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丁娜
(陜西華地勘察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近年來,紅色旅游消費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如何講好紅色故事,增強文化內涵,創新發展形勢,促進業態融合,成為目前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通過挖掘紅色文化,將文化資源與旅游要素深度融合,使紅色文化與旅游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實現新業態、新功能、新產品的轉型升級。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并歸納紅色旅游類型,提出每類紅色旅游創新發展的思路,為各類紅色旅游景區創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探索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
2004 年國務院頒布的《2004-201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作為我國特色的旅游形式,兼具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四大功能,發展紅色旅游對于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繁榮復興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我國紅色旅游發展主要是由革命紀念地演化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繼而演化為紅色旅游景區,紅色旅游景區游覽形式主要以靜態參觀為主,部分紅色旅游景區還停留在遺址參觀、圖片和物品展示階段,展示內容雷同,展示方式單調;還有一些景區未能很好與當地資源、風土人情相結合,缺少特色。總結來看,主要問題是紅色旅游產品種類單一,缺少可互動、可體驗性產品。隨著紅色旅游市場的火熱,參與紅色旅游的游客呈現出年輕化、家庭化趨勢,依托大數據及高科技手段,紅色旅游產品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旅游成為重要的“社會課堂”。
紅色旅游景區一般按產品內容類型分為紀念場館型景區、紅色生態型景區、紅色民俗文化型景區及多業態綜合型景區四種類型,以下將分別對四種紅色旅游類型進行詳細闡述。
紀念場館型景區一般為原址觀光模式,即依托革命舊址的歷史文化,建設成為以游覽觀光、互動體驗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遵義會議舊址等。
紅色生態型景區主要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即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到生態旅游產品體系里面,用“紅色”文化感召,“綠色”資源拓展,增加紅色旅游吸引力。具有代表性的是井岡山旅游風景區、西柏坡紅色旅游景區等。
民俗文化型景區將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巧妙融合,即在文化興旅的大環境下,把當地特色民俗文化作為基底,紅色歷史文化作為媒介,打造民俗體驗、展示紅色精神的旅游項目,并通過豐富的旅游形式,增強參觀者的游覽體驗。具有代表性的是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等。
多業態綜合型景區以紅色旅游資源為依托,借助自然、人文、民俗等多種資源,延展紅色旅游產業鏈,在紅色觀光、體驗基礎上,進行多業態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紅色研學基地、民宿度假、主題街區、戶外休閑等主題活動,增加紅色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停留時間。具有代表性的是照金-香山景區、圣地河谷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等。
紅色旅游景區的共同特點是紅色文化資源,而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的特色打造,根據紅色旅游景區的類型,在“紅色”中再挖“特色”,將紅色旅游資源與當地特色資源有機結合,通過智慧科技等手段,打造富有主題的紅色旅游產品。
紀念場館型紅色旅游景區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引入互聯網、VR、全息投影等新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強化紅色景區歷史現場感的營造,突出情景化、歷史感、真實性,增強紅色革命的故事性、趣味性和體驗性。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設計策劃了“中共一大·回到1921”發現之旅的活動,活動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參觀者在這趟旅程中利用手機端頁面,根據現場提示的引導,作為“當事人”接受“任務”,以紀念館內的展品為線索逐個解開不同的“任務”和“謎團”,“經歷”相關的歷史事件;并且通過多媒體和互動展示營造氛圍,以情景式體驗感染參觀者,讓參觀者在完成任務中深刻了解那段崢嶸歲月。這趟旅程讓游客從“參觀者”變成“參與者”,讓普通的游覽參觀變得更加有趣的同時,增加了游客的獲得感。
生態型紅色旅游景區以自然環境為載體,浸入紅色文化,開展以體驗式和趣味性為主的體驗性產品,通過各種活動形式和互動體驗,講好紅色故事,豐富旅游產品和品牌。
井岡山旅游風景區策劃了重走一次長征路,吟誦一首長征詩詞,聆聽一堂黨課,學唱一首紅軍歌,吃一頓紅軍餐等體驗活動,讓游客來體驗紅軍當年的艱苦生活。通過讓游客親身參與的方式,在井岡山的高山田園中進行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游客對井岡山精神的理解。
民俗文化型紅色旅游景區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實景演藝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利用影視、實景演出、角色扮演、互動游戲、文創體驗、文化活動等方式,增強參與度,深化體驗感,使游客在穿越時空的體驗中更加全面地感悟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從而升級紅色旅游體驗。
延安革命紀念地就呈現這種方式,在這片黃色土地上運用大型舞臺劇的形式呈現紅色歷史。延安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棗園的燈光,楊家嶺的禮堂和清涼山的紅色電波;這一座塔、一條河,一排排窯洞讓游客感受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創作了《延安保衛戰》、《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大型紅色實景演出,將歷史與文化、藝術與科技完美融合,帶領游客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一批批游客帶來一場場紅色的視覺盛宴。
多業態綜合型紅色旅游景區可以通過豐富紅色旅游業態,創新紅色研學產品,以紅色旅游為依托,開展課堂教學、場館參觀、素質拓展、文化展示等多樣化的特色活動,打造復合型紅色旅游目的地。
圣地河谷金延安利用現狀建設場地,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推出迎合當下潮流的產品,將紅色文化體驗、紅色培訓基地、創新業態延伸(展覽館、主題餐廳、主題民宿、主題活動場地)、特色旅游購物相結合,在紅色研學上發力,延伸市場客群,開展多業態融合的紅色旅游產品,創造新的經濟活力。充分發掘延安革命圣地這張金字招牌,與延安市周邊的紅色景點串聯打造領袖腳步之旅主題游覽線路。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過對四種紅色旅游類型景區的研究,期望為紅色旅游景區開發和運營提供方向,根據歷史事件和地域特色突出個性化、特色化,通過運用聲光電、視頻影像、場景還原,實景演藝,再現歷史,講好紅色故事。但紅色旅游景區一般位于交通不便,可達性較差的地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系統完善,未來將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各類旅游信息化服務,探索建立紅色旅游服務平臺,積極開發符合景區特色的體驗型旅游項目,打造具有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為紅色旅游景區轉型升級提供思路,更好的展現紅色旅游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