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楠
(煙臺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山東 煙臺 264000)
博物館的文物每一件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對于歷史研究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和延續。因此對于博物館來說,文物的保護首先要保證的就是文物的安全和完好,其次還要注重其文化價值的充分挖掘,伴隨現代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也應與時俱進,運用現代科技更好地保護文物、管理文物。
博物館所展覽的文物大都屬于年代久遠、極易遭受損壞的歷史文化遺產,離開博物館存放在任何其他場所,都不能保證其保存工作的專業性和定期維修的細致要求,更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價值;另外,博物館作為歷史文物集中匯聚之地,不僅對文物有保存和展覽等作用,更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整合空間,通過將相關聯的歷史文物、文獻進行集中展示,將不同歷史階段、設計特點、文化內涵的文物進行集中的展覽,形成一個連貫的文化長河,讓觀覽的人們有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觀賞感受。
博物館是一個面向全體大眾的文化輸出場所,普通大眾可以通過博物館與珍貴的歷史文物有一個近距離的觀察和感受,這對于大眾文化素養和歷史素養的提高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于歷史古建筑的保護和文物的發掘、保護,都離不開大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支持,通過對博物館中精美、珍稀古代文物的觀賞,或者讓觀賞者親身體驗文物發掘過程的艱辛和樂趣,以此有效提高大眾對古代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樹立,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共同維護文物,減少經濟建設和城市化建設中對歷史文物的人為破壞現象,或者盜墓、文物倒賣等違法犯罪行為所導致的珍貴文物私占、損毀甚至流入境外等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況的發生。
應對當下世界文化交流的多元化和大格局的發展趨勢,我們的社會文化發展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復雜的世界文化格局和形態中保持中國特色、走出中國風采,讓世界看到東方大國的風范,又不至于丟失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底蘊,是當代中國人,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要思考的問題。而文化歷史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停駐、保留的“時間空間站”,是當代年輕人學習歷史、銘記歷史、感受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和場所,也是中華大地幾千年文明的一個縮影,無論任何時候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為中國照亮前行的道路,為國人提供來自祖先豐厚的文化寶藏和生存智慧。
對于進到博物館內進行觀覽的人群,以學生為主,社會人群為輔,因此博物館對于自身教育意義和宣傳意義的體現一定要充分而具有特色,特別是對于一些有想象空間和動手空間的觀覽項目,博物館要勇敢嘗試、推陳出新,為低齡參觀者帶來充滿趣味性的游覽體驗。以古猿人游覽區為例,小學生普遍對“恐龍”“化石”“遠古生物”等有興趣,那么博物館就可以開辟出一塊區域,作為古籍挖掘工作的“體驗區”,旁邊可以擺放一些原始人的模型、陶器、已經滅絕動物的模型等等,增加挖掘者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在安靜中進行,不會給其他游覽者造成打擾,更讓學生們在相對嚴肅、神秘的氛圍內學習到挖掘工作的重要性。
進而,由于當下有很多人民群眾,還對文物保護缺乏一定的認識,認為珍貴文物可以私有、可以買賣,對文物沒有很好的保護意識,致使很多文物在進入博物館之前都遭受了一定的破壞,更有商人在私底下進行文物的買賣,文物在買賣的過程中遭受損傷,甚至有被販賣到國外的危險。
因此,為了加強公眾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可以在一些受到破損的古籍文物展示區,設立一些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展示板,讓人們對“盜墓”“倒買倒賣文物”“破壞文物”等行為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法律層面上的認識,也能夠樹立起大眾對文物的保護意識。
同時,在日常的博物館管理工作中,也經常碰到一種現象,就是游覽者“一覽而過,毫無收獲”,很多人本身在歷史文化知識方面相對匱乏,面對博物館陳列的“死物”缺乏興趣,游覽也不知從何下手,就只是走個過場,這其實是對博物館資源的一種浪費。而通過在文物背景或者旁邊設置一些有趣的文物相關歷史知識,讓文物從“死物”變成“活物”,不僅能夠吸引人們游覽的興趣,更讓人們真正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長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也提高了自身的歷史素養。
就以煙臺近代歷史為例,如果展示品是一幅鉤花花邊藝術品,在沒有詳細說明的情況下,可能游覽者就只是對其精美和獨特稍有印象,但如果加以背景說明,人們就會以一種“歷史商品”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段小小的花邊藝術品。就比如:“煙臺是中國花邊的生產和銷售中心,大量煙臺女工成為外國在華企業的廉價勞動力,花邊鉤花藝術依賴女工靈巧的雙手來完成,為純手工制品,一直具有一定的市場,以致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膠東地區民間手工勞動者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p>
以此種方式來設置游覽項目,不僅可以提高游客的瀏覽興趣和知識飽和度,也能夠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價值,進而,更可以設置講解員,對展覽品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解,豐富展覽著的觀感和對展品的充分認識。
在博物館管理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素質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展品的安全和完好維護工作,如果工作人員對文物保護工作缺乏基本的認識和常識,一旦出現疏漏,就會對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
就以文物修復問題的認識上來說,文物修復并不是怎么完美怎么修,其最大的價值在于保存和展示古籍的歷史與美學價值,修復過程中要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1]。因此,如果工作人員對于這一基本要義不明確,就很容易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工作紕漏,對于看上去粗糙和不完美的古籍進行畫蛇添足的“改造”,對古籍文物造成嚴重的破壞。
文物、古籍都是經過歲月侵蝕的古物,對于環境的溫度、濕度和光照都有一定的要求,不符合其要求的環境,就會加劇文物的老化和損壞,致使其喪失應有的文物價值,因此博物館應綜合考慮展廳環境的溫濕度控制,在照明設備上可以采用博物館展柜燈光系統,不僅能夠實現燈光系統控制,同時也能堅固恒溫恒濕系統和報警系統的控制;而對于對光照較為敏感的紙質文物等類型的文物,則要注意光照角度和強度的控制,防止出現在有光和氧的情況下產生光氧化,對紙質文物造成纖維素被分解和破壞的情況[2]。
同時,對于文物擺放柜臺及文物本身的清理,管理人員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專業度,防止因清潔方法的不恰當而造成對文物的損傷。
加強博物館的管理工作力度,就必須要有國家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必須依靠國家的資金投入,才能實現軟硬件各方面的改進和水平提升,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文物保護政策,培養這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并積極引進具有文物保護和管理方面才能的專業性、技術性人才,共同參與到博物館的管理工作中來,引導整個行業向著更加現代化、科技化、專業化的道路發展。
同時,在管理制度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積極出臺相應的規定和財政制度,加強對博物館的管理和保護力度,從管理制度上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從上到下都要樹立起對文物保護的情感基礎和理性認知,降低文物損壞概率、提高文物保存年限;同時有針對性地制定獎懲制度和財政劃撥規范,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3]。
在博物館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安排中,員工劃分不同區域進行負責,這對于員工的專業知識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博物館應定期舉行員工負責專區的專業知識學習,對于文物管理、維護以及文物背景、歷史知識進行定期的學習,豐富學員的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博物館文化輸出的能力和特色建設,培養出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解說員和管理人員;同時針對文物保護、日常維護等方面的常識也要加強學習,不僅要從專業技能方面加強培訓力度,更要從品德修養上加強德育學習,提高員工的行業責任感和使命感,端正工作態度、提高工作熱情。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進入博物館工作的管理人員很多都對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認識,進入工作崗位后按部就班,缺乏繼續學習和創新改進的熱情和積極性。然而任何工作,哪怕是面對古物,也同樣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通過反思,將現代思想與古代文明相聯系、相啟發,得到更多的知識收獲和感悟。
文物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損壞和老化,對于文物的保護一方面要注重文物實體的維護和保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物信息的收集和保存;伴隨現代信息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通過將實體文物進行數字化轉換,再建立起完備的信息檔案庫,進而形成系統、完整的數據庫體系,為后人留下可供查閱、調取和整合的完整資料,進最大程度上延續古代文物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例如,通過基本的信息錄入、掃描、3D 打印、攝像等技術,留下珍貴的立體、平面影像資料,具體的技術如高清影像采集、無線射頻識別、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和系統等,幫助博物館的藏品實現多維角度和信息上的記錄和完善。
目前已經能夠實現虛擬博物館這一網上游覽技術,在疫情防控期間幫助大家進行線上的瀏覽,既解放了空間和時間上束縛,又能夠讓瀏覽者從不同角度、細節上來觀摩,并隨時調取影音、圖像、文字資料加以學習和了解,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充滿趣味性的瀏覽體驗,也是未來博物館發展和改進的新思路。
綜上所述,博物館承載著文物的保護和展覽職責,工作管理人員必須要對文物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有充分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工作重視程度和責任感,將博物館的管理工作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對待;同時,對于現代博物館管理科技的掌握和應用是當代博物館管理人員必備的技能,除了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博物館也應加強管理員工的培訓和教育,逐漸讓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走上現代化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