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諺語來自人民群眾語言生活的泥土之中,是一種富有鄉野氣息且通俗簡練的語言形式,是群眾智慧的花朵。仁懷方言諺語是當地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廣泛收集整理的基礎上,本文從種類和句法結構方面對仁懷方言諺語進行分析。
仁懷方言諺語內容豐富,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種類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一)風土類。概括仁懷地方景物及特產。如:“茅臺醬油中樞醋,茅壩姑娘三合布。/仁懷是個好地方,茅臺美酒四海揚。/仁懷柑,味不酸。”
(二)規勸類。這類諺語主要是教育人們如何做人、處世。如:“天冷不凍織女手,荒年不餓勤耕人。/一天省一把,一年買匹馬。/三十不起,四十不發,一輩子的窮疙瘩。/一碗泥巴一碗飯,肥田肥土怕懶漢。/不會打算,衣衫破爛。/東跑西跑,不如在家喂牛割草。”教育人們要勤儉創業;“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為人不學藝,挑斷箢篼系。/ 做飯要有米,說話要有理。/ 好貓不咬雞,好夫不打妻。/ 君子動口說,牛馬動蹄腳。/ 要學螞蟻腳,莫學麻雀嘴。”教人如何立身處世;“常讀口才順,常寫手不生。/ 十日練得一日功,十日不練一場空。/ 射虎不成重練箭,斬龍不斷再磨刀。/ 一日琵琶三日弦,胡琴要學大半年。”
叫人要多讀書,常學習,勤學苦練;“樹小扶易直,樹大搬抻難。/ 鏟除雜草要早,教育娃兒要小。/兒女好,靠管教。/ 聰明裝不得,小孩慣不得。”是關于子女教育的,告訴人們孩子要從小教育。
(三)哲理類。這類諺語用來說明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理問題。如:“細麻搓成繩,力可吊千斤。/人多力量強,狗多咬死狼。/ 一絲篾條容易斷,十絲篾條可拉船。”說明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家和日子旺,人和萬事興。”告訴人們和睦才能過好日子的道理;“一個巴掌拍不響,一面鑼兒碰不。”說明矛盾和糾紛并不是單方面引起的道理。
(四)健康類。這類諺語總結了人們的健康衛生經驗。如:“懶生虱子臟生瘡。/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不氣不愁,活到白頭。/早晨洗腳,當吃補藥。/貪吃貪睡,添病減歲。/飲食干凈,少生疾病。/不喝隔夜茶,不飲過量酒。”
(五)氣象類。這類諺語概括了氣象、氣候、季節等方面的經驗。如:“日落胭脂紅,無雨必有風。/火燒烏云蓋,大雨來得快。/早上南來疙瘩云,不出今天雨淋淋。/晚間細細風,明日太陽兇。/雨打天邊,大雨連天。/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云撞云,雨來淋。”這是通過觀察天氣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的諺語。“老蛇爬坡,大雨滂沱。/燕子低飛山戴帽,瓢潑大雨要來到。/貓兒換毛早,冬天冷得早。/蛐蟮滾沙有雨,燕子高飛要晴。/瘸媽兒咯咯叫,大雨要來到。/雞群出籠早,當天雨來到。/鹽罐返潮,大雨快到。/煙子不出門,大雨要來臨。”這是通過觀察物候來預測天氣情況。“夏至三更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九月重陽,移火進房。/一九二九,懷中插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凍,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總結了季節的變化。
(六)生產類。這是總結農業林業養殖生產方面的諺語。如:“過了驚蟄節,耕田忙不歇。/驚蟄點瓜,不開空花。/李子黃,薅秧忙。/處暑點蕎,白露看苗。/蘿卜白菜蔥,要用大糞壅。/冬耕深一寸,春天省堆肥。/雨薅高粱晴薅苕。/麥種溫水泡,不長黑煙苞。/禾苗薅得嫩,猶如追道糞。谷熟等人,減少收成。/一粒好種,千粒好糧。/如要花生好,灰肥不可少。/紅苕丟把灰,挖時起堆堆。/寒露胡豆霜降麥,立春油菜綿不得。”這是總結農業生產經驗方面的諺語。“桃三李四梨五年,蘋果八年就賣錢。/冬至栽竹,立春栽樹。/移苗帶土走,成活九十九。/山上栽刺槐,有錢又有柴。”這是關于林業生產方面的諺語。“若要牛膘好,多喂露水草。/寸草鍘三刀,牛添一層膘。/欄是牛的房,冬暖要夏涼。/養豬無巧,圈干食飽。”這是總結畜禽養殖經驗的諺語。
仁懷方言諺語結構可大致分為單句形式和復句形式兩大類型。復句形式的諺語數量占了絕大多數,且內部構成更為復雜。這兩種類型的諺語都有不同于一般語句的特點。
(一)單句形式。單句形式的諺語由一個單句構成,大多是主謂句,少部分是非主謂形式。
1.主謂句諺語。如:
①來的魚兒盡管串。/②一蔑吊千斤。/③死人側邊有活鬼。/④早雨不過午。/⑤白米細面,土中提煉。/⑥雞腳桿上剮油。/ ⑦仁懷柑,味不酸。/⑧猶豫煩惱,使人易老。
①至⑥都是動詞謂語,這種類型的主謂句較多。⑦是形容詞謂語句,仁懷方言諺語中很少。⑧是動詞謂語句中的兼語句式。
2.非主謂句諺語。如:
①九月重陽,移火進房。/②不要把貓貓當成兔打。/③逼著牯牛下崽崽。
①和②是非主謂句中的連謂結構,③是非主謂的兼語結構。
從字數上看,單句形式的諺語以五言和七言的居多,節奏很鮮明;從句類上看,基本上是陳述句,這是因為諺語主要是在總結知識,講述事理,用陳述語氣能更清楚地將它們闡述出來。
(二)復句形式。復句形式的諺語是由兩個以上的分句構成的,數目從兩個到十四個不等,其中多數為兩個。根據分句間的意義關系,仁懷方言復句型諺語的關系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并列式。分句間的聯系是相關、相類或相對的。如:
①清明要明,谷雨要淋。/②死懶生虱子,邋遢生疥瘡。/③惜牛得牛犁,惜馬得馬騎。/④鼓空聲高,人狂話大。/⑤君子動口說,牛馬動踢腳。/⑥窮不丟豬,富不丟書。
①至④語意相關或相類,是平列式;⑤至⑥表示兩種情況相對,屬對比式。
2.假設式。前一句分提出一種假設,后面分句說明要實現這種假設的情況該怎么做。如:
①若要牛膘好,多喂露水草。/ ②要得田生寶,鋤掉田中草。/③要想田中害蟲少,冬天鏟去田邊草。/④要想韭菜好,灰糞要吃飽。/⑤要想莊稼好,要在豬上找。/⑥要得兄弟親,時常把賬清。
3.條件式。一個分句說明條件,一個分句說明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如:
①不氣不愁,活到白頭。/②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③飲食干凈,少生疾病。/④種子不好,產量定少。/⑤豬食處處有,只要勤動手。/⑤要得分分到手,除非步步向前。
①至④前面分句為條件,后面分句為結果;⑤至⑥前面分句為結果,后面分句為條件。
4.因果式。一個分句表明原因或根據,一個分句說明結果或推論。如:
①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②六月天氣熱,五谷不多結。/③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④讓人不是癡,自有旁人知。
①至③前一分句表原因,后一分句表結果;④前一分句表結果,后一分句表原因。
5.選擇式。分句說出的兩種情況,其實已選定了其中一種。如:
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②東跑西跑,不如在家喂牛割草。/③寧可與明白人說話,不與糊涂人打架。/④寧修一口塘,不修三間房。
①至②選定了后面分句表示的情況,③和④選定的是前面分句表示的情況。在我們收集的諺語中,沒有見未定選擇式。
6.順承式。分句間按邏輯事理上的順序說出相關的情況。如:
①秧要常管,不管光桿桿。/②細麻搓成繩,力可吊千斤。/③腰間卡把良心尺,先量自己,后量別人。/④樹小扶易直,樹大搬抻難。
7.轉折式。后面分句的意思沒有順著前面的意思說,而是改變了方向。如:
①河中無魚市上有。/②有手有腳,不做挨餓。
這兩例都沒有關聯詞,用的是意合法。①是一個緊縮復句,表面上看像單句,實際是復句緊縮而成,表達的是“雖然河中無魚,但市場上有”之意;②是“雖有手有腳,但不做就會挨餓”之意。
8.遞進式。分句間是更進一層的關系,后面分句把前一分句的意思推進一層。如“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仁懷方言中,多重復句式的諺語一般都是二重復句,如“人無志,‖刀無鋼,∣做起事來無主張。/砌根坎,‖保飯碗;∣壘根干,‖就有飯。”這是由于諺語是用來傳授知識經驗或說明一般性的道理的,如果層次太多,就會造成理解的困難,不容易讓人記住,因而就無法口耳相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