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
(白城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這對于企業管理優化、生產工藝改進、成本控制、效益增長具有積極作用。但在企業經營中,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有少數企業會通過達成壟斷協議,進行市場定價和份額的壟斷,這對于競爭者、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較大影響。基于這一背景下,我國從2008年8 月開始實施《反壟斷法》,這為壟斷等市場行為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經濟良好的發展。步入新時期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對于反壟斷管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此,在2020年1 月,我國發布了《〈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意見稿)》,從而達到推動市場壟斷問題的法制化管理進程的目的。
《反壟斷法》具有反對壟斷和保護競爭的雙重作用,新時期,重新修訂《反壟斷法》的價值包括:一方面,修訂草案是對之前《反壟斷法》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通過對反壟斷法的修訂、補充和完善,能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現象,避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濫用市場優勢,確保市場運行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步入新時期以來,在市場經濟改制、互聯網技術融合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市場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市場環境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受此影響,傳統的《反壟斷法》在市場監管中出現監管內容不全面、反壟斷監督指標適用性下降等問題。因此,在新時期,基于修訂草案,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控制和優化。此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重新修訂《反壟斷法》,能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市場經濟的核心在于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競爭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靈魂,只有規范化地開展市場競爭,才能促進市場企業及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下,競爭政策是最基礎的約束條件,其對于規范市場競爭行為,促進市場有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所處國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其競爭政策所處的地位也有所差異。以日本為例,在二戰后,其在競爭政策強化期的前后,還分別經歷了產業政策主導和協調發展兩個階段,其中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日本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產業政策的引導、實施和評價下,國家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到了90年代時,受經濟危機的沖擊,日本開始使用競爭政策。
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就確定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任務,隨后在中共十四大中,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模式,市場在我國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要想進一步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我國在經濟建設發展中就必須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政府引導、監管下,發揮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應用中的決定作用。
市場競爭中應重視壟斷行為的有效控制,在過去,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產業政策為核心,即在經濟管理中,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家產業目標的實現層面,對于競爭政策的重視程度不夠。但是隨著市場改革及產業結構的分化,產業政策下的經濟在發展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的安全性。從十八大開始,黨和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競爭政策,并在經濟發展中開始注重競爭政策的使用。其中在2015年的《價格機制改革若干意見》中,我國首次提出要加強市場經濟的價格監管,同時要開展反壟斷執法。隨后在《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均提到了強化競爭政策的應用。到2020年,我國頒發了最新的《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對競爭政策的價值和地位進行說明,即通過草案第四條明確指出:國家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2]。
盡可能地避免國家行政干預,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是公平競爭審查的主要目的[3]。就目前而言,公平競爭審查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對既有的規章制度進行審查,判斷其是否違背公平競爭原則,當發現存在規章制度違背公平競爭原則,應將其廢除并清理出制度體系;其二,應重視對尚未出臺政策的審查,確保新政策的公平性。幾年來,隨著對公平競爭認識的增強,黨中央、國家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相關規章制度的審查,并且為保證審查工作的規范性,出臺了較多的規范性文件。
在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要探索實施公平競爭制度審查,次年,在《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公平競爭管理中,應對政府的行為進行控制規范,確保其滿足公平競爭法律規范要求,同時要保證市場主體使用生產資源要素、參與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有效地促進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實施,推動了公平競爭審查活動的開展。在2020年的《反壟斷法》草案中,有諸多的法律條文內容均對公平競爭審查進行了規范。其中在草案總則第一條中,要求在市場競爭中鼓勵創新,通過創新打破市場壟斷限制;同時在草案第九條中,明確指出了國家要建立并實施公平競爭的審查制度,在該制度下,要求對市場的行為進行規范控制,要對尚未出臺的政策進行審查,避免競爭政策中出現排除、限制競爭的內容。此外在新時期的反壟斷管理中,《反壟斷法》還要求強化職責落實。如在草案第十條中,明確提出了反壟斷委員的具體職責,要求相關委員能認真地履行公平競爭審查工作。
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具有較大關聯性,在《反壟斷法》草案中明確提出了“鼓勵創新”的理念[4]。在市場發展中,為推動創新工作的開展,以創新打破壟斷的限制,國家在政策層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補充和完善,譬如,在保護專有性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對專有知識以外的競爭進行保護,以此來促進經濟競爭過程中的后續創新。從市場經濟過程來看,對創新過程進行保護,不僅符合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而且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在需要。在《反壟斷法》修訂草案中,公平競爭審查不僅實現了壟斷問題的有效控制,而且有效地促進了市場創新工作開展,增強了市場的活力。在全新的公平競爭審查、創新中,要求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的剛性約束,同時應對審查實施的細致進行補充和完善,以此來建設具有較高公平性的審查抽查、考核和公示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新的公平競爭審查體系下,我國還要建立健全第三方的審查和評估機制,實現公平競爭審查過程的外部監督。由此可見,公平競爭審查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行政壟斷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問題,其嚴重影響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市場競爭過程來看,行政壟斷多是由地方政府干預的,其就有廣泛存在性和不可回避性的特點。在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同時各行業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夠均衡,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為扶持本地的產業,往往會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阻礙外地行業、企業進入本地,此外,地方政府還會限制本地資金外流,這對于外來企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從短期效果來看,其雖然實現了對本地區行業企業的保護,但是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其使得本地區企業喪失了更強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利于地區的持續穩定發展。
新時期,我國開始限制政府在市場競爭中的權利,在過去的《反壟斷法》體系下,行政壟斷處罰中對政府在市場競爭中的法律責任進行了限制和說明。《反壟斷法》指出:在市場競爭中,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部門,均要避免濫用行政權力,以此來消除限制競爭的行為。當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違背《反壟斷法》時,要求上級機關部門發揮監管職能,責令其進行改正,并且要求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進行處分。但是在具體的法律政策落實中,受人情關系、共同利益等因素的影響,法律體系中責令改正、依法處理往往會流于形式,這影響了反壟斷管理的實際效益。
在2020年《反壟斷法》修訂草案中,對反行政壟斷的法律條文進行了補充完善。其一,除行政管理部門不得濫用權力外,還要求清除含有排除、限制競爭的內容和規定。其二,當行政機關及公共事務管理組織在制定經濟活動規定時,要對有關公平競爭的內容進行審查。其三,草案法律責任中指出:若行政部門違背《反壟斷法》規定,要求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改正任務,并且要求就改正的情況進行書面報告,以此來強化“責令改正”和“依法處理”的監督,通過監督執法,提升政府職能部門管理活動的規范程度,從源頭上減少行政壟斷問題的發生[5]。
互聯網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為市場經濟注入了全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競爭的模式,其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高效化的鏈接了生產商與消費者,省卻了中間環節,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互聯網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行業競爭也愈發激烈。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我國還缺乏互聯網經濟競爭中的反壟斷監管,這與互聯網經濟領域反壟斷法不成熟具有較大關系。受此影響,互聯網經濟中的競爭激烈,壟斷問題、排除競爭較為突出。譬如互聯網商業平臺利用品牌優勢,要求平臺商家二選一等,這不僅侵犯了商家的自主經營權,而且損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此外其使得互聯網經濟市場環境惡化,阻礙了電商企業的發展。
在修訂草案中,通過法律約束的方式,對互聯網經濟競爭中的壟斷問題進行約束。在《反壟斷法》修訂草案中,當需要對網絡經營者在互聯網領域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進行認定時,不僅需要考慮網絡效應、規模經濟,而且需清晰鎖定效益,公平、規范的處理相關的數據的能力,嚴禁出現霸王合同、霸王條款、擠壓中小競爭者等形象,避免商家和消費者權益受損。
《反壟斷法》修訂草案是對過去反壟斷法律制度的補充和完善,同時也是市場公平競爭的內在需要。新時期,人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在市場公平競爭管理中的作用,補充完善草案條文內容,深化《反壟斷法》修訂草案落實,這樣才能減少或消除市場壟斷行為,實現公平競爭,促進市場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