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梅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生態環境監控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大氣環境的監測布點,不僅能夠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獲知當前階段的大氣環境污染狀況,還能夠從環境保護層面對工業生產發展模式進行較為先進的理論指導。因此從這兩個方面來看,進行大氣環境科學合理的監測布點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得大氣污染問題得到控制,使得空氣質量有明顯的提升。
首先,大氣環境監測成為人們獲取大氣質量相關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大氣環境監測可以有效分析出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種類、濃度、分布趨勢,判斷大氣質量是否符合國家制定的大氣質量標準,及時掌握大氣污染情況,并基于監測數據編寫環境質量報告。第二,根據環境質量評價報告,其相關數據可以為相關政府部門制定《環境保護法》提供數據支撐,為修訂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提供依據。第三,如果監測跟不上會為環境安全留下眾多隱患,通過長時間的數據可以分析大氣質量變化規律及未來發展趨勢,使相關部門做出相應預測,以便采取措施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預防。
由于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保護相對滯后等歷史原因,大氣環境污染欠賬太多,部分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觀念沒有完全轉變,在制定相關政策、規劃時缺乏對大氣環境保護的通盤考慮,加之監管、執法力度不夠,企業負責人環保意識缺失,偷排、漏排現象嚴重,導致大氣污染加劇。
隨著大眾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導致汽車尾氣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尾氣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顆粒物、碳氫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物質易與空氣中的揚塵、煤煙發生反應,造成大氣的混合型污染,不僅讓大氣環境持續惡化,也增加了保護治理的難度。
大氣環境監測布點要結合被監測區域的污染程度,兼顧不同功能區狀況,在高、中、低等各污染程度不同的區域布設一定數量的點位,并在工業集中、污染嚴重、人口密集等重點區域增設相應的監測點位,盡可能全面收集反映被測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現狀。
大氣環境監測布點要首先考慮所選取的監測點位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同時避免無效布點的出現,以確保采集的數據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該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如設置監測點位應避開污染源和障礙物,主導風向上風口應適當減少布點,下風向適當增設監測點位。
由于大氣環境監測需要通過比較較長時間段的監測數據,用以分析被監測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狀況,故在監測布點時,要充分考慮到采樣條件的一致性,避免因條件不同產生干擾,以確保獲得具有可比性的監測數據,一旦監測點位確定后,不可隨意改動。
大氣環境監測點位的布設要科學合理。需要根據被監測區域大氣污染實際情況和污染程度,對布點的高度和位置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布點高度選擇1.5 米到2 米之間,因為這個高度最能真實反映大氣環境對人體的影響,若要監測其對植物的影響,則應在植物葉面中心部位等高處設置監測點位。同時,布點位置要開闊平坦,且采樣口水平線與周圍建筑之間的夾角不超過30 度,這樣定位才更加具有科學性。
網格布點法需要對大氣監測區域進行網格劃分,保障網格劃分的均勻性。其將監測區域的地面按地理坐標劃分成若干均勻方格,采樣點可設在方格中心。人們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環境污染情況、人口流動情況和具體污染源等,清楚了解網格大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最終保障網格選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得數據分析結果準確。
所謂的功能區布點法,指的是以功能區劃分來進行布點密度以及布點力度的改善。對于目標區域內重度污染的區塊,相關技術研究者需要加大布點密度以及布點力度,由此來獲得更為詳細與精確的信息。而對于污染程度較小的區塊,可以適當減小布點密度與布點力度,這樣一來,不僅經濟成本的投入能夠獲得節約,人力資源的投入成本也能有所下降。但正如前面所說,想要做到科學合理的功能區布點,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在進行布點之前就需要對目標區域內的功能分區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只有在準確的了解的目標區域內,哪些區塊為重度污染區塊,哪些區塊為輕度污染區塊之后,才能夠科學合理的使用功能區布點方式,對相應的區塊進行布點力度與密度有所區別的監測布點。如果相關工作人員在使用功能區布點方式進行布點之前,對有關區域內的功能區塊劃分并不了解,那么相關布點很有可能誤差,這樣一來,目標區域內的大氣環境監測布點數據結果的真實性與精準性就有待商榷。
同心圓布點法是指確定污染源后,以此污染源為圓心后畫出不同半徑的同心圓,然后畫出不同的軸線,軸線與同心圓的交點即為布設點位。這種方法適用于多個污染源的地區,能夠對多個污染源進行有效監測。但同心圓布點法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對于主導風向明顯的地區較為適用。所以在使用時要注意考慮風向問題,比如,上風少、下風多的地區就比較適用。
扇形布點法在監測單個污染源時有著不錯的應用效果。其中,扇形布點法中的采樣點多布置在下風向,數量不宜過多,建議布點數量為5 個左右。在運用扇形布點法時,監測人員應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合理的選擇布設點位與布點數量,并對擴散系數、季節以及風向等因素予以綜合考慮,以此來提升扇形布點法的監測精準度,同時也可降低監測成本投入。
當前大氣環境監測點布設過程中缺少對季節因素和氣象因素的分析,因為隨著季節不斷變化,受氣溫、濕度、氣壓等因素影響往往會降低布設點檢測的準確性。例如在風速較小的情況下污染物擴散較慢,那么檢測也就相對穩定;反之,若在春季大風季節會造成污染物擴散較快,對監測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要積極使用動態貼近度法模型,結合不同時期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計算,不斷提高監測點準確性。
在進行大氣環境監測布點設置時,應盡量避開污染源,綜合各方面因素設置合理的監測距離。若處在污染源處可能導致監測數據大于實際結果,所得出的數據不具有代表性與可信性。另外,布點設置時應該減少障礙物的影響,通過避開污染源與障礙物,盡量增加監測結果的精確度。
首先根據大氣質量監測布點目的,制定大氣監測項目及范圍,執行具體的評價范圍和標準。其次是要調查需要被監測區域的環境現狀,掌握被監測區域的歷史、現實大氣主要污染物分布、產業結構及資源分布等;再次是選擇合適的監測分布方法,以網格布點法為例,對被監測區域的大氣質量現狀設置一定范圍大小的網格區域,相對應的人口密度較小的設置范圍適當擴大。建立大氣污染擴散模型,模擬網格濃度分布特點及規律。第四是要進行監測點位分布數量優化,經過數據分析及被監測區域的現狀調查,計算出所需的最少監測點數量。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監測點位,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后期要對監測區域的監測情況進行評估,在持續的優化處理。
總結:人類的繁衍生存與大氣環境質量有著緊密聯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日益加快,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成了制約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環境監測部門而言,要認真開展大氣環境監測工作,不斷優化采樣點的布設,確保大氣環境監測結果可以如實的反映我國大氣環境質量狀況,為后續大氣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