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升
(貴州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貴州 福泉 550500)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重視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幼兒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如果教師一味采用傳統模式,不僅無法激發幼兒的參與激情,也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要轉變辦學理念,要打破傳統教學觀念束縛,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培養學生編創能力非常重要,更是推動該專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幼兒舞蹈,更是學前教育專業重要的課程,能夠開發幼兒智力,讓幼兒手腳協調,有效提高幼兒的藝術興趣。從學前教育專業現狀來看,大多數學生都缺乏編創能力,都是按照傳統模式學習。因此,探討提高學生的編創能力具有教育意義。
事實上,要提升學生的幼兒舞蹈編創能力,就應該先分析影響提升的因素,只有在化解影響因素基礎上采取措施,才能夠實現提升效果。從日常教學分析發現,其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如下:
從舞蹈角度來看,編創舞蹈事實上就是創新,就是在現有舞蹈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要進行創新,需要學生能夠厚積薄發,只有讓學生真正擁有編創意識,在設計舞蹈時首先就能想到編創,這樣才能夠真正進行舞蹈編創。但是從教學實況可知,這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學生面對幼兒舞蹈時根本沒有想到需要去編創,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在教學中發現,只要涉及到幼兒舞蹈相關課題,學生第一時間就想到上網搜索幾個,或者通過其他渠道尋找幾個。而且高職院校在幼兒舞蹈教學時,也是重點培養學生的基本功,每堂實踐課都要求學生練習練習,根本沒有重視編創。這兩方面因素,造成學生缺乏編創意識,潛意識就不重視編創的作用。
其次,因為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根基較差,學習習慣不好,遇到事情不會其審視,自然審美能力也有限。要具備舞蹈編創能力,就必須要見識各類舞蹈,要具備廣博的舞蹈知識,同時還必須要具備發現美與欣賞美的直覺。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缺少這些因素,不喜歡學習,甚至還厭惡學習,連課堂上都無法集中精力,課余時間更不會自覺看書和拓展知識。這種基礎知識與學習習慣,自然無法擁有發現美的能力。
從幼兒舞蹈教學發現,教法方法比較傳統,急需結合教學要求進行改進。教學方法不足體現如下:
首先,很多教師所用教法比較傳統,教法單一,課堂上依然是既當導演又當演員的模式;幼兒舞蹈實操時,教師將需要教學的動作進行示范,邊示范邊講解,然后讓學生自行模仿練習,如果老師有責任心,在學生練習時還會從旁進行指點,糾正學生不對地方;如果老師沒有責任心,基本上就靠學生自己練習即可。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忽略學生真正需求,學生只能機械模仿,能動性較差,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然難以提高學生編創能力。
其次,教師忽略課余時間的重要性;許多教師都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當堂知識能夠當堂消化,根本沒有重視課余時間的拓展。事實上,幼兒舞蹈編創所涉及知識點比較多,如果只是依靠課堂的時間,學生難以將所教授知識全部吸收,更無法進行創新,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編創能力提升。
事實上,提高學生的舞蹈編程能力,是幼兒舞蹈教學的目標。教師應該結合影響因素,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編創能力。
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編創能力,就必須要先全面了解幼兒心理特征,這一點對編創舞蹈是否能吸引幼兒非常關鍵。無論多么有創新的創意,只有讓幼兒喜歡,幼兒能夠積極參與,這就是成功的舞蹈。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多與學生分析幼兒心理特征,而且尋找合適時間到幼兒園,與幼兒面對面交談;同時要求學生返校后,要針對交談記錄分析幼兒特征,只有全面了解幼兒所想所喜歡,再結合其特征對舞蹈進行編創,才能夠吸引幼兒眼球,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
對于幼兒而言,激勵非常重要;每一個孩子都屬于獨立個體,彼此間還會互相為榜樣。只有教師合理給予贊揚與賞識,合理運用指導性批評,才不會激發幼兒逆反心理。比如幼兒跳了一段舞蹈;雖然舞蹈跳得不好,教師不能直接批評,應該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賞識:xx,你在某方面做得非常棒,如果把另外方面做好,就更加棒了。這種指導顯然比直接指出效果好很多。在舞蹈教學中,幼兒教師必須要關注孩子每個進步,不斷鼓勵,不斷賞識,就能夠將孩子的學習熱情推向另一個高潮。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要具備表揚與鼓勵的能力,同時還要將這種能力融合到編創能力中,要學會贊美孩子,才能夠讓還表現出超乎想象的潛力。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忽略了提升學生激勵人的能力,導致編創能力無法提升;有一些學生雖然具備舞蹈編創能力,但效果都不佳。
首先,學生必須要創新意識;當學生掌握一定舞蹈相關知識后,就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提出個人想法,通過師生、生生交流;這樣能引導學生更深層次認識舞蹈;隨著不斷積累,就可以激發學生編創的熱情。
其次,提高審美能力;學生對幼兒舞蹈具有審美能力,這是編創的基本保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欣賞多類型舞蹈,而且還要分析各類舞蹈的優缺點。教師要多與學生展開討論,加深對編創的認識,不斷提高其編創能力。
首先,改編動作;對于許多學前教育學生,還不具備編創能力。初學時,要求學生模仿大量的幼兒舞蹈作品,不斷提高自身知識與綜合能力;比如掌握音樂的節奏,衡量舞蹈動作標不標準。教師必須要加強監督,確保改編能夠達到效果。當學生掌握基本舞蹈內容后,可適當加入個人想法對舞蹈進行改編??筛木巹幼黜樞蚧蚣尤胍恍┬聞幼?,可由學生提出來,師生共同改編舞蹈,再由教師進行評價,逐漸引導學生培養改編的習慣。
其次,創作舞蹈動作;學生通過改編已經具備一定編創能力,就可以邀請學生創作舞蹈動作。剛開始受到知識欠缺、動作了解極少等各種因素影響,學生所創動作不連貫。因此,教師就要規定動作及范圍,引導學生去創作新舞蹈,不斷積累幼兒舞蹈的動作素材,提高學生編創能力。比如,要求學生改編《兩只老虎》時,可各變換舞蹈動作順序,還可適當增加難度。從簡單的跑跳動作,改編成兩幼兒互動拍手,或者兩人追逐動作。采用改編及創作相結合,讓學生腦海中充滿豐富的動態信息,逐漸提升其編創能力。
總之,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編創能力;高職院校與相關教師都必須要高度重視,要采用多元化教學進行培育,不斷改革教學法,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編創能力,才能培養出高綜合素養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