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嬌 方絲蕓 李雪穎
(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上海 201708)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問題,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食物消耗量的不斷增加,一些不良廠商為了從中獲取更高的利益,不斷的降低食品質量的標準,甚至忽略了對食品中殘留農藥的檢測。因此對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非常重要。其中農藥殘留整治活動主要以水果蔬菜中藥材為工作重點,將工作目標聚集在韭菜、芹菜等擁有高風險的農產品中。對農民進行農藥使用方面的指導,加強管控農藥殘留的指標。國內的農產品市場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關于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方面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地被曝光。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隱患,為我國的食品衛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本文分析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并介紹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對于農藥而言,可以有效預防病蟲害,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提高,農藥在農業領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的農藥進行應用將會導致農藥出現殘留,也將會對環境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農藥災害的主要原因是農藥的濫用。大量的使用農藥一方面會使農作物減產絕產,降低農作物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在農作物上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人類一旦食用了農產品上殘留的農藥會導致中毒事件,輕則到醫院進行緊急救治,重則不治身亡。此外對農藥進行應用也會導致出現慢性重度,對于人類的身體機能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導致其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問題。因此我國對農藥的使用也提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國家農業部門對農藥的使用和殘留問題做出嚴密的分析和坍塌,對農藥使用殘留進行相關的規定,現階段我國也在不斷地研發有關農藥殘留檢測的相關技術。
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和外部性以及公共性方面的一些特點,所以需要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政府部門的監督職能,政府監督職能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等方面上,即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出臺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研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等,以此來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及檢測提供手段、依據及保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及檢測工作順利開展,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果。當前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檢測體系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一是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處罰的力度相對比較輕,并不能夠對違法農產品安全標準的行為進行相應的震懾,使其農產品質量問題頻繁出現。與此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機制缺少靈活性,可操作性不足,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從而嚴重抑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外標準相比,依舊存在針對性不足、分類粗糙、標準制定不科學等缺陷,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缺乏有效依據。同時現如今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檢測技術比較落后和檢測人員不足等方面問題,然而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會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檢測工作開展帶來不良影響。三是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眾多,不同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在規章制度、監管標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缺乏統一性,從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極易發生監管不力現象。與此同時監管設備也存在重復購買等情況,這樣導致出現較大的資源浪費問題,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監管效率提升,對農產品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對于農產品而言,要想進入到市場中,需要通過借助供應鏈,然而供應鏈主要涉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包裝、運輸和銷售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存在問題,都會導致其農產品的整體質量和安全受到不良影響。根據微觀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農產品在供應鏈過程中的意識與認識、技術與知識、信譽程度等都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一是意識與認識。農產品生產企業受利益驅使,普遍缺乏自律意識,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極易出現違規使用非法添加劑、摻假使假的現象,而這必然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不良影響。作為農產品生產源頭的小農戶,由于文化水平存在限制,缺少信息了解渠道,因此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不能夠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并且十分容易出現農藥使用過量等方面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農產品的質量帶來嚴重影響。二是技術與知識。無論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還是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戶,都需要具備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技術及知識,才能避免農產品在加工或生產過程中出現化學或生物污染。據相關調查顯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源頭污染,因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必須對農藥殘留加強檢測。在此之外農戶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會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農民提高農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業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水平。三是信譽。信譽具體主要是指行為人處于長期合作需求或自身聲譽,對自身行為加以控制、約束,主動放棄機會主義的行為。在分散經營的情況下,消費者很難對農產品生產者的身份進行辨別,從而使得信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約束力度相對較低,然而通過農產品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相互合作,可以借助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譽,對農產品生產者的質量和安全進行相應的約束。
在實際進行農產品安全檢測的過程中,通過合理的采用酶抑制的技術,并不會引入一些其他的元素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帶來影響,在實際進行檢測的過程中,也并不需要進行雜質剔除,酶抑制技術主要通過常見或簡單的食品設備來完成有害物質的檢測工作。因此使用酶抑制技術可以進行半定量的檢測工作以及現場定量的檢測工作,但這種檢測方式也有著相應的缺陷,經常用作于氨基甲酸酯以及有機磷農藥的相關檢測工作中,使其能夠對農產品進行合理檢測。
對于這種方法而言,是現如今在農藥檢測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檢測技術,主要作為一種應用程度最高的經典檢測技術,通過使用不同種類的物質進行系統匹配,據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分離結果來進行農藥殘留的分析,并根據檢測設備對不同的分析結果進行濃度方面的分析,最終完成檢測記錄。因為這種檢測的方法能夠檢測具有較強揮發性的農藥,同時采用這種方法,存在較高的分離度和較強的檢測性,自身的穩定性相對比較高,作為現如今農藥殘留檢測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技術。
對于這種方法而言,其檢測范圍相對比較廣泛,在一些穩定性比較低和沸點較高的農藥檢測中,這種方法的應用是比較廣泛的,更多是檢測一些分子量大,檢測極性強的離子,在高溫的條件下使用這種檢測方法,容易在分解過程中失去活性物質,導致檢測效果出現偏差,因此在實際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檢測方法。
在對食品有害物質進行檢測的過程中,通過采用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更好地保障樣品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在和待檢測的物進行結合后,能夠通過對應的信號轉換器來識別元件當中的光、熱等等復合物,識別時將會輸出成為電信號以及光信號。總體來說,在農藥殘留檢測過程中生物傳感器技術有著非常高的利用價值,與傳統的檢測方式相對比,這項技術更加的嚴禁,在實際進行檢測的過程中,結果相對比較準確。
對于這種技術而言,在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結合液相色譜對于復雜基體化合物的高分離能力和質譜選擇性相互結合,已經逐漸地成為食品安全檢測中的主要手段。在進行色質聯用技術時,要做好充分準備,要選擇合適的特有質譜,對分子量進行規定,在結構信息的基礎上選擇氣相色譜或是液相色譜,使食品檢測準確度得到全面提高。
總結:綜上所述,農產品安全管理及檢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食用安全,減少農產品中毒現象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近年來在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藥殘留檢測方面,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這兩項領域中取得了相應的成就。農產品殘留農藥的檢測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在檢測過程中要選擇恰當合理的檢測方法對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同時農戶、企業、社會、政府必須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當中,通過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法律法規、提升檢測技術方法、增強安全生產意識等途徑,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及檢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為公眾提供更為安全、放心的農產品。