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鋒
(許昌市戲曲藝術發展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益求精、潛心磨礪,以傳世之心打造傳世之作,不斷創作生產優秀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堅定人民信心、振奮人民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時期,文藝創作工作者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只有與國家前途、人民需求、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文藝創作有理想、有擔當、有家國天下的胸懷,才能有一種剛健的氣質,接地氣、強底氣、增生氣。而如何以文藝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如何借勢新媒體讓貼近人民群眾的文藝作品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這是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期望,也是新時期文藝工作者進行探索與實踐的重要任務。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河南省委一直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引領時代風氣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2月8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到河南豫劇院調研時強調:中原更加出彩、文化要出重彩,弘揚黃河文化、豫劇要當先鋒。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到人民中去,拜群眾為師,老百姓喜歡什么就演什么,全心全意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出。要探索走出豫劇振興發展、文藝事業改革的新路子。要堅持以作品來說話,扎根中原沃土、緊跟時代步伐,統籌好傳承與創新,結合好傳統與現代,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十年磨一劍”的專注,打造更多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豫劇是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傳播力。多年來,河南省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創作出一大批影響深遠的經典劇目,展現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展示了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唱響了中原更加出彩的主旋律。大型現代豫劇《燕振昌》,通過燕振昌勸誡阻止村民上訪、解決村民吃水問題、解決南水北調工程房屋補償問題、弘揚孝道等5 個方面的故事,展現了燕振昌堅守信念、一心為民、真抓實干、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懷及其身為基層干部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燕振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應有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做到了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正是習總書記所倡導的“四有干部”的典型體現,也是新時期許昌市涌現出來的一位“最美基層干部”,是焦裕祿精神的具體體現者。豫劇《中原警事》以河南省許昌市公安戰線涌現出的英雄模范為原型,講述了中原某市公安局長魏民在“大接訪”中訪貧問苦、為民除害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多側面謳歌了公安民警愛民、為民、親民、助民的高尚品德和“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豫劇《村官李天成》以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黨支部書記李連成為原型,塑造了一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基層干部形象,較好地演繹了主人公李天成在困境中表現出的高尚思想,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群眾的一個藝術典范。2019 年3 月8 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劇中原型)在發言中談到了“農民的八個夢想”。聽了李連成的發言,習總書記說:“你今天講的這些,恰恰是我們廣大農民同志對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p>
新時期,文藝工作者要以習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用好深厚的群眾基礎、豐富的文化資源、良好的歷史傳承,加快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豫劇打造成為老家河南出彩的靚麗名片,讓豫劇弘揚中國精神,堅定人民信心、振奮人民精神。
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方面要求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扶持重點主流媒體創新思路,推動融合發展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形成新型傳播模式。新時期,在媒介融合趨勢中文藝創作與文藝傳播總體上取得了哪些創新發展,文藝創作與文藝傳播的影響力、價值觀和感召力出現了哪些新變化,以及不同藝術領域環境的新特征與思考等,都成為文藝界關注的焦點論題。
互聯網時代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強力推動了媒介融合,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傳播革命”,改變了文藝創作、文藝生產、文藝評論、文藝傳播的各個環節。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也發生著變化,隨之而來的文藝形式在生產與傳播方式上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今,新媒體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寬闊,傳播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給文藝的創作與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ヂ摼W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創作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提高網絡文藝創作質量,加強文藝正面引導力度,讓文藝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發揮價值引導作用,是擺在每個文藝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面對著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著無比豐富的源泉。同時,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的變化對文藝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真正做到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必須拿出與時代發展相匹配,與人民要求相適應,與新的審美要求相呼應的文藝精品力作。
在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背景下,文藝創作與文藝傳播如何更好發揮審美導向和輿論引領作用,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并富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能給文藝生態系統的維護帶來了新問題,但也為文藝引導帶來了新的可能,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中,文藝創作與文藝傳播形式的轉變是時代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在眾生喧嘩的全媒體時代,文藝創作與文藝傳播面臨諸多危機和挑戰。面對當前文藝作品傳播形態多樣化、傳播渠道多元化的特點,要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好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擴大文藝傳播的影響。
文藝傳播作為一個媒介行為,要對國家、民族、歷史、人民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在全媒體時代做好文藝傳播工作,讓低劣庸俗的東西少些再少些,讓有道德、有溫度、有品位的文藝作品多些再多些,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秀文藝作品日益強烈的渴求。媒體工作者要重視優秀文藝作品的新媒體傳播,加大文藝精品的傳播量,以全媒體的方式,以易于獲取、易于接受的形式推送文學藝術精品,讓正能量文藝作品隨手可取,取之受益,讀之心悅,從而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
媒體融合時代,文藝創作要“借勢借力”,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創新之路。一是要借助新興媒體技術之力,將新技術融入文藝創作內容中,進一步豐富內容傳播形式,提高網絡文藝內容的表現力;二是要借助廣大人民群眾之力,傾聽人民群眾心聲,關注現實議題,鼓勵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網絡文藝的創作中;三是要借助傳統文化之力,深入挖掘和開發傳統文化精髓,如:中原美學精神,從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四是要提高網絡文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強化網絡文藝的社會責任力;五是要提高網絡文藝評論的引導能力,構建健康、長效、活躍的網絡文藝生態。
綜上所述,新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把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兩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大會精神上來。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系統理解,融會貫通把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結合媒體融合的現狀,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精神轉化為做好新時代文藝創作的強大動力和思路舉措。要認識更加清晰,行動更加迅速,自覺投身藝術實踐,用真誠面對藝術、用創作面對人民。針對文藝領域存在的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等問題,文藝工作者要沉下心、伸下去,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讓文藝創作在人民群眾之中開花結果,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風。只有這樣,才能堅定人民信心、振奮人民精神,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