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黔南 558022)
(一)非遺公共知識模塊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理論、傳承人保護政策與法規、都勻毛尖茶文化發展歷史等,以案例分析、講座形式開展。
(二)茶園建植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茶園基地及種苗的選擇、茶樹種苗種植、茶園管理、茶樹病蟲害防治等,使學員掌握茶園建植與管理的方法和技術措施。
(三)茶葉加工與審評模塊課程:包括六大茶類加工工藝及各工序技術參數的理解和掌握,六大茶類的質量審評,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與質量審評、民間工藝的鑒賞與交流、都勻毛尖茶傳承人技藝展示與參觀考察等,讓學員對茶葉加工技術和產品質量的審評具有系統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四)都勻毛尖傳承手工技藝提升模塊課程:都勻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藝研究與交流,都勻毛尖茶手工制作傳統技藝解析,傳統技藝與現代制茶工藝的融合運用等。
(五)拓展模塊課程:茶藝與茶文化傳播、茶葉產品市場營銷、大數據與電子商務等,使學員了解如何針對市場進行產品創新設計及電商等新興商業模式,學會尊重和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六)主題創作課程:在培訓的最后一個單元,分別設定一個加工項目主題,組織學員進行茶葉加工工藝設計,并在培訓結束時,對學員的工藝設計方案進行點評,提高學員對培訓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七)作品展示:培訓結束,學員按照茶葉加工工藝設計創作稿進行加工操作。制茶過程中,學院將安排指導老師進行檢查、輔導,并在學院茶葉質量審評室舉行學員作品展示、總結、點評、評獎、交流等,全面檢驗培訓成效,修訂完善培訓方案。
在本次培訓中,培訓計劃、課時安排、教學管理、資料收集、資料整理、建立檔案等指定專人負責;創作作品通過茶葉交叉審評進行效果評估,總結培訓經驗,完善培訓方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進一步創新。
采用小班教學、分組指導方式組織教學,主要采取集中授課、實訓實操、分組交流研討的教學方式,同時結合項目基地實踐與觀摩、茶葉領軍企業考察、大師現場技藝展示及教師解讀分析等靈活多樣的綜合培訓方式。
非遺公共知識、都勻毛尖茶文化傳播等理論課采取集中授課的教學方式,茶園建植與管理、茶葉加工與審評、都勻毛尖傳承手工技藝提升、茶藝、茶葉產品市場營銷、大數據與電子商務等實訓、主題創作課程、學員作品展示均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進行,每組由專門教師進行指導教學。
教師團隊除專任教師外,匯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行業大師、行業名人,主要參與人員19 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3 人,本科學歷16 人;團隊年齡結構30 歲以下1 人,30—45 歲7 人,45 歲以上11 人。教授1 人,副教授6 人,高級茶葉加工審評師10 人,代表性傳承人1 人。
此次培訓,學員除特殊情況外均能按時到堂上課且紀律良好,在教學過程中流露出極大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
(一)培訓分專題模塊學習、實訓、傳承人技藝演示與學員實地操作指導、大型茶企業茶葉制作先進流程及設備參觀學習、學員作品展示四個階段、5 個部分的學習,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學員都有自己的學習交流討論。最后全體學員在工藝大師、傳承人的指導下獨自完成了“都勻毛尖手工卷曲型綠茶制作”作品。
(二)培訓過程中我們專門組織學員參觀“都勻市毛尖鎮擺忙十里香茶葉專業合作社”、“貴州都勻市螺絲殼河頭茶葉合作社”、“貴天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貴臺紅制茶科技有限公司”、,“都勻市茶博園”、“都勻市靈智毛尖茶城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等實訓車間的考察,這不僅拓寬了學員的眼界,還通過重溫自己茶葉種植與加工歷史和傳統手工毛尖茶制作技藝,讓學員們對“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 ”民族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感到自豪和對統手工技藝傳承堅定信心。通過對現代化茶葉企業工廠參觀,讓他們看到了現代化的茶葉生產與加工流程,明確了將傳統與現代生產方式的結合才是茶葉生產發展的方向,通過茶葉電商平臺的了解,明確了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同時讓他們更明白手工技藝產品的巨大價值以及手工茶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更好的把“都勻毛尖茶”民族傳統手工技藝走進校園進入課堂,做好“都勻毛尖”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和教育傳播者。
(三)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特意安排了采用分組、分階段的的經驗交流課程。經驗交流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以茶園生產管理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讓大家介紹自己的茶葉種植、加工及銷售的經歷與經驗,分享本次學習教育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及成果。讓學員們在培訓中盡快角色轉換,利于最佳的狀態進入培訓學習中去。
第二部分是以創作經驗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都勻市不同鄉鎮,我州茶葉品質具地域性特點,不同產區的茶青品質,不同加工師的技術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力大,有的學員有種植管理的好經驗,但在無公害茶園、有機茶園、生態茶園的規范化種植方面缺少基本理論和技術的指導,茶葉加工方面有的學員在都勻市歷屆“金手指茶葉加工技能比賽”中獲獎,但有的對紅茶及青茶等制作技術缺乏,有的對茶葉機械化生產與加工技術缺乏,甚至有個別的學員都沒有接觸過“都勻毛尖茶”傳統手工技藝。在這里我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機會。
第三部分是以“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交流為主題,在第二部分的交流過程中,有些學員對自己不會的“毛尖茶手工技藝”產生極大的興趣,如在都勻毛尖茶制作國家級偉承人生產基地參觀學習時,傳承人演示完,學員們爭先恐后投入到實訓中,有的第一次制茶,手都燙紅了,但仍興高彩烈地完成了整個制作工序。有的學員把茶青炒壞了,當請教師傅并找到問題后,又急切地請求炒第二鍋;有的從未燒過柴火,眼被濃煙熏了,因為體驗到了“都勻毛尖茶制作”的辛苦,一些只做茶營銷的老板高興地說:今后喝茶時不要大握大握地抓茶入杯了,毛尖茶太難制作了。在第三部分的交流中,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可以自己去向其他學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手工項目,有的制作手工綠茶、有的制作手工紅茶、有的制作手工青茶,他們相互間展示自己獨特的手工茶制作技藝。
(四)學員結業作品情況介紹
本次《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培訓過程中,學員在學習“都勻毛尖茶制作”傳統手工技藝上積極主動對“殺青——揉捻——干燥”每個階段鍋溫的控制、手法技藝進行研究和探索。在茶文化及茶葉傳統手工技藝學習和實操后,學員自覺感受到都勻毛茶民族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自信和熱愛,在高級茶葉加工大師、高級茶葉審評大師、高級茶藝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茶葉加工及審評大師的專業指導下,學員們學習創作的興趣濃厚,在實操過程中很多學員不怕熱,不怕燙、不怕炊煙,爭先恐后實戰、學習、交流研究,在探索傳統手工茶制作技藝上發揮各自所長。學員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設計和創作了“都勻毛尖手工卷曲型綠茶”、“都勻毛尖手工紅茶”及手工青茶等作品。有的學員同時完成了幾項作品,在作品展出時得到了業界人士的好評。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現代設計理念包裝的融入,增強了時代感。
(五)學員管理情況介紹
學員管理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1.迎接新生
新生報道前一天,教學團隊集中開會,布置各自任務。班主任負責聯系參加此次培訓的每一位學員,主要以電話和發短信的方式以確定學員是否能夠按時參加此次培訓。新生報道當天由班主任組織自愿者一起負責迎接新生的工作,制作新生指示牌,蹲點等候新生到來,并由專人指引入住寢室,熟悉校園環境,熟悉學習場所、熟悉就餐地點等。
2.考勤紀律
新生報道第一天晚上開班會,班主任老師與學員相互認識,組織學員照像、核對報名信息,填報學員報名表,報名當天及時召開班會,建立微信群,向學員發放學員證和含學習指南、筆記本、筆及培訓材料的資料袋。并選定班長、副班長和組長,由班主任、班長、組長共同組建班委參與培訓期間的管理。班會上班主任對學員宣布培訓期間的紀律要求,后勤工作安排和主要分管的負責老師,以便學員可以找到直接相關負責人。
培訓期間,學員每天上課的簽到表分上午、下午各簽一次,上課出勤率不到三分之二的不發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