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5)
在當前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鄉村治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城鄉加快了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基層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鄉村則是社會治理中的薄弱點,這也導致當前鄉村社會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的出現必然需要重塑鄉村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同時鄉村振興的實施也能夠為鄉村社會治理實現“善治”提供有力的支撐。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積極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有利于助推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有序實施,為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國家對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都十分關心,并為了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且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和關鍵環節。因此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同時還要求鄉村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要夯實鄉村治理基礎,把握鄉村治理的關鍵環節,從而為鄉村振興的有效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治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堅持黨的領導,以此來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整合現有分散的村莊,結合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的合力效應,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特別是在當前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城鄉發展不平衡及農村發展不充分是較為突出的問題,而且集體經濟弱化和基層治理能力差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帶來較大的影響,對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強鄉村治理力度,強化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和統一領導,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通過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的振興發展。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以城市為重點的區域發展的推進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進行轉移,農村“空心化”現象較為常見,這對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目前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村干部政治和經濟待遇缺乏有效的吸引力,導致農村人才外流,優秀人才很難引進,基層黨員老齡化和斷層化的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村委員無法選出適宜的黨支部書記人選,再加之資金不足,干部培訓缺失,這對村干部整體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帶來較大的影響。目前一些村莊合并后,面積增加,人口數量增多,但黨組織數量則變少,黨員之間熟悉度降低,這也對村級黨組織服務管理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具體的組織生活無法激發黨員的激情和興趣,黨員政治生活制度化和規范化還存在較大的欠缺。而且干部和群眾之間存在利益分化的問題,這對村級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凝聚力作用的發揮帶來較大的影響。另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具體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村級集體資源配置不合理,集體經濟來源單一,這也導致集體經濟無法持續發展壯大,不利于鄉村治理整體水平的提升。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踐行村民自治制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農民對自治和權利表達缺乏關注,大部分村民對政治生活缺乏關心,針對自治態度消極,這也對自治效果帶來較大的影響。村民自治需要良好的文化基礎,當前農村無論是村民自身文化程度還是硬件設施都無法滿足自治的條件,再加之村民對自治制度理解和認識不深刻,從而導致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和經濟性問題的發生,從而影響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導致農村自治形勢嚴峻。另外,一些農村受傳統思想影響較大,一些村民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識淡薄,一些不法行為較為常見,這與鄉村治理的法治要求不符。而且在德治方面受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嚴重削減了德治力量,農村鄉風敗壞及道德下滑問題較為常見。
一直以來我國鄉村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普遍采用村民自治與鄉村德治相結合的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越發凸顯出來。特別是新時代背景下,鄉村社會矛盾越發尖銳,這也導致鄉村治理問題越發復雜化,利益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鄉村社會流動性增加,這也導致傳統的鄉村治理方式越來越無法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相適應。在這種新形勢下,需要加快轉變鄉村治理模式,構建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提高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由于在實際生活中,村民忽視自治權利,導致村治最終演變為行政化現象。在當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村民存在較強的“官本位”思想,往往習慣按指令行事,對自治、自主相對忽視。在當前農村,村民委員會是政府與村民之間連接的橋梁。但在實踐中,一些鄉鎮政府往往將村委會作為下級組織,鄉鎮政府擁有絕對話語權,村干部和村民成為其下屬,存在嚴重的“行政化”現象,這也導致村民自治性質被歪曲,增加了鄉村治理的難度。
當前大部分村民以農業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但農業種植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而且農作物生長周期較長,造成農村本土資源和條件無法幫助村民得到更好的發展。一些村民為了更好的發展選擇進城務工,農村人口資源流失現象較為嚴重,鄉村“空心化”現象加劇,這對鄉村治理效果帶來較大的影響。鄉村治理中村民是治理的主體,而且鄉村治理的服務對象也是村民,但當前農村人口嚴重流失,導致了鄉村治理主體缺位,加之農村留守人員整體文化程度不高,政治參與度較低,無法參與鄉村治理和鄉村發展,這也嚴重制約了農村基層自治工作的開展。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農村戰斗力的基礎,通過領導村組織和各項工作,充分發揮村支部書記的帶頭引領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當前鄉村治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宜選好村黨支部書記,進一步促進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提升。并加強對優秀青年黨員的培養,強化人才建設,以此來夯實基層黨組織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要積極發展青年黨員,將具有能力和愿意為村民辦事的產業帶頭人作為重點發展對象,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鼓勵和吸收愿意回村服務的老黨員加入到鄉村治理中來,提高村干部待遇水平,激發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在鄉村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
鄉村治理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宜與當前的新形勢相結合,加快構建一套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在鄉村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宜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重塑各要素,實現三者的深度融合和整體推進,將其系統性和總體性的特征更好地體現出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融合發展,宜堅持整體論,需要統籌兼顧,將三者有效地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進行滲透,精確把握自治,以法治作為保障,以德治為支撐,實現三者的深度融合,確保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鄉村振興的實施要求基層自治要加快推動自治體制的完善,構建多樣化和多層次的自治體系,進一步促進鄉村治理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快對民主管理制度進行規范,構建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在制度框架下確保各項事務的有序運行。同時還要制定村務公開制度,確保各項事務的公開和透明,群眾要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責,加強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監督,確保黨務、村務和財務工作的有序運行。通過建立健全群眾參與制度,村民選舉有威望和有能力的人員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中來,激發村民自治的積極性。村民還要積極參與到換屆選舉中來,嚴格按照具體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還要給予有效的指導,從而選出政治覺悟高和有能力的干部。
在鄉村振興力度不斷加大的新形勢下,鄉村治理手段對法治更具依賴性,特別是當前鄉村發展中一些新問題和新矛盾的出現,也導致村民的法治需求增強,在鄉村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過程中法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基層政府需要強化對鄉村干部的法治意識的培養,努力提高鄉村干部法律知識的儲備。鄉村干部在實際工作中還要依法制定具體的策略,并確保其有效執行,使鄉村治理始終保持在法治軌道上。同時還要重視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引導一些優秀的公檢法及法律人才下沉至基層,通過提升鄉村居民法律意識,加大普法宣傳和教育的力度,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法治宣傳工作的效果,促進基層公共法律服務水平的提升。另外,還要構建完善的鄉村德治體系,加快建立與鄉村社會發展更具契合性的道德內容,并對鄉村文化深入挖掘,營造良好的德治氛圍,全面提高鄉村治理中的德治,保證鄉村發展中的良好秩序,為鄉村精神文明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也對基層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鄉村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宜著眼于眼下,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宜加大力度改善人居環境,做好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進居民小區凈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深化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推進村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發展,不斷豐富其功能性,全面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并打造一站式的便民服務。并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促進黨務、政務和社會服務資源的系統集成,為民眾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積極提升基礎設施整體承載能力,以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體化的信息平臺,確保各治理部門之間協調貫通,實現鄉村精細化治理。另外,還要采取多種措施來促進鄉村治理過程中治理保障水平的提升,積極完善縣鄉平安建設協調機制,構建完善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做好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鞏固工作,配備鄉鎮和村的人民調解員,實現人民調解員的全面覆蓋,建設專群結合的社區警務團隊,構建智慧法治服務平臺,有效的推進鄉村治理工作有序開展。
針對當前農村“空心化”問題導致鄉村治理主體缺失的情況,需要在鄉村治理工作中重視新鄉賢人才的引進,引導農村人力資源回流,并以新鄉賢文化作為切入點,積極引進新鄉賢人才參與到鄉村治理工作中來。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人才振興是關鍵所在,新鄉賢作為鄉村振興的能人群體,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對于鄉賢文化而言,其屬于地域性的精神文化,以鄉村本土社會文化為基礎,體現出賢和誠的特性,通過積極推進鄉賢文化建設,不僅可以促進文明鄉風的培育,同時還能夠推進鄉村的富裕發展。鄉村社會在人情和人文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以鄉賢文化作為切點入,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返鄉,并積極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而且新鄉賢的返鄉,還能夠將一些新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帶回鄉村,助力于鄉村的振興發展。新鄉賢具備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價值,其回鄉能夠增強鄉村治理的內生性,促進鄉村治理秩序的重生,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鄉村治理工作實施過程中,治理主體多元化作為較為重要的一項指標,同時也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在當前鄉村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宜將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進行合作共治,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基層黨組織要承擔起鄉村治理的政治和領導職責,增強基層黨組織自身的凝聚力,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基層政府還要重視自身公共服務職能的提升,促進鄉村治理效能和提升。同時還要重視新型農民主體的培育,積極拓展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促進村民參與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另外,還要培育新型鄉村社會組織以及社會組織的公益性、互助性和服務性,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充分地集聚社會共治力量,使鄉村各種自治力量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充分的發揮各治理主體在治理方面的優勢,構建完善的主體間共治機制,促進鄉村治理科學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升。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其對原鄉村社會結構、文化和思想帶來較大的沖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形勢下,國家對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重視,為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需要積極迎接新形勢對鄉村社會治理的挑戰,在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重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揮,并將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效結合,確保善治目標的實現,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根基。特別是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加強對鄉村治理重要性的認識,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視發揮鄉村治理的重要作用,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為鄉村治理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