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靜 趙喜
(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8000)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調動教學環(huán)境中的全員參與到育人工作中,將育人工作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從踏入校園到畢業(yè),將育人工作貫穿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資助工作重在育人,不僅要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方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在心理、學業(yè)、實踐、交際等方面增能,提高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成長成才,從而實現穩(wěn)定脫貧、高質量脫貧[1]。當前,資助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體系,但隨著高校招生方式的多樣化,對高校資助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形成一體化育人格局,發(fā)揮育人合力作用,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全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中,資助育人亦是重要環(huán)節(jié)[2]。資助育人是高職三全育人長遠育人格局中重要項目和載體。因此高職校作為三全育人理念實踐者,必須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職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去,充分發(fā)揮資助育人價值功能。大力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注重對家庭困難學生經濟上“扶貧”,更要注重精神上“扶志”和學業(yè)上“扶智”。這是新時代高職校資助育人穩(wěn)步向前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內在需要,更是我國高職校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筆者從高職院校“社招生”群體著手,淺談三全育人視角下的高職院校“社招生”資助工作問題及對策。高職院校“社招生”群體主要包括: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yè)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yè)農民等單列招生計劃。取消高職招收中職畢業(yè)生比例限制,在學前教育、護理、家政、養(yǎng)老、現代服務業(yè)等領域擴大中高職貫通培養(yǎng)招生規(guī)模。2019 年4 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高職院校擴招100 萬人實施方案,加快培養(yǎng)各類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擴大就業(yè)[3]。
20 世紀80 年代末開始,我國在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獎、助、貸、減、補、勤”為輔的資助體系,確保了每名家庭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原因輟學。但是自2019 年來,高職院校面向社會招生100萬,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多元化、困難學生數量增加和學生權益訴求多樣化、學生綜合素質差異較大等原因,高職院校如何做好資助工作,如何更好地實現育人目的?這也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高職院校“社招生”資助工作在實踐中凸顯的問題日益增多,高職院校“社招生”的資助工作效果也受到社會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許多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都是由學校資助中心指導,各個二級學院負責資助的老師將資助的金額、學生名額分配到各個班級,各個班級最后落實。目前,高職院校“社招生”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也是這樣做的,但是由于“社招生”復雜的社會關系,容易讓一些家庭實際并不困難的學生渾水摸魚,被認定為貧困生。尤其是從2019 年開始,由新生本人填寫自己過往的受助情況及家庭經濟情況,且不需要經過民政部門蓋章認定,使得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中,對學生提交上來的材料的真實可靠性無法確定,使得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中增加了認定難度。
20 世紀80 年代末開始,我國在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獎、助、貸、減、補、勤”為輔的資助體系,確保了每名家庭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原因輟學,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力爭達到資助全覆蓋。對于高職院校“社招生”來說,普通的資助政策在保證受助大學生群體整體層面上接受資助的同時,未能達到對受助大學生個體進行深入了解或區(qū)分,“社招生”群體具有自己的特點,如職業(yè)多元化、年齡差異大、生活壓力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情況也更為復雜等,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社招生”來說,單純的物質資助很難解決其心理和學業(yè)上的困難,很多學生容易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退學。因此,采用和普通高校學生同樣的資助方式,是不適合的。
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上得起大學、接受職業(yè)教育,是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優(yōu)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實履行公共財政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必然要求[4]。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基層就業(yè)國家資助、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教育資助、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勤工助學及其他資助政策與措施(綠色通道、學費減免、輔助措施)等多元混合資助。目前針對高職院校“社招生”的資助政策只有國家助學金、和學費減免兩種方式,且國家助學金的資助標準和普通學生的標準一致,“社招生”的對象為退役士兵、下崗職工、農民工、新型農民等,不同的對象,其承受的壓力不同于普通學生,在國家助學金評定時未能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社招生”的個體差異性,缺乏合理性。
高職校資助工作是綜合性、系統(tǒng)性工程,是做好高職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抓手,重在“育人”。但是很多高職校在開展學生資助過程中,資助育人“資助”做得多,“育人”做得少。主要體現在資助具體落實上更多地強調和關注資助資金分配是否科學合理、是否按時足額發(fā)到貧困生手里。沒有將經濟“助人”作用和“育人”功效有機融合一起,而對受助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給予精神“扶志”、心理“勵志”和學業(yè)“扶智”等方面較少,忽視了貧困生心理、思想、精神、學業(yè)和能力等方面關切與訴求,部分學生勵志意識弱化,誠信感恩意識淡漠,在校表現平平甚至不能完成學業(yè),違背資助初衷,未能真正發(fā)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社招生”學習模式的特殊性,多數時間是在線學習,在校時間很短,很難對育人效果進行評判。
面對高職校資助育人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并完善高職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是新時代三全育人新要求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務,是高職校資助育人正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政策要求和現實需要。
通過實行家、校、生源地政府三方聯動的方式,科學合理地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盡力做到材料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其次,要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的考評機制,設計資助考核指標。不僅要考察資助落實情況,還應從資助政策宣傳、資助管理、成效等維度進行引導、監(jiān)督和考察。
我們應創(chuàng)新高職校資助育人模式,要從經濟、學業(yè)、思想、精神、心理、就業(yè)甚至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全方位給予支持幫助。對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業(yè)、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比解決生活上困難更為重要。困難學生哪方面有需要,我們的資助育人工作就應該提供哪方面的服務與關愛,真正踐行全方位育人。因此平時要對家庭困難學生學習成績、道德品質、社會公益和實踐活動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教育受助學生心懷感恩、厚德誠信、努力學習、自尊自愛和自立自強,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成為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根據高職院校“社招生”的生源類型、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在國家資助標準的框架內,合理調整高職院校“社招生”的資助標準,細化受資助條件,而不應該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套用普通高職院校學生的資助標準,在制定“社招生”資助標準時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從制度上創(chuàng)新和完善資助育人考核評價新維度,打通資助育人最后一公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認同感不強,仍注重強調的是傳統(tǒng)的課堂育人方式,認為學生不在學校學習,就無法進行育人教育。忽視育人工作可以在課外活動、實踐教學、網絡課堂等平臺進行。因此要提高教職工全員育人意識,加強教職工育人服務能力培訓,使三全育人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關心關愛困難生、幫助困難生,所有教職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形成全員資助育人的強大合力。同時,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過程,貫穿在入學、在校、畢業(yè)和就業(yè)等育人過程中,根據受助學生需要,提供咨詢、方法等多種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自立自強,最終實現“資助到自助”轉變。困難學生哪里有需要,我們的資助育人工作就應跟進到哪里,真正踐行全過程育人。
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解決了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的經濟壓力,但是高校資助工作不僅僅是停留在解決經濟壓力層面,這項政策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助人”到“自助”的轉變,幫助學生獨立自強。高職院校“社招生”也是高校學生群體的構成之一,在做資助工作時,要把這個新群體考慮進來,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資助工作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