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澤
(河北省霸州市實驗中學,河北 霸州 065700)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帶來了日趨頻繁的國際交流。英語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掌握一種交流工具,我們要幫助學生通過一種語言來了解世界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以便他們能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第19 屆學術年會的主題是構建學生發展的核心體系,理事長龔亞夫教授指出英語教育的價值更是在于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養思維能力。而文化品格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素養,這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來說尤為重要。
(一)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
(二)教師應根據學生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有利于學生使用語言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語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利用慕課、微課,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機會。
(三)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聽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四)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更要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培養能了解中華文化的文化品格,增強祖國情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初中階段的英語教育中也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英語教學中,創新德育形式,加強思想引領。英語教學需要高文化素養的教師。文化素養較高的教師,講解語言現象時能分析其文化語境,能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聯系新的文化知識,逐步完善文化認識圖式,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自身應該提高文化修養,不斷利用各種途徑給自己充電,使自己在語言教學中能夠有的放矢。除了不斷提高語言水平外,教師還要重視了解中國文化,熟悉和理解英語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學習的干擾。
(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道義認為,英語學科要開啟學生的心智,促進其身心發展,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感知、體驗、探究與合作,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建構知識體系,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母語學習的經驗和認知發展需求,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異同,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初步運用聽說讀寫思想語言技能獲取、處理和傳遞所需信息。
(二)英語教育的終級目標是育人,是培養人的核心素養,其中包括判斷、選擇、理解,反思,跨文化交際等能力和包容、合作,自律,自主等品格。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采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初中英語教學也要更加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學會分類概括信息并能分析、推斷信息中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并且可以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各種現象。
(一)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現有水平和發展需要,把握學習難度,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的樂趣,并幫助他們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不斷進步,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
(二)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充分挖掘學生的不同潛能,與學生建立真誠、理解和信任的關系,因材施教,鼓勵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自主發展空間。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的品格,塑造陽光健康的性格。
(三)教學評價上突出人本主義立場,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采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評價形式,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滲透,長期地堅持,以便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動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和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