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河南省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一般來說,雙師是指具有教師證,再有某個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或技術技能證,就可以認定為雙師。從人才培養角度和學院發展角度看。高水平雙師要求有優秀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有較高的行業職業能力和技術技能示范能力,了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本行業的前沿科學,最好有幾年企業工作經歷或基本的社會工作經驗,從高職院校創建高水平專業群和高水平職業院校的雙高建設發展目標角度看,雙師型教師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雙師型教師因為其特殊的工作經歷及復合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比一般教師更能適應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雙師型教師和職業院校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有更高的契合度,雙師型教師能及時洞察預測行業的發展變化,捕捉行業人才供求信息,了解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之間的天然紐帶,能及早調整專業培養方向。雙師型教師具備與講授專業相對應的行業、職業素質,具備寬厚的行業、職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及實際工作經驗[1]。
職業教育課程是以技術和工作為導向的,教學則是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因其優化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閱歷能巧妙地連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能按照市場分析和行業職業及職業崗位群分析,調整和改進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注重學生行業職業素養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能進行專業開發和改造等,從而向社會輸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和技能且能高度創新的人才。
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看,高水平雙師隊伍有良好的服務社會的觀念,因為其特殊工作經歷決定了其具有良好的學校與社會對接能力,能打破學校這個象牙塔和經濟社會及企業之間的壁壘,知識結構中有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社會知識的天然交融,有良好的市場敏銳性及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產品化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的就業面狹窄造成了就業率低。能更好地教研相長,教和學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2]。
現階段高職院校雙師教師隊伍組成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師來源主要是院校本碩或博應屆畢業生,他們因多種原因院校內系統轉評,有雙證,他們經歷了從學校學生到學校老師的過渡,有較高的本專業理論知識和先進的專業知識,年輕有活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但沒有社會和企業工作實踐經驗,有時僅僅依靠校辦工廠或實驗室獲取一點點感性認識,“閉門造車”,大部分適應不了瞬息萬變的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職教師的要求。
第二種教師來源是校企合作過程中招聘的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雖然具有本專業嫻熟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技能,了解本行業的工作流程,但一般沒有本行業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整體教學能力不能和學院派相比,授課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能有效銜接,做不到讓學生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傳授知識浮于表面,不能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的學生是熟練工,沒有創新能力,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及生存拓展能力較低,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綜合素質較高的高技能人才大多又不愿意到高等職業院校“屈就”。
第三類雙師型教師來源于單位的撤并,在現在行政事業單位撤并、事業單位改革及大部制的大潮下,部分企事業人才隨單位撤并到地方技術學院,其中不乏資歷豐富的行業資格人員,這部分人員到新單位進修教師資格,新晉雙師型人才。他們工作經驗豐富但大多已步入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放棄得心應手的工作去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及全新的工作要求甚至是遙遠的上班路途,再加上買房計劃早已不在不惑之年考慮行列,中年人面臨特有的單位家庭及職業資格及未來無期的幾重壓力,思想波動會顯而易見。這類人才具備高素質雙師型人才要求的復合知識結構及良好的工作能力及實踐能力,但波動的思想或使用不當會扼殺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簡單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疊加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已不能有效地向社會輸送社會急需的適應性技能人才,簡單地為辦學而辦學的高職院校也不再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的發展需要教育的變革尤其是職業院校教育的變革,現在普通高中錄取率不到50﹪,還有將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需要職業院校的再教育,需要一批真正心系教育、真正具有家國情懷和熱心公益教育事業、具有寬闊視野的教育家和企業家來到職業教育這片舞臺。雙高職業院校的建設更需要有一批具有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知識結構、廣闊的視野、諳熟職業教育規律、具有愛心和責任心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現階段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并不太高,社會公眾大多認為職業院校是無學上孩子的歸宿,是“大孩子”的“幼兒園”,職業教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不好就業,另一方面社會急需高技能人才。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形成辦學的良性循環。職業院校生源差、教學特色不鮮明,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的需要是兩張皮,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專業與產業脫節,教材、課程與生產生活實際脫節,教學方法與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脫節,畢業既“斷業”,這些脫節雖然和生源有關,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在教育,“教育無差生”,囿于學校這個象牙塔里的老師培養出的學生也會是溫室里的“豆芽苗”,經不起經濟社會舞臺的淘汰和選擇。
據了解,目前多數雙高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主要來源是高校應屆畢業生,來自企業的只占10%左右,雙師型教師只占專任教師人數的39%,距離科學的、合理的教師結構和“雙師型”教師素質還相差很遠。目前存在問題是教師培養力度不夠,企業參與“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動力不足,教師工作負擔過重,積極性不高,現在雙高院校職稱晉升仍是“重學術”“唯論文”,容易導致教師輕視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一些“雙高”建設校需要集中力量攻克難關。
職業院校學生教育要接生活的地氣,要有市場反應的靈敏度,要清醒認識“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關系,更要認識“一棵樹”和“整片森林”的關系,高職院校是向社會輸送實用型技能人才的搖籃,培養出的學生畢業離校走向社會,就像脫離學校母體游向社會這個大海的魚兒,游泳技能及就業技能若不如沒進過職校門檻的人,教育也就失去了他的本質意義,學非所用,高分低能,學生就業率低,成才率低,社會適應能力差,生存能力差,創新能力差。畢業及斷“業”是教育的極大浪費,都會使教育失去其本真的意義。職業院校培養出的學生要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但要有工匠的精神和能力,還要有知識的轉化能力和跨界生存的能力和頑強的適應能力。
職業院校要立足于一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要真正把人才培養的主責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各環節,注重教學質量和教學環節及教學效果,注重學生的就業率和創新能力及學習能力,切實保障教師地位、待遇,關心教師的疾苦,夯實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做好學校教育培養前瞻布局,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提升教育投入、信息化、教育新技術的保障能力,在學生培養方面也要“因才施教”,強短板,補弱項,增強雙師型教師綜合素養,提升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能力[3]。
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會議精神要求: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用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雙師型建設必須服務當地地方經濟?,F在學生培養和就業并不能僅僅是“詩和遠方”,只有遠方才有“風景”,雙高工程建設和雙師型隊伍培養必須立足當地,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這個主旋律,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實踐是雙師型教師的生命線?!半p師型”教師要具備相當的社會溝通、交往、組織和協調能力。既能在校園內交往與協調,又能在企業與行業從業人員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要推進校企合作,深度培養,讓院校和企業在親密的合作中實現雙方人員的深入交流與學習,同時也實現技術與人才的共培、共享、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