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蓮
(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引言:近年來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外宣工作,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需要向國際社會傳遞關于中國的客觀信息,也需要向世界解釋中國的理念和政策。新疆在中國占據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進一步發展,新疆也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貨運集散中心,亟待我們將新疆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政策,吸引外商的優惠宣傳出去。而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將會嚴重影響各國間的交流,也極易讓外界對中國產生誤解,在國際社會中就會對我國進行片面報道。所以,外宣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建立各國間的溝通橋梁,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進而維護國際形象。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特殊性。就整體結構和表達方式而言,英語是形合性語言,而漢語則是意合性語言。英語的表達傾向于通過固定的結構和方式、清晰的邏輯連接詞、正確的時態和恰當的標點符號等實現。漢語則偏重于意義的傳遞,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多動態的語言結構,句型結構之間的顯性意義不明顯。
每個民族,它們都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各個民族在社會背景、語言結構以及傳統習俗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區別,對于外宣翻譯活動來說,文化因素起著關鍵性作用。文化可以充分體現出這個民族獨特的社會傳統以及道德標準等,語言就是這個民族文化傳播的關鍵載體。所以,我們可以把外宣翻譯認為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在外宣翻譯活動中,想要單純借助語言來展現各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是非常困難的。
想要實現原語以及目的語的精準變換,對翻譯者而言,應當深入研究原語以及目的語間的聯系,將其進行對比,這樣才可以實現這兩種語言信息的均等關系,以便更好地激發讀者的情感。在外宣翻譯中,文本翻譯是比較特別的體裁,要求翻譯人員不但要擁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也應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在進行翻譯時,特別是對外宣文本進行翻譯,要求翻譯人員不但要全面分析文字自身方面的問題,還需要結合原語的深層內涵,比如想要體現的文化信息,深入分析兩種語言在文化上面的區別,若是不能全面分析,將很難理解翻譯文本,也會誤導讀者,錯誤理解原作的思想。所以,翻譯人員代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對其整體素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生態翻譯學”起步于2001 年,全面展開于2009 年,涉及到生態學(Ecology)和翻譯學(Translatology),因此,是一項具有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研究。生態學是奠基于整體主義的科學,其研究方法強調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整體性。胡庚申教師曾指出,翻譯就是指翻譯人員去適應翻譯的生態環境,并進行的可選擇性活動。在生態翻譯學理論中,針對翻譯的過程,要求翻譯人員應該重視“三維”的轉換,其中包括語言、文化以及交際。在實際翻譯時,要求翻譯人員不但要掌握語言方面的轉換,還應該在文化內涵以及交際意圖上面,實現語言的傳遞。
在胡庚申教授的研究報告中,對“翻譯生態環境”進行了定義,它主要是由原文、原語以及目的語組成,將語言、文化、讀者以及交際等有機融合的整體,能夠實現多方間的互動以及交流。其組成要素有原語、原文以及目的語系統,在此基礎上就組成了翻譯人員以及譯文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它不但對翻譯人員的選擇以及適應性因素進行約束,也是翻譯人員能夠從多維度層面適應以及選擇的參考。
翻譯可以體現出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對翻譯活動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翻譯人員。在翻譯適應選擇論中,明確指出翻譯人員不但要做到適應中有選擇,也應做到選擇中有適應。首先是要適應,也就是翻譯人員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其次是要選擇,是在適應翻譯環境的基礎上,對譯文進行選擇。在進行翻譯活動時,翻譯人員應該遵循翻譯選擇論,來選取翻譯方法和評價標準等。
1.放空策略
該策略要求翻譯人員在開展翻譯活動前,需要盡可能地讓自己放空,以便改善翻譯生態環境。雖然翻譯人員有著夯實的語言基礎,還有一定的原語以及目的語的文化背景,但是還是會被本族觀念以及個人經歷等影響。所以,按照生態翻譯學觀點來看,想要更好地解讀原語作者的觀點,并讓譯品能夠同譯語的生態環境達成一致,就需要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讓自己完全放空,防止由于其價值觀等因素造成的影響,促使翻譯人員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原文,去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
2.增補策略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若是在原語文化中存在的眾多信息,在目的語文化中不能發現與之相等的信息來變換,這將會對讀者的理解能力造成影響,這個時候就需要翻譯人員及時運用增補策略來填補空缺的信息,一般都是借助意譯加釋的形式完成。增補式翻譯既保留了原語的文化因子,又可以將意思傳遞出去,做到音譯同行。如對新疆美食烤包子,即可以翻譯為:Samsa or baked dumpling with stuffing of onion and minced lamb.
3.接近策略
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想要實現多種翻譯效果,翻譯人員一般會借助多種翻譯策略來達到目的,讓譯文同原語的生態環境更加接近,或者是讓其同目的語的生態環境相接近。在某個角度來看,該接近策略同翻譯中的異化以及規劃有著相似之處。如:肉馕Uygur pizza 及肉夾饃Chinese hamburger 此類翻譯就基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即:外形和烹飪手法大同小異。想要充分體現原語文本的文化內涵以及語言風格,要求翻譯人員要同原語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在翻譯作品中要留有原語文本的文化信息以及語言特點。相反,若是想要滿足讀者的需求,在進行翻譯時就需要加強譯作的接受度以及理解度,要求翻譯人員在進行翻譯時,應該使其更接近譯語的生態環境,將原語文本中的語言結構、文化內涵等進行變化,讓它更加接近目的語文化。在實際翻譯中,這兩種方法都能較好地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還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翻譯人員需要學會分析利弊,從而找到翻譯的切合點,以便較好地滿足讀者的不同需求。
4.翻譯自然化
同傳統的翻譯方法有著一定的差異,想要加強讀者對原語文本意境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自然化的翻譯策略,該方法能夠對自然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物體進行模擬,在進行翻譯時,將詞以及句子的表達方式加以變換。對生態翻譯學來說,每一個翻譯策略的提出,都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比如:烏魯木齊邊境貿易洽談會的口號“讓新疆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新疆”通過直譯可以翻譯為“Let Xinjiang go towards world and let world know Xinjiang.”在語言語法上無懈可擊,但是在目的語語言文化生態中很難被接受。所以,可以基于動態對等的原則,從跨文化視角及交際維度整合目的語話語邏輯翻譯為:“Open Xinjiang towards World”,從而使得譯文可讀性大大提高而且貼近自然。基于相同的翻譯環境,借助單獨一個或者多個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將其融合運用,有利于提升翻譯文本的質量,結合多種外宣需求,來選擇翻譯策略,可以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外宣翻譯活動。
在進行翻譯時,要求翻譯人員應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比如詞匯的選擇等。也就是所謂的“適應以及選擇”,要求翻譯人員同翻譯生態環境相適應,以此為基礎他們有著很大的選擇權,以使其同生態環境相匹配,能夠充分展現出翻譯人員的主體性。對翻譯活動來說,它是多維性的,根據有關研究顯示,判斷翻譯作品的成功與否,要從“三維”方面進行判斷,也就是要從文化、語言以及交際這三個方面進行判斷。另外,翻譯人員本身具有的審美情趣,再加上具備的藝術修養,結合市場的反饋信息,比如讀者以及專家的評論,都可以作為作品的評價標準。
結論:綜上所述,生態翻譯學不但是跨學科產物,它還是翻譯學理論深入研究的轉型。對于生態翻譯學來說,它不但從宏觀角度進行了研究,還立足于翻譯人員的角度,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系統性理論以及方法,對翻譯人員的“適應以及選擇”進行了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翻譯對策,以使外宣翻譯時,翻譯的文本能夠精準傳遞其中所含有的文化信息,促進中國走向世界,并讓全世界對中國更加了解,推動外宣活動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