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濤 康燕
(上海市奉賢區融媒體中心,上海 201499)
媒體融合,對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把節目做得更接地氣,更受歡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命題?,F在,新媒體的概念越來越被大家熟知,與之對應的傳統媒體似乎顯得有些落寞和無助,我們是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我們還能按照以往的思路來做節目嗎?如果沒有創新、沒有和新媒體融合的思路,我們的路還可以走多遠?特別是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當中,一些專業性比較強、又備受關注的節目我們應該怎么做,在新媒體環境下是不是有合適的土壤讓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面對競爭我們又該如何從容應對?
去年,奉賢人民廣播電臺調頻95.9 兆赫,有一檔親子教育類節目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這是一檔親子朗讀類節目,每周二期,周三和周五在奉賢廣播電臺以直播的形式和大家見面。親子朗讀,直播節目、媒體融合......當這些詞匯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在想,如何把它們有機的結合,碰擦出火花。
在這檔節目策劃之初,我們的團隊普遍認為,要做一檔好節目,內容是關鍵。沒有好的內容,節目也只是空殼子,哪怕有人關注,也只是極少數人關注,掀不起更大的波瀾。因此,我們在節目內容上狠下功夫,不斷打磨。親子朗讀類節目這些年層出不窮,內容形式基本都大同小異,我們如何做出特色呢?于是,我和我的同事一起走進學校,采訪了老師和學生,同時也傾聽了很多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而我自己也作為一名五年級小學生的家長,更是對孩子閱讀的興趣點非常關注和了解。
在和老師的交談中獲悉,現在的孩子普遍閱讀量不多,因此就造成不能有太多的表達空間,還有很多孩子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眼睛傷害很大,所以如果家長能空出時間,陪孩子閱讀,形成親子閱讀的家庭氛圍,那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可以減少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融洽親子關系。
在和家長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現在的家長基本都是80 后,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還是一個大孩子,突然角色轉變,要教養好自己的下一代,對很多80 后的年輕人來說有些措手不及,但還好這批年輕人都是有知識,又有文化的一代,他們也很關注孩子的成長,也很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陪伴孩子成長,但苦于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陪伴方式,家長表示,如果能通過親子朗讀的方式,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享受親子的樂趣,并且也能讓自己得到提高,覺得這種方式是非常好的。
在和孩子的交談中我們得知,孩子們都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講故事,但有些孩子卻不太敢講,或者是當人多的時候就緊張,馬上變得不會表達了。孩子們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時間陪他(她)們,哪怕有時間在家里休息,也經常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打游戲。所以他們也希望,家長能夠抽出時間多陪陪自己,如果能通過親子閱讀的方式和他(她)們一起讀書,一起講故事,孩子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好爸爸、好媽媽。
基于以上的采訪和調研,讓我們也認識到要開設一檔親子閱讀類節目的定位和方向,同時對節目的內容也基本了然于心了。有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得工作就基本上順理成章了。
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靈魂人物,試想,節目前期策劃再好、嘉賓的層次再高、演播室再高大上,如果沒有一位經驗豐富的主持人,那么這檔節目也許就只是一個空殼了。因此,我們從在策劃這檔親子閱讀節目之初,到節目最終的完成呈現,整個過程主持人都是參與其中的,因此主持人對節目的了解程度也很深得。這就對后期節目的播出和呈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對廣播電視主持人的要求更高,我們不是只一個人坐在播音間,面對一只話筒,孤獨的自說自話的狀態,有的時候我們會做一些視頻直播,我們會同時面的話筒和鏡頭,并且還要言之有物,這對廣播電視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強迫自己適應這種前所未有的播音狀態,讓自己更淡定、更從容,特別是當嘉賓來到直播間,我們在和嘉賓交流的過程中,當我從耳機里聽到孩子和爸爸媽媽自信而堅定的聲音的時候,其實也不太會去關注節目以外的內容了,更多的是考慮怎么去把最好的主持狀態呈現出來,把嘉賓的情緒調動出來的問題了。
主持人要以情感打動嘉賓,親子閱讀節目的嘉賓以孩子為主,有些孩子很調皮,坐不住,而有些孩子話很多,但說不到點子上,有些孩子又太沉默,問一句答一句。面對不同類型的孩子,主持人除了要掌握不同孩子的心理狀態外,還要從一個知心大朋友的角度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們盡快投入節目中去。所以,做親子類節目的主持人,不僅僅是串聯好整檔節目,更重要的是讓嘉賓,特別是孩子們能增強對你的信任,愿意把心里話告訴你,愿意把你當成知心的大朋友,只有這樣,節目做出來才更溫馨,更有溫度,也更能打動聽眾。
所謂新媒體工具,對于我們一直從事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來說都是新式武器,但用好這些新式武器,無論對主持人素養的提升,還是對節目的影響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從策劃親子閱讀節目一開始,我們就非常注重和新媒體的互動,每天會在我們的微信平臺、微博、抖音等推送相關內容,這些內容不僅僅是文字,更多的是視頻和圖片,如何拍攝漂亮的照片、如何讓視頻更精彩,我們也在不斷磨合、不斷嘗試。
由于是親子類節目,我們會去學校聯系孩子拍攝視頻,有的時候孩子在上課,我們會利用課間或孩子放學后采訪拍攝,有時為了拍攝一段比較理想的視頻素材,我們會花費半天的時間甚至一整天的時間。但是當最后我們的新媒體平臺呈現出來的時候,被更多人看到,并被大家紛紛點贊的時候,我們覺得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媒體工具的不斷出現,對廣播節目的傳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比如我們會利用抖音平臺發布節目中的視頻片段,也可以做抖音中的直播,我們還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平臺剪輯節目,讓收到不到直播的聽眾也可以有收聽的途徑,不受時間段的嚴格限制。我們還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平臺發布節目預告,每期節目直播之前,我們會把這期節目的主題、嘉賓、互動方式以文字的形式發布在阿基米德平臺上,還可以把直播鏈接發布在我們的微信聽友群中,讓更多的聽眾了解即將播出的節目內容,以便有選擇性地收聽節目。
一檔親子類節目,在去年的收聽率創了新高,這背后凝聚著我們團隊的心血和汗水,也是我們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后的首次有效嘗試。通過一檔節目我們收獲了很多,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媒體融合大環境之下,并不是高山猛虎,而是一個又一個良好的契機,我們只有趁勢而上,才能有機會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時間已經跨入了21 世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都助推著我們不斷前行,廣播電視已經從傳統媒體跨入了新媒體時代,對我們從事廣播電視事業的人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那么在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前,我們該如何搶抓機遇、趁勢而上,我覺得只有不斷開闊思路、增長見識,不斷學習,才有可能融入新媒體時代的洪流當中,雖然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艱難險阻,但只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相信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光明的未來一定在前方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