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軍
(鶴壁市生態環境局淇縣分局,河南 鶴壁 456700)
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已納入我國總的發展戰略規劃中。強調高質量提升經濟增長效率的同時,應能建設一個美麗中國及和諧的社會。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必須從基層抓起做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地方政府需切實發揮主導作用,整體推進生態建設工作,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進行科學的部署與管理。應積極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進行全面升級,最大程度發揮其優勢與價值,從農村到城市,所有人都能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相關部門應致力于綜合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創新能力,以保證高質量地完成各項部署與監管工作,為人們構建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提供優質的水資源。
相較城市,農村的生活污水量更大。面對嚴峻的農村污水處理工作,相關單位應做好統籌規劃和調研。著重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質的同時,應對水資源的二次利用進行深度的思考。所制定的污水處理方案,應切實處理好污水中的氮磷有機物質,并能對其中的病菌等加大處理力度。整體控制好總氮、總磷物質超標問題的同時,要對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用水的管理進行嚴格的監管。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相關人員需認識到“防重于治”的重要性。應注意增強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令他們在用水的過程中具備自覺節約用時和避免污染的意識。更多的普通大眾積極地參與到生活污水處理活動時,不僅在源頭上控制水大量污染的問題,還可從根本上提升水污染處理和管理的綜合質量。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產生良好的用水習慣,盡量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水污染問題。
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人們在解決一日三餐等基本的生活問題時,都會使用一定量的水,以此產生不同程度的水污染問題。以天為排放周期來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量還是較大的。若想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科學的控制污水量和水質。水質成分過于復雜的話,會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增加難度。
生物處理技術是基于生物科學形成的新技術,可對污水進行細致化的分解。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過程中,可利用生物處理技術優化水質。即將被污染過的水凈化成可再應用的水,結合氧化處理手段后,可大大提高水污染處理質量。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更易于普及和應用,可在具體的工作中進行靈活的調整和控制。
強力吸附附著或滲透到水中的污染物,是物化處理技術的顯著特征。利用這樣的方式和技術,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滿足工作的需求和要求,但不利于展現較高的污水處理效率。尤其,生活污水中混入大量的無法降解的塑料袋,以及形狀較大的污染物時,單依靠物化處理技術是不能展現良好的處理效果的。因此,在對農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要求,設計多樣化的應對策略,分別發揮不同污水處理技術的作用與功能。
生態處理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降解微生物的方法,達到處理污水的目的和效果。生物處理技術對土壤中的污水進行高質量的處理,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點。倘若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不強,操作不當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而利用生態處理技術解決濕地的水污染問題的過程中,需對整個區域的空間布局進行建模。通過模擬相關區域的生態特征,具體實施污水處理方案。采用這一技術手段,對人工濕地污水進行處理,雖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和成效,但對工作人員的技術應用能力要求較高,不易于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質量把關。
生活污水的產生是不可完全控制的,相關部門需能構建現代化的污水處理系統。注重控制水污染的同時,應能對各處產生的污水進行科學的收集,方便利用污水處理技術進行統一的處理。例如,縣鄉政府應加強生態建設,對當地的農民進行良好的知識教育,使他們對環境保護建立正確的認識。同時,應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資金投入,在各戶和各個街道安放統一的垃圾收集箱,以避免將白色垃圾隨意扔人污水池中加劇工作難度。地方政府應不斷加強污水排水系統的建設,將污水引流到指定的區域和位置中。發揮地下排水管網的功能,使污水流入專門的管道和污水處理池中。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杜絕因人為因素加大污水的處理工作量。需基于監控系統約束人們的用水行為,杜絕過度用水和惡意污染的不良行為。通過監管機制的優化、高新技術的應用,全面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質量和效能。此外,管理人員在引進和使用生物處理技術、物化處理技術、生態處理技術的過程中,需做好前期的調查與資源整合工作。根據水污染的情況,制定適合的污水處理方案。精準進行決策定位,以保證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作用。
人才培育和利用,是展現良好污水處理成果的關鍵。對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既要積極引進生物濾池技術、物化處理技術等,利用技術本身功能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還需發揮人才智慧的作用與價值。地方政府應加強職業培訓力度,結合目前的常用的幾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制定科學的培訓方案。組織各地技術人員積極參加業務提升培訓活動,以保證他們深層次的了解技術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時,面向具有不同資質和學歷背景的培訓對象,應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教會他們熟練使用計算機系統,且能從海量的網絡數據庫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在全面提高培訓人員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還要強化他們的信息素養,以保證他們具備極強的崗位勝任力,高質量和高水平的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而只有做好地方的基礎建設,才能助力我國整個生態系統的優化。通過培育出大批優秀的人才,以達到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創新能力的目的。
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既要體現技術性和信息化,還需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契合性。無論是研究新的污水處理技術,還是從外部引進新技術,都必須結合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污水處理技術。相關部門應對農村的污水的來源、產生的原因、既定的自然環境和空間布局等,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應利用污水處理技術控制污水形成的量,并采取分類處理的方法改善生態環境。負責人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優勢,對污水處理的相關信息進行高度的集成。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了解污水的處理的問題和現狀。根據污水處理技術的主要功用,制定科學的應對方案與措施。例如,利用生物技術對農村污水進行處理,并結合氧化工藝進行過濾和優化,并將其應用到農田灌溉中。這樣,不僅有效的處理被污染的水,還可將其進行廢物利用,以免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問題,相關人員必須懂得靈活變通,制定多樣化的污水處理模式和方案,以解決不同的污水處理問題。真正發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優勢,為人們創建健康和優質的生存空間。
結語:總之,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對生物處理技術、物化處理技術、生態處理技術的優勢與不足建立正確的認識。在實際開展污水處理工作的過程中,能靈活變通的應對各種工作難題與困境。不被單一的技術原理所限制,應根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或研發污水處理技術。同時,在制度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建立新思路與新策略,以應對復雜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