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英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鎮人民政府,河北 唐山 063300)
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是人權、公平正義的體現,因此所有國家皆從社會救助入手構建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開展救助工作的核心,尤其是有關農村低保群體的救助,該項制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農村除了低保群體外,還有一部分人群經濟狀況不夠良好,其成為農村低保的邊緣群體,身份界定讓其陷入較為尷尬的境界中,因為農村低保制度并未向農村低保邊緣群體傾斜,其享受不到該項政策所帶來的利益,從生活狀況來看,該群體也屬于救助范圍,所以探討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的救助問題對該群體生活狀況改善具有一定意義。
除了農村低保,農村目前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都成立個對應的專項救助,但是專項救助的針對人群必須屬于農村低保范疇。比如農村低保群體可以享受到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中的零起點救助福利,低保戶家庭子女可以享受到農村教育救助制度,但低保邊緣群體無論是醫療、教育還是其他專項救助等不能享受或是僅能享受部分優惠政策。醫療和教育是農村群體的主要經濟支出,醫療與教育等方面的專項救助讓很多低保戶樹立戰勝貧困的勇氣和信心,同時經濟上的減負讓其可以實現生活狀況改善。可農村低保邊緣群體仍舊面臨較大的醫療或是教育支出,這可能會導致其進入到愈加貧困的生活狀態中,其實際生活狀況可能遠低于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低保群體。
我國有關社會救助的立法時間較短,社會以及災民等救濟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被納入社會救助法律中[1]。有關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的社會救助相關法律制度并不多,而且是從北京等大城市試點實施,截止到目前依舊未能形成相對較為成熟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的普及范圍小導致農村低保邊緣群體基本公民權利難以保障,尤其是一些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社會發展在逐漸健全,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的生活狀況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所以社會救助有關立法迫在眉睫。
農村低保邊緣群體可以享受到民政救濟政策,例如災后災民住房重建補助、自然災害緊急轉移安置補助等,但邊緣戶唯有在自身經濟受到損失后才能獲得該項補助,而且這類補助通常以實物形式落實,對邊緣戶的生活狀況改善意義不大。冬令春荒救助因為資金較為有限,所以更多是幫助邊緣戶解決口糧問題,并且各個邊緣戶實際獲得的救助資金并不多,盡可以度過當前的生活難關,從長遠來看其救助效果較為有限。
農村低保身份不僅可以享受到農村低保政策救助,其還能享受到諸多農村救助體系中的專項救助,所以很多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為了成為低保戶,采取諸多手段,有些在此過程中甚至會出現違規、違法行為。基層工作在確定農村低保群體是存在較大難度,其在核實低收入群體的信息可靠度方面存在較大阻力,有時由于低保的核定不準確導致邊緣群體未能被納入保障群體中。另外,農村低保僅僅是低收入群體的救助方式之一[2],有些低保對象在獲得各項專項救助后,其生活可能已經優于邊緣群體,尤其是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救助會大大改善其生活水平。所以農村救助體系應當不斷擴大覆蓋面,尤其是像農村低保邊緣群體傾斜,體現救助體系斜坡式的一面,通過缺什么補什么的救助政策幫助低保邊緣群體改善生活。
國家應將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的救助標準以及范圍等明確納入法律法規中,為基層工作者的救助工作開展提供法律依據,避免非貧困人群通過不當手段混入到邊緣戶中。國家通過完善的社會救助制度與配套法律條文,為生活困難的邊緣戶提供法律保障,讓其能夠獲得基本的生存資料,突破很多專項救助制度和低保制度捆綁的瓶頸,加強社會救助的規范性,提升社會救助效果。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專項救助資金投入也應當隨之增加,救災資金總數量也需要隨之增多,真正意義上實現解決人民困難,為低保邊緣生活困難群體提供更多物質上的生活保障。一方面,災后重建、自然災害緊急轉移、冬令春荒等專項救濟補助標準需要提升,救濟資金應當增多。另外,可基于重點扶持理念,更多傾向于低保邊緣群體,充分體現專項救災資金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農村低保邊緣群體致貧的原因比較多樣化,有些邊緣群體接受救助后實現脫貧,但是致貧原因不解決,其依舊會在較短時間內陷入貧困中,隨后其就會進入到脫貧、救助的多次反復循環中,不利于其真正脫貧,有可能會讓其徹底放棄脫貧的信心,真正成為低保群體。因此,國家應當重視農村低保邊緣群體的救助,擴大專項救助范圍,增加專項救濟投入,借助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將社會救助落到實處,發揮社會救助的作用,幫助農村低保邊緣群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