數學作業如果脫離實際,那么,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達到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現象拍照或者拍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里。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習慣;另一方面,在記錄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電子設備對于數學學習的輔助作用。
例如,在學習了《千米和噸》這一單元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筆者設計了“玩轉計量單位”這一實踐性作業,學生通過在現實生活中拎一拎、抱一抱、走一走充分感受到了長度和重量單位。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多角度記錄自己的作業過程,并通過QQ 作業的形式分享自己所拍的圖片、視頻等信息,這是一般線下作業所不能實現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有趣新穎。在設計趣味性作業時,教師要充分關注“直觀想象”這一核心素養的價值體現,讓數學作業能夠搭建抽象結構與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基礎,建立數與形之間的聯系,推動學生在數學實踐性作業探究與解答過程中,生動地、形象地感知事物的形態變化,善于利用圖形和空間想象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數學由此變得立體、飽滿起來。
例如,在學習了三年級“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學生兩人一組,利用電腦上的畫圖工具,將兩個圓、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還有一條線段設計成一個軸對稱圖形,比比看誰的作品更有創意。這個作業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習了“你知道嗎” 板塊以后,學生對數學家的故事十分感興趣,筆者就因勢利導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個人利用電子設備獨立查找一個中外數學家的故事,用你的語言把這個故事寫下來。
總而言之,隨著線上學習的不斷推進,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將是我們將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線上學習模式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尤其在作業的批改與評價上更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學會合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優化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評價,對于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