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宋萍
(贛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引言:為了進一步促進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提升產業的整體創造力,我國現在大力培育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陣地,要在很多方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升。勞動教育是當前較為新穎的一種教育模式,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有重要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現在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對于國家的整個經濟發展來說,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戰略的不斷實施,都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手段。高校現在在積極進行勞動教育的發展,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的繁榮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流通。因此,發展和推進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高校在通過勞動教育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時,教師應積極把握現在的市場需求,對學生進行新思想、新形勢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對市場發展和行業需求有一個明確的把握[2]。勞動教育的發展對于促進高等教育改革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應該有足夠的實踐能力。因此,勞動教育要求做到切實安排實踐任務,要在結合本校實際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適應社會需要和市場發展的調節。對于高校來說,現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要做到符合當前國家產業發展的規劃。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向創新型產業結構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精英。高校對創新型、實踐型人才進行培養,需要與“互聯網+”戰略相結合,這樣才能夠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為我國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會進入社會,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與認知水平都比較弱,又因為處于職業生涯的初期階段,會有很多難以應對的困難。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常常會感到非常大的壓力。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獨立品質就變得非常重要[3]。這一方面指的是學生所具有的批判精神,而另一方面,指的是其所具有的批判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提高批判的思維能力需要在充分了解當前市場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實踐內容進行創新,并不斷尋找解決方式,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效率與行動效率的提高。
現在,很多高校進行勞動教育時不重視工作實效性與課程教學的聯系,在對學生開展具體的指導工作時有很多遺漏點,使得學生的實踐內容與產業的實際發展有一定的脫節。勞動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很多變成了高校安排一些比較淺顯的課程講解,這些都沒有能為學生實際的職業規劃做相應指導[4]。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勞動教育工作沒有能夠實現系統化、理論化的進行教學,從而也沒有辦法彌補學生實際操作與專業課堂學習之間的差距。
高校在進行勞動教育時,經常會發生具體的指導內容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勞動教育的發展幫助學校進一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但是很多時候,勞動教育體系過于注重實踐水平的提升又會忽略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提高和職業水平的全面發展。這種缺陷會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社會的實際發展[5]。在現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帶動下,各行各業需要的是能夠促進產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對人才的專業能力有要求,對其新媒體技能也有相應的要求。落后的指導模式無法在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教育與指導。
在高校中,很多勞動教育體系中的教師是學生的輔導員,或者是其他部門的一些行政人員,這就降低了勞動教育實踐的專業性。而且這樣組成的教師團隊比較分散,團隊整體素質不高,在具體的實踐指導工作上就會有很多不足,這是專業團隊所沒有的。這樣業余的教師隊伍所帶給學生的就很有可能是不專業的勞動指導。專業的教師團隊能夠對就業指導規劃做出詳細的規劃,能夠科學地進行分工,成系統的對工作進行梳理和安排,對促進勞動教育實踐工作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推動意義[6]。
就我國現在的高等教育狀況來看,基本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相應的勞動教育課程亦是如此。學生學習到的就業知識一般也是教師了解到的,這就使得學生自己與就業信息有一定距離,很難直接進行自己的理解[7]。如果沒有在勞動的場景下進行實際操練,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如果教師只是將專業理論知識與相應的一些職業內容進行連接,卻沒有讓學生直接去實踐,就會使得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相分離,違背了勞動教育本來的意義。因此,高校應該進行相應的技能實訓,將職場“搬運”到課堂中來,從而使學生在模擬進行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對相應問題進行解決。另外,對于課堂練習來說,當有學生在進行實踐時,別的學生也可以在觀察與討論中明白就業的相關認識。這種實踐的引導課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狀態,體會到真實的職場環境,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關于相關專業的勞動實踐指導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熱情與積極性,促進勞動教育成效性的提高,實現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
對大學生的勞動實踐指導來說,還應該將指導的具體模式與企業相掛鉤,從而促進勞動實踐指導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具體來說,高校可以加強與校友的聯系。優秀校友參與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工作,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對于大學中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校友工作經驗座談會,來向他們灌輸基本的勞動常識,讓他們能夠了解到實踐過程中需要具備的一些必要素質。并且通過優秀校友的工作經歷,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職業競賽,還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完成自己的勞動實踐[8]。另外,校友可以開設一些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選修課,或者創建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能夠通過課程和活動更好地理解專業實踐的重點。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校友可以通過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輔助大學生,讓校友在參與過程中帶領大學生一起提升勞動實踐能力。
上文已經說到,高校勞動教育中教師的不專業性對勞動實踐指導工作的繼續開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那么進行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其專業性就變得非常重要。高校應該組織勞動教育教師專業培訓,這種專業培訓應該著重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還有一個是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這樣對推動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在現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帶動下,各行各業需要的是能夠促進產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對人才的專業能力有要求,對其新媒體技能也有相應的要求。高校可以招賢納士,多聘請一些勞動教育領域中的專家來進行教學指導,這樣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指導水平的基礎上加大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與融合,因此提高教師的新媒體素養也十分關鍵。同時也可以利用新媒體閱讀的方式提高教師團隊的專業程度,加強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9],實現好、發展好勞動課程教師專業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構建出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專業的教師團隊能夠對就業指導規劃做出詳細的規劃,能夠科學地進行分工,成系統的對工作進行梳理和安排。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專業性的指導,能夠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其促進作用。在人才培育和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高校進行勞動教育實踐創新,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白當前的發展形勢。
勞動教育要求教師切實安排實踐任務,要在結合本校實際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適應社會需要和市場發展的調節。對于高校來說,現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要做到符合當前國家產業發展的規劃。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向創新型產業結構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精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高校不僅要引導學生熱愛勞動,還要提高其職業素養,這是勞動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