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良艷
(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0)
侗族大歌作為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財富,其對當地文化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開展侗族大歌的教學,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增加兒童對民族文化知識的認識和了解,使兒童能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提升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進而更好地滿足了兒童成長的需求,為兒童在今后的發展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黔東南、貴北一帶,其也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因為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在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第一個多聲部民歌的品種,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填補了中國民族音樂中復調音樂的空白,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據著一席之地【1】。
侗族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獨有特色的一項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侗族大歌傳承人吳老師的介紹,侗族大歌的形成基本上是通過演唱的形式來表達日常的生活,其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還是侗族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多樣化的教育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隨著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現代文明的逐漸提升,侗族大歌的弘揚和傳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如果當地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對加大對侗族大歌的傳承,其在一定程度上就使侗族大歌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中。
侗族大歌作為典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其有著不同方式的演唱形式,比如:鼓樓大歌、敘事大歌和兒童大歌等等,它們的形成都是侗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采集、斟酌中形成的民族合唱。一般情況下不同的侗族歌曲還會運用到不同的生活當中,比如:侗族人民在鼓樓對歌時會進行鼓樓大歌來與其他寨子的人進行比試。而敘事大歌還會根據不同的題材用唱故事唱道理的形成來為人們講述侗族人們所發生的事情,而在各種禮儀場合中,侗族人民會根據當前的情況演繹禮儀大歌等等。由此可見,侗族大歌的種類具有一定的多元化,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留了侗族淳樸的民風。
1.師徒傳承
師徒承繼是一種講師教學以及學習歌曲為目的的傳承樣式,其也是一種老一輩向下一輩傳授歌唱方法的一種教學形式,在特定程度上是侗族大歌傳承的重要方式。能夠成為歌唱師傅的,其在侗族常常會受到更好的尊重和愛戴,而且師傅有著超高的記憶力,不僅會唱多種類型的侗族大歌,還能在歌曲中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造。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有效地激發侗族小孩的興趣,進而更好得掌握多種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
2.家庭傳承
家庭傳承主要是一種祖輩與下輩之間的傳承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得保證傳承的連貫性。一般情況下,家庭傳承的侗族小孩一般在母親背上的時候就聽到了不同的侗族大歌。
3.群體傳承
群體傳承主要是指在各種侗族節日活動中,侗族小孩可以通過親自體驗來感受侗族大歌的熏陶。而且群體傳承并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只要小孩要想學習侗族大歌,其都可以跟著長輩進行學習。
隨著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很多能歌善舞的侗族少年都會選擇離開家鄉到大城市進行打拼,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侗族大歌無法有效地進行弘揚和傳承,所以在廣西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開展侗族大歌的教學內容,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使相關專業人員學習和了解侗族大歌的知識內容,還能有效地提高幼兒對侗族大歌的認識,進而更好地促進侗族大歌民族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侗族大歌在幼兒保育專業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
在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開展侗族大歌的教學內容,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弘揚和傳承侗族大歌的民間文化,使保育專業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當地的民族文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專業學生的文化生活,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使其能夠更好地將侗族大歌的內容向幼兒進行教學。
在幼兒保育專業滲透侗族大歌的教學,其不僅可以培養幼兒保育專業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受能力,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表現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并在侗族大歌的歌詞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歌詞所要表達含義,使其能夠充分的感受侗族大歌學習的魅力。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只能到幼兒園開展內勤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使保育專業的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自己學習的專業內容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這種情況下就會使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逐漸變少,從而導致幼兒保育教學的工作無法得到有效的開展。
在當前社會時代發展情況來看,很多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大多都是初中或者高中的學生,他們對于幼兒保育專業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感到保育專業內容是無聊枯燥的,不僅如此,有些學生還抱有混日子的態度而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更別說開展侗族大歌的教育。
在當前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時往往喜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進行教育,并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來深入地了解保育的專業知識,有時有些教師的教學速度有點快,還會使學生剛了解完上一章的內容知識時教師已經開展到了下一章,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使學生無法快速地掌握保育專業的知識,進而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僅如此,有些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是以經驗、他人傳授等方式進行教學,并沒有結合當前社會時代發展的趨勢進行教學,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使幼兒保育專業的價值作用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
侗族大歌作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以多聲部的音樂特點和口耳相傳的傳承形式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所以要想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傳承,就要在幼兒保育專業進行有效地展開,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幼兒學習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而使侗族大歌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3】。
在當前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更好地促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侗族大歌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侗族大歌的歷史性文化,進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的侗族大歌的興趣。例如: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專業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讓學生對侗族大歌知識的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學習和掌握民族傳統音樂的演奏技巧,最后在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來提升學生對侗族大歌的認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音樂興趣,還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侗族大歌的種類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到更多的保育知識,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讓學生在后期實際教學中實現全面發展提升,將這些知識應用在實際工作中。
要想更好地提高幼兒保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發展情況豐富保育專業的知識內容。例如:侗族大歌的歌唱形成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幼兒保育專業教學時可以將侗族大歌生活化的敘事大歌、禮儀大歌、兒童大歌融入在教學當中,然后以歌曲的形式進行概括和提煉,并結合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創新侗族大歌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到不同的侗族大歌演唱技巧,還能有效的培養專業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而更好地提升專業學生的能力。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為專業學生播放侗族大歌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專業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了解和掌握侗族大歌的演唱種類,這樣不僅可以弘揚和傳承侗族大歌傳統文化,還能有效地提高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專業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有利地保障。
在幼兒保育專業活動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優化教學計劃,并結合廣西地區的民族文化來完善教學內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安排一節或者多節課程來學習侗族大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專業學生了解侗族大歌,還要教會專業學生演唱侗族大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專業學生的整體學習體系,使其能夠學到更多的幼兒保育專業知識。不僅如此,在幼兒保育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開展侗族文化、侗族語言的教學,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幼兒保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到更多的侗族文化,使其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也能有效地進行保育教育,為教育工作貢獻源源不斷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兒保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在今后的幼兒保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民族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所以在幼兒保育專業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地滲透侗族大歌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專業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和了解,還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民族文化意識,進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使侗族大歌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