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兵 陳玲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的不斷增長,高職院校中貧困大學生人數還大量存在,這個問題已成為阻礙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難題,也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高職院校還需切實優化學生資助工作,實現“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精準幫扶、精準評估”,提升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實效。
2021 年2 月28 日教育部發布《2020 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學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學生(幼兒)9801.48 萬人次(不包括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比上年增加211.07 萬人次,增幅2.2%,加上營養膳食補助受助學生3700 萬人,2020 年合計資助學生達1.35 億人次,資助金額超過2000 億元,增幅超8%。2020 年,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資助管理水平進一步提檔升級,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全面落實落地。2020年,全國受助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比上年增加211.07萬人次,資助金額比上年增加160.81 億元。形成了從學前教育——高等院校全方位、全覆蓋的資助體系。但是在高職院校資助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目前,在資助評議過程中,申請貧困認定學生數量較大,申請材料多且難以對其真實性進行界定,加上班級家庭經濟困難貧困小組成員對申請貧困認定的同學缺乏深入的了解,評定過程中主觀性比較強,在認定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講感情、拉關系現象。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來自不同地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法用統一標準進行評定,缺乏可操作的指導性標準,難以量化指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度有待提高。
隨著CPI 上漲、生活成本增加、學費上漲等情況出現,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成呈逐年上升之勢。加上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以重慶某高校為例,該校2020 年共有全日制專科學生16000 余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033 人,約占全校學生數的37%,學校按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情況劃分為一般困難、比較困難、特別困難三個等級。在特殊困難類型學生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272 人,城鄉低保家庭學生678 人(建卡與低保部分重疊),殘疾學生65 人,孤兒學生58 人,共計1843 人,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1.3%。
精準資助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幫助,真正將國家的資助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分析探索資助工作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改進貧困生精準資助工作的建議。以重慶市某高職院校為例,該校精準資助項目實施3 年以來,分別從精準資助制度建設、精準資助信息化建設、資助育人等方面進行了持續性的實踐探索。
精準認定資助對象是精準資助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資助工作實現由量變到質變轉換的關鍵所在。在我們的日常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過程中經常面臨“三大痛點”—如何精準定級、如何確保真實、如何動態管理。根據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修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學生臨時困難補助管理辦法》、《國家助學金評定辦法》、《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審管理辦法》、《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辦法》等,結合日常精準資助工作中出現的難點和疑點,制訂了更為科學化的認定指標體系,完善精準資助認定流程,加強與部門、學院、家長的協同,建立了部門聯動、校院聯動、家校聯動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工作機制。
倡導依托大數據平臺,利用智慧學工系統采集學生及家庭收入和校園日常消費等相關數據,制定了涵蓋學生健康情況、家庭人口情況、家庭成員年齡結構、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家庭成員受教育情況等認定指標體系。通過學工系統全面采集學生的家庭經濟信息,量化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
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科學、合理的困難認定標準。對貧困認定等級不應只以學生提供的家庭困難證明材料為準,可以通過檔案調查、訪談、觀察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2.采用自評與評議小組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困難認定工作,提高貧困認定真實性、有效性,《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測評問卷》得分占比60%,班級民主評議得分占比40%。3.強化多維度評價,確保資助數據真實可靠。學校通過同輩評價、自我評價、輔導員評價“多維度評價”方式,成立由學生本人、班級同學和輔導員、班主任老師組成的不低于班級成員20%的班級評議小組,根據平時對該生的日常觀察,確認所采集的家庭經濟信息是否準確無誤;對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情形,輔導員通過談心談話、實地走訪、電話調查等方式進行疑點排查,綜合分析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確保認定工作的真實有效。
強化信息復核,確保資助識別認定動態管理。學生由于突發事件造成家庭情況有變,學校及時啟動認定程序,將其納入困難學生范圍;如有與認定不符的情況,也會適時進行調整。通過困難學生精準識別認定機制,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精準認定、應助盡助,提升了認定工作的精準度。
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工作中,要根據國家以及省市相關資助政策文件要求,結合學校學生資助管理的實際情況,認真梳理了現行的資助管理制度和資助工作流程,從制度上保障了“獎、助、勤、貸、補、免”六位一體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體系的有力實施,力爭做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資助。
以重慶市某高職院校為例,2020 年該校為18 名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488 名國家勵志獎學金獲獎學生、4267 名國家助學金學生發放獎助學金資助總額1531.76 萬元。2020 年該校資助中心為887 名重慶籍建檔立卡學生發放學費資助618 萬余元。2020 年該校2568 名學生成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國家開發銀行)。根據《校內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兩個學期累計開發校內勤工助學崗位1560 個,累積發放勤工助學金210 余萬元。2020年上半年因疫防控需要,在學生返校復課之前,針對各班級疫情數據填報等工作,提供200 余個線上勤工助學崗位。2020 年5 月底復學后,勤工助學全部恢復線下進行。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校期間因突發原因而造成生活上暫時性經濟困難,該校為學生給予一次性臨時困難補助。2020 年度設置“抗疫防控專項困難補助”,對湖北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新冠肺炎確診或疑似學生、家庭遭遇突發疾病或意外傷亡學生、因疫情導致臨時生活困難學生分別給予500 元—3000 元的關愛補貼。全年學校共為200 余名學生提供了臨時困難補助共計36 萬余元,經過多措并舉,全員協作,做到資助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